•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老片修复:匠心守护,为斑驳光影镀时代之光

    老片修复:匠心守护,为斑驳光影镀时代之光

    时间:2020-03-24 05:12: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小燕子》或许你已经听过无数遍,但你不一定知道它出自一部经典电影《护士日记》。今年5月,伴随着修复版《护士日记》在第72届戛納电影节“戛纳经典”单元的首次放映,《小燕子》那熟悉的旋律第一次在电影宫放映厅响起。此次放映也是这部中国经典影片上映62年来的首次国际放映,经过专业技术修复的画质让整部电影焕然新生,时代气息十足的生活场景让外国观众看得饶有兴致,半个多世纪前中国女性的觉醒与励志依旧令人感动。

    6月18日晚,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影片放映,现场座无虚席,有半数以上的观众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些观众此行的目的是观看一部和他们同龄的影片——新中国上映的第一部电影《三毛流浪记》(4K修复版),由爱奇艺投资、主导修复。放映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

    老电影在今天依旧能够散发出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离不开幕后修复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老片修复,一帧帧的画面让我们慢下来去捕捉那些逝去的曾经。当那些动人的旧人旧事鲜活再现于大屏幕时,恍然间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这种时空与情感的交互神秘又耐人回味,这也是老片修复的真正意义和魅力所在。

    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抢救行动

    日前,老电影《那山那人那狗》4K修复版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映,现场600多名观众通过观看修复一新的影片,重温了20世纪80年代那对邮差父子的故事。老电影修复是近年来电影行业的热点话题,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推出了修复单元“镜寻东方”板块,除了《那山那人那狗》4K修复版,由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4K高帧率(48帧)修复版、李少红导演的《血色清晨》4K修复版也纷纷亮相。正是有了电影手艺人的精心修复,经典作品才得以在数字时代获得重生。

    让老电影焕然一新

    2009年,王家卫导演的《东邪西毒》在内地重映,取得了近4000万元票房,一时掀起华语片重映潮,也让老片修复走进了观众视野;2012年,詹姆斯·卡梅隆花费上千万美元对《泰坦尼克号》进行修复和3D格式转制后重新上映,在中国内地票房超过10亿元……

    发现老影片的“剩余价值”后,很多老电影如《侏罗纪公园》《2012》《一代宗师》《功夫》《倩女幽魂》《甜蜜蜜》《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等,纷纷修复或转制后重新上映。拍摄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经典老片也经修复后重新进入院线,比如1927年上映的默片《奋斗》、1947年上映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经修复后已在全国58个城市的130家影院上映。

    中国电影资料馆被业界称为“中国电影界的库房”,这里保存有自1922年以来的三万多部中国电影,拷贝素材超过60万本。2007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全面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在内地率先开始发现、收集、拯救、保存中国胶片电影的工作。老电影修复团队有一个艺术专家组和一个技术专家组,艺术专家组先依据“抢救为主,应用为辅”的原则建立修复影片库,再由技术专家组对修复影片库中的影片进行修复技术上的审核,优先选择拍摄时间久远、胶片损毁严重的影片进行修复。

    目前,老电影修复团队的成员还比较少,既懂技术修复又懂艺术修复的人才更少,这也制约了老片修复工作的开展。中国电影资料馆希望原片主创人员能够支持修复工作,并参与到老片修复的工作中来。

    修片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电影修复工作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修复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还要在电影美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一部老电影的修复要经过影片素材整理、清洁、胶片转数字、画面修复、画面调色、声画合成、修复质量鉴定等一系列工序,其繁杂程度不亚于制作一部新电影。同时,修复工作也存在着较高的技术难度,修复一部电影一般需要几周到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像《渔光曲》(1934年)的修复就用了近两年时间。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老电影修复团队在修复拍摄于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时,胶片已非常脆弱,为了让胶片能够正常数字化,他们采用超声波水洗技术给胶片“补水”,以提高胶片的韧性。为了降低胶片被折断的风险,扫描的过程十分缓慢,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扫描之后,再对影片进行数字化技术修复和艺术修复,最终使影片得以重新亮相。

    电视剧的修复更为复杂,其原始画质普遍较差,尤其是人物的脸色显得偏黄偏暗。老电视剧中还有很多由于存储问题导致的噪声、划痕,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编解码技术再好,也很难让老电视剧在播放时达到很好的观看效果,这就对电视剧修复中的去抖动、去划痕、去隔行、补充上下场、提升帧率等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如何既保证老剧的年代质感,又使其尽量清晰,成为了电视剧修复必须解决的问题。

    网络新力量正在崛起

    近年来,以爱奇艺、优酷、百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加入到老旧影视作品的修复中来,成为了老片修复的新力量。

    在今年北京电视节目春推会上,爱奇艺正式启动经典电视剧在线展播工程,对100部经典国产电视剧进行线上展播,并利用ZoomAI视频增强技术,对《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红岩》《激情燃烧的岁月》《方世玉》《忠犬八公的故事》等经典影视作品进行智能数字化修复。ZoomAI是一套视频增强解决方案,内部由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负责一种或几种画质的增强,比如超分辨率、去噪声、锐化、色彩增强等,每个模块又由一个或多个深度学习模型组成。老旧电影、电视剧的手工修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一部老电影如果由10个人一起进行手工修复至少需要20天时间,而利用ZoomAI进行自动修复可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修复效率,且修复质量很高。

    去年,优酷也启动了经典影剧修复计划。与传统修复方式相比,优酷对经典剧集的修复利用了很多黑科技,比如通过AI机器学习技术,投入少量的人力就能批量完成去噪、去隔行、去色偏、去模糊、去划痕、去闪烁、去抖动、高帧率等一系列修复动作,大大提升了修复效率。

    据了解,优酷利用新技术已完成100余部逾4000集经典剧集以及20余部影片的修复。优酷“老片修复战役组”成员刘盈嘉表示,相较于传统修复方法,数码修复更加便捷、高效。以前优酷是买了内容版权只管播放,而现在有了数码修复技术,可以修复大量老片,能够呈现给观众更为丰富清晰的影视内容。

    从电影修复到电视剧修复,从慢条斯理的手工修复到采用新技术后的快速修复,变化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对艺术的尊重和珍视。

    (牛梦笛 李 欣)

    老电影修复师:静默的光影“补”手

    老片修复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行当,但让从事这一工作7年的高级工程师李冉没想到的是,她的团队会有一天被推到观众面前。今年“五一”期间,电影频道播出的《修复老电影》专题节目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李冉和同事们的勤恳奉献赢得了观众的点赞。

    几年前,李冉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时感动之余颇有共鸣,因为她的工作——在电影频道修复老电影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每天,李冉和她的修复团队一帧一帧地给那些有损伤的老电影拭去岁月斑驳,进行美颜驻容,除了技术之外,比拼的更是一份耐力与坚守。在2007年到2019年之间,李冉所在的团队修复了千余部影片,这些年轻人的“妙手仁心”让受伤的电影完好如初。当流畅的画面从观众的眼前如梦境般滑过时,人们是否会想到那些颜色和光亮曾经被一帧一帧地凝视和守护过。

    一个原则:以旧修旧,恢复原貌

    在电影频道的电影资料库里珍藏着无数如文物般珍贵的老电影,从民国十一年的《劳工之爱情》(1922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早春二月》(1963年),老胶卷里浓缩着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影史。然而,电影也会“生病”,修复是老电影得以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

    为了留住旧时光里的老电影,也为顺应电影频道从标清到高清播出的技术变革,电影频道从2007年启动了老电影修复计划。12年来,包括《早春二月》《地道战》《闪闪的红星》《大决战》《太太万岁》等在内的千余部老电影被修复,让许多珍贵老片得以走入千家万户的小荧屏。

    老影片的修复原则听起来与古建和文物保护相通,李冉说:“以旧修旧、恢复原貌是我们的基本诉求,我们尽力恢复影片原有的本真样子,而不是在画面上进行二度创作,不会把画面色调调整得太过鲜艳、抢眼等。”

    然而,老电影修旧如旧并非简单的机械工作,计算机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也会错误识别画面,这就需要修复匠人们用细心与经验去甄别。所以,老电影的修复工作除了专业的修复技术外,还需要匠心精神,需要老电影修复匠人用耐心化解这个行业的平凡与枯燥,用技术和艺术还原老电影的美。

    “我是2012年加入修复团队的,当时恰逢电影频道高清播出需要大量影片,无数老电影需要赶紧修复出来。”李冉回忆当时并没有粗修的机器来进行初筛工作,修复速度跟不上,每部片子都是靠几位同事逐帧修复的,后来几部新机器的加入才让他们的工作量有所减轻。如今,他们的团队一年可以修复约80部影片,而老电影的片源库也在实时更新。

    李冉认为电影修复不可能完全依赖计算机自动识别修复,人工必不可少:“电脑毕竟不懂艺术,自动修复划痕时,如果后面有一个门框,或者远景中有一根天线,电脑就有可能把门框和天线当作瑕疵自动处理,会造成错误识别,所以最后还是需要人工把关。”

    两种方式: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

    老电影都是用胶片拍摄和存档的,可谓是非常脆弱,对保存的温度、湿度条件要求极高,一点点灰尘都会影响画面质量,更别提使用不当造成的巨大损伤。所以,老电影普遍伤痕累累,常见的问题有脏点、划痕、噪波、零斑、坏帧、闪烁等。

    老电影的修复分为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前者是修复原始胶片,后者则是借助计算机图像修复技术。将胶片转为磁带后,再存储为序列幀文件就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字化修复了,这也是电影频道目前的老片修复方式。从修复的工艺和效率来说,数字修复听上去似乎比物理修复简单,但要让坐在高清屏幕前的观众有舒适的观影享受,修复工序也是十分烦琐细致的。

    最艰巨的工程要数修复胶片损伤,一些损伤可以用电脑自动修复,不过大多数还是得采取更为细致的人工修复。简单来讲,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修图,把每一帧需要完善的画面停止住,然后纠正偏色,去除画面的斑驳噪点。由此可见,这部分工作更侧重于“修”。

    至于“复”,也就是力求保留电影拍摄时的最初质感。修旧如旧不能完善得过于现代化,因此自然还原出彩色影片的原始色调也是一大技术难题。例如中国电影资料馆在修复《黄土地》时,细到一件衣服的颜色、演员的肤色,甚至每一处光影都要仔细考量,结合老电影原本的风格去重现。

    三道工序:粗修、精修和校色

    修复电影的流程是怎样的呢?首先要提前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根据频道排片和技审入库信息筛选出那些需要修复的片源,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修复。

    修复也有几重境界,最初级的是修复脏点、普通划痕等,遇到细碎的划痕、连续多帧相同位置的损伤就要麻烦一些,更高层次的则是色调修复。电影在拍摄时都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光影之间的和谐来表达导演的创作意图。对色调的修复就需要工作人员对影片的艺术性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恢复色彩美感,尽量让影片的“语汇”丰富展现。

    李冉所在的修复团队每天早晚两班,以达到人歇而机器不歇。每部影片通常都要经过粗修、精修和校色,其中核心的精修环节需要将一部影片按20分钟分段,一个人负责一段,逐帧逐点用心细致地修复。遇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几个人还会进行“会诊”,提出综合的修复意见。按照程序,修复时首先进行粗修,预处理一部分画面问题,然后再精修,人工手动逐帧修复视频图像。

    电影修复之后,会有技审老师把关,从观众的角度来审视一部修复电影的音频画面是否合格,有时候会把遗漏之处进行返工。每当看到电视里播出的电影画面是自己参与修复的,李冉心里就会很有成就感,也很开心。

    四个条件:耐心、细心、责任心和匠心

    电影修复工作要“沉得住”,对图形图像有一定知识储备的相关专业人员一般在师父的传授下,3个月就能掌握影片修复的基本功,但需要6个月左右才能更娴熟。

    李冉认为这项工作首先需要耐心和细心,因为修复工作非常烦琐,且工作量巨大。一部90分钟的影片约有12万到14万帧,对于每一帧都要细细审视的修复工作者来说,这个工作量可谓浩大。如果遇到修复难度较大的影片,一个人一天甚至只能修复二三十秒。一般难度的影片修复,每人每天也只能修复四五分钟。其次,修复工作者还需要有责任心,一部影片修复到什么程度与所消耗的时间、付出的精力成正比。第三,这项工作更需要工匠之心,修复影片就像修复一件艺术品,需要淡泊宁静、精雕细琢。

    长时间面对成千上万帧画面会不会感到疲倦呢?李冉坦言,刚开始做这份工作时她也有些坐不住,觉得修复工作枯燥,但是习惯之后就会以平常心去对待,然后慢慢地沉浸其中。李冉和她的团队每天在粗修室和精修室间不停穿梭,在复杂的机器里监控着老电影的不同参数,在手中的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下需要修复的问题。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他们成了老电影最忠诚的守护者。

    修复之余,李冉还把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电影保护上,在李冉看来,保护和修复同样重要。修复只是一个尽力弥补损伤的过程,而受限于现在的技术或是老电影本身的条件,还是会有无法解决的情况发生。例如在修复上映于1952年的战争片《南征北战》时,电影中的很多细节丢失,如人脸的皱纹、衣服的褶皱都没有了,这种情况是无法修复的。

    老电影保护刻不容缓,很多记录时代的珍贵电影正在慢慢消失,一些脆弱胶片里留存的艺术也在以一种不可逆的状态流逝着。因此,保护和传承是老电影修复匠人共同的责任,也是任重道远的重担。

    幕后花絮:以匠人之技镀匠人之心

    目前,李冉所在的团队修复的最老的电影是拍摄于1947年的《太太万岁》,修复过程颇具挑战性。这部由中国著名导演桑弧执导的黑白老电影汇集了包括噪点、划痕、噪波、闪烁、抖动、黑白斑、撕裂等问题于一身,胶片损伤特别严重。

    《太太万岁》的脏点、划痕问题非常明显,颜色也有问题,噪波非常大。而最难处理的是画面中浅色的斑点,这是电影几经波折后在胶片保存时出现的问题。有些修复没有原版参照,需要几个版本一起对比,从前、后帧中探索出电影本该呈现的画面状态,这需要修复者有较高的电影艺术素养。最终,李冉带领团队历时三周完成了《太太万岁》的所有修复工作,修旧如旧后的《太太万岁》让无数观众得以欣赏到这部拍摄于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影“文物”。除了技术加持外,正是他们这种孜孜不倦地理解、还原老电影画面的匠心精神,才令这些经典镜头得以重放光彩。

    拍摄于1997年的《甲方乙方》修复难度也很大,其胶片划伤特别严重,很多画面的中间位置持续出现一道划痕,非常影响观看效果。这是非典型性的划痕,用常规的直道划痕工具修复效果并不理想,需要一帧一帧地摸索参数来尝试修复,并且前后帧也没办法借鉴修复,只能一点点修复。

    还有一些动作片的修复难度也很大,例如拍摄于1994年的《斩虎屠龙》画面损伤十分严重,集中了多种画面问题,再加上动感太强,不仅有很多打斗场景,还有很多落叶、雪地里的情节。画面中落叶和雪花密布,繁杂的背景和需要被修复的脏点混在一起,修复起来就需要工作人员的“火眼金睛”了。

    李冉说:“外人可能觉得画面损坏特别多的影片最难修,但是对我们工作人员而言,那种七零八碎、似有若无,你能感觉到不对劲但是一下子又捉摸不到的琐碎问题才是最棘手的。” 比如1995年出品的《小醉拳》中的打斗场景也比较多,这部影片比较难修复的部分是其中似有若无的隐隐的斑点,特别虚,连续播放时能够看到,单帧停下来寻找时又找不到。

    一帧一帧地修复电影看似枯燥,但也有乐趣。比如李冉和同事在工作时会发现电影中的穿帮镜头,在修复一些香港老武打片时会发现开始明明是女演员,可是有的镜头却突然变了男身,原来其替身演员是男演员,有时他们还会发现片中有威亚的痕迹,这时他们还会替剧组悄悄擦去。

    在老电影修复工作中,李冉和同事们所欣赏到的电影之美、感受到的胶片的丰富层次则是另外一份厚礼,李冉时常会叹服经典影片拍得真好,让她心生敬畏。随着技术的进步,李冉的老电影修复团队正计划把新的AI技术运用到修复工作中。而他们也会在修老电影这条平凡之路上继续前行,把如文物般的老电影像艺术品一样呈现给更多观众。

       (肖    揚 徐 蕾)

    修复一部4K老片,从精修15万张图开始

    都说电影是留住时光的艺术,但胶片能留住的时光也未必永恒。事实上,老电影会不会永远消失,得看修复的速度能不能赶上胶片腐烂的速度。胶片的特殊性使得电影修复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每年全世界各大电影节的经典电影修复单元都会成为重头戏,2018年的戛纳电影节就因为修复了50周年纪念版的《2001太空漫游》引来各路大神前往“朝圣”。

    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4K修复单元也是影迷的必争之地,去年的“向大师致敬”单元致敬的是谢晋导演的《芙蓉镇》《舞台姐妹》《大李小李与老李》《红色娘子军》等电影。

    过去几年,上海电影技术厂虽然有修复后的《舞台姐妹》《英雄本色》等影片亮相,但都是与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修复实验室合作修复的。去年修复的4K版《画魂》《芙蓉镇》两部电影则是上海电影技术厂首次进行自主4K修复工作,上海电影节把这次修复工作称为“自己人办事”。

    影片修复并非易事,对老胶片进行接补、清洁等物理修复由上海电影技术厂里经验丰富的五六位老师傅完成,然后将老电影扫描为2K或4K高清数字版,再对数字版画面、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完成后期修复降噪、消除抖动刮痕、数字调色,最后进行大银幕的放映鉴定。由于修复工作是在电脑上进行,所以在银幕上播放后问题又会凸显出来,修复工作者需要一遍又一遍不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上世纪70年代就进入上海电影技术厂的吴云岳和胶片打了一辈子交道,退休后又返聘回厂,主持老电影的修复工作。吴云岳认为一部经典电影的修复过程需要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毅力,他说:“我们的工作如同修图,一帧画面就是一幅图,需要一帧一帧进行修补,电影每秒拍摄24帧,这就是24幅图。而一部片子平均有15万帧,相当于要修15万张图。”这就是电影修复真实的工作内容。4K的分辨率高达4096×3112,修复的工作量相当于2K修复影片的4倍,其单帧文件的大小就有48MB。

    上海电影技术厂去年修复的影片《芙蓉镇》褪色比较严重,而且拿不到拷贝的原底素材,所以只能在翻正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修复。而在电影《画魂》的修复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物理修复时,片子素材的保存度、褪色情况和胶片损伤都还不错,但在数字扫描之后问题就出来了,影片不清晰甚至噪点很大。分析其原因是影片根据摄影师需求使用了不同型号的胶片,而其中一种型号扫描后出现了较多噪点。另外,在整部素材中有部分镜头经过了翻正和翻底,对影片的层次、颜色、还原度和饱和度都有很大损坏,虽然当时的技术已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但影片还是出现了层次感差、噪点多、色彩还原度欠佳等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修复过程中,上海电影技术厂邀请了电影《画魂》的摄影师吕乐进行现场指导,他对影片人物环境的熟悉度为电影修复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电影技术厂迄今已有62年的历史,是国内最早建成的专业化电影洗印基地,曾是中国年产量较高的影片技术加工基地。如今,上海电影技术厂的胶片电影老手艺人依旧坚守电影事业,只不过将工作重心从胶片电影后期制作转移为经典电影修复,凭借着自身对胶片电影的经验和熟悉度,为电影继续贡献力量。

    让吴云岳倍感自豪的是,自己所在的是全国最好的电影物理修复团队,虽然只有4位工作人员,但每一位都拥有至少20年以上和胶片打交道的经验。物理修复并不难,却极其需要耐心和经验。哪怕胶片上有一粒灰尘,如果物理修复没有清理掉,数字修复时就需要想尽办法去修复,甚至还会留下痕迹。所以,物理修复要尽可能做到完美,小到一粒灰尘、一滴油渍、一块脏斑、一道划痕,都要尽全力修复。

       (陈 晨 袁 环)

    相关热词搜索:匠心斑驳光影之光修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