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从古代廉洁清正资源中汲取廉政建设的养分

    从古代廉洁清正资源中汲取廉政建设的养分

    时间:2020-04-01 10:07:3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建设廉洁政府,应当汲取古今中外资源。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廉政资源,“廉”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思想。廉洁为本、戒奢从俭、选贤任能、礼法为要等,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之道。从古代廉洁清正资源中汲取廉政建设的养分,建设廉洁政府要做到廉洁勤政,正直公正;要做到审慎理财,节俭节用;要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做到德法相济,共促廉政。

    〔关键词〕 廉政建设,廉洁勤政,俭以助廉,识才任贤,德法相济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3-0042-05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在千头万绪的政府工作中,建设廉洁政府尤为关键。廉洁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廉洁高效的政府既是人民所期盼,又是公共精神所期望。事实上,廉洁勤政这个话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廉政思想资源,廉政之道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结晶。从夏商周的尧舜禹到春秋诸子百家,一直延宕到近现代,为政以德、以廉为本、关心民瘼、崇德尚能、崇尚节俭、清心养廉、遏制贪欲等廉政思想举不胜举。

    一、建设廉洁政府要做到廉洁勤政,正直公正

    建立廉洁政府,首先要做到廉洁勤政,正直公正。廉洁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自律与自守。廉洁能在无形中形成不令而行、不怒而威的影响力,展现出强大的廉政领导力,有效地促进政府的廉洁。廉洁政府的本质又是指公权力和公职权的行使是建立在公共利益之上的,要体现出公共性,维护公平正义。讲廉政守清廉就要做到厘清公私,关心民瘼,执政为民。秉公用权,廉洁执政,可以赢得威望,获得爱戴;关心民瘼,服务行政,可以赢得追随。廉洁公正甚至还是一种软实力和竞争力,它既影响到领导者的领导力高低,又影响到一个政府形象和政府的综合竞争力。因而,应该以廉洁凝聚人心,以勤政成就事业,以爱民之心、亲民之举实现仁政,真正建成廉洁政府。

    清正廉洁是古代从政之德,为政之道。中国历朝历代有远见的政者也好,思想家也好,都十分重视廉洁在治政治吏中的极端重要性,体认到廉洁是关系到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为了长治久安,古代君王很注重考核官吏的清廉,并有一套考核标准。如《周礼·天官》就提出要用六个维度来评判官员是否能够廉洁行政,即“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1 〕7。也就是说,判断官员们是否廉洁的主要标准是:是否廉洁且善于办事,能够有效推行政令,做到谨慎勤劳、公正无私、遵规守法且明辨是非。考察古代如何做到励精为政,廉洁为本,以史为鉴以促进当下廉洁政府建设。

    (一)坚直廉正

    古人认为为政应当先讲廉正。廉正既是政事本身的要求,也是对从政者行政的要求。清廉而公正,才能赢得百姓认同、效仿与追随,才可以长久。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 〕179政是众人之事,应当做到端正、公正而不为私。古人为政既希望以“正”来为万物定标准立规矩,还讲究精修德性,以“正”来治理国家,以公正执中来培植“正”,以“正”来矫枉过正,制止过头而补不及。正如管子所说:“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一也。” 〔3 〕 102

    先正己而后正人,以身作则,端正要先从自己开始。在上者为政不端、不公,则上下效仿,最终整个国家都会走向歪道歧途。端正守规矩是一种职责,是一种本分,是治国理政者的分内之事。惟其如此,才能规约他人。“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员。身者事之规矩也,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 〔4 〕98自己不正派又岂能端正他人?“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5 〕164宽以对己,严于律人,只是一味教训别人,这是违背常理的,也是引起祸乱的根源。相反,只有做到“内圣外王”,先端正自己而后再教化别人,这才是合乎常理的举动。诸葛亮因此说道:“释己教人,是调之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而乃行其令。” 〔6 〕74领导者只有率先垂范,树立并形成端正之风,则上下才会摒弃虚伪,做到坚直廉正。一言以蔽之:“要道之本,正己而已矣。平直真实者,正之主也。” 〔7 〕92治国之道最根本的莫过于执政者能够做到“公平、正直、真实、诚实”,约束端正自己,同时以此为尺度来核实各级官员的品德、功劳、能力、言谈、行为,因德因能授官做事,奖功罚恶,做到泾渭分明而坚直廉正。

    端正还应“正心”。心正而后修身治国。心意纯正,才不偏斜,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心不偏党也”。〔8 〕94-95舍生忘死,看轻资财,有公心而不结党营私,这就是廉正公正。古人甚至认为心正写出的字也是端正笔直的,正所谓“心正笔直”。国家建设也是如此。在上者正心以正身,以公心战胜私情,摒弃个人得失,方方正正做人做事,进而让左右、政府、国家直至天下都端正竖直,国家才能兴旺。“故傅子曰:‘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故天下不正,修之家;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修弥近,所济弥远。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正心’之谓也。” 〔9 〕74

    (二)清介自守

    励精为政,应当时常追问并权衡“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应当明白“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更通俗地说,要实现廉政,治国理政者必须在声名与身家、身家与钱财、得与失之间权衡厉害,作出选择。追名逐利与积敛财富最终必定会付出代价,遭致惨重损失。只有懂得满足,能够适可而止,才可以保持住长治久安。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0 〕74知足而不贪,知俭而不奢,才能实现廉政。“祸莫大于无足”,贪欲滋长而又骄横放纵者,最终会搞得自己走投无路。“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 〔11 〕1唯有清介自守,知足而止,才能避开危难,远离厄困。

    (三)至廉而威

    “廉者,政之本也;让,德之主也。” 〔12 〕303廉洁奉公是政事的根本。廉洁是指公正无私,谦让是指保持美德。“廉者常乐于无求”,能够成为“民之表”。执政者做到“约己而爱人”,而不是“朘人以肥己”,不仅能够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而且还能“垂显令名”,把显赫美名留传到后世。

    “惟宽可以怀远人,惟廉可以服殊俗。”只有清正廉洁才能让人心服,因而,为政应当“蠲浊而流清,废贪而立廉”。因为“弃义贪财,轻民命,重货赂”就会出现“百姓趣利,多奸轨”,而最好的救助办法就是“举廉洁,立正直”。所以说,治国理政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至论不如清”,清明廉正就是至理名言。只有执政者做到“洁己无可羡之赀,谋国无偏私之党”,品行方正而不暗昧,公正正直而不放纵放肆,国才有威,人才有格,才能真正让人心悦诚服,形成不令而行、不怒而威的影响力,此所谓“至廉而威”。

    二、建设廉洁政府要做到审慎理财,节俭节用

    廉洁政府应该是审慎理财,节俭节用,“花钱更少,工作更好”的“廉价政府”。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善持节用、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善用公帑,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俭的廉价政府,是廉洁政府建设的重要内涵和有效途径。

    中国素有“俭以养廉,戒奢尚俭”的传统。崇尚节俭,反对奢侈,也是古人提倡的为官之德。古人通常既从持家的角度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又从治国安邦的高度推崇节俭美德的价值。对于古人来说,倡俭戒奢既是一种伦理上的考量,俭以养廉,反映出当政者和众人的素质和品德,又是一种经济上的节用,强调政在节财,还是施政上的简约。节俭节财、节用裕民、简约施政是古代廉洁清正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建设廉洁政府可资利用的古代廉政资源。

    (一)节用裕民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13 〕 140节约费用可使国家富足,而节约费用依靠礼制,使民众富裕则依靠政策。不懂得节约费用,民众会陷入贫困,而国家也难以富足,因而治国理政应懂得如何节约费用。“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14 〕 35在上者自身节俭并以此引导教导百姓,因而天下能够得以良好的治理,财用得以充足。相反,如果铺张浪费,就必定要向百姓横征暴敛,强夺民众衣食之资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会致使国家穷困而难以治理。

    古人还将节俭美德与“天人合一”的理念相统一,强调节约自然资源,主张通过适度消费和节约资源以保持长久的富足。古人把节约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视为美德,体现出高超的伦理智慧和治理能力。“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圣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理化既衰,则乃反是,量出为入,不恤所无。桀用天下而不足,汤用七十里而有余,是乃用之盈虚在节与不节耳。” 〔7 〕987实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即使遇到灾难,也可能会化险为夷,民间不会困顿窘迫,所以孔子也说:“政在节财。”

    (二) 俭以助廉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节俭有助于人们养成廉洁的操守,而领导者的节俭,更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所以说,“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矣,俭则民不怨矣”。〔15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生活节俭,成为属下的表率,就连老百姓都不会有怨恨。

    节俭是廉洁的开端,是廉洁行政的必要条件。同时,节俭和廉洁又相互促进。无数的历史经验都已证明,“成由勤俭败由奢”,俭朴节制能使国家昌盛,因节俭而失天下的很少,因奢靡而亡国的却有很多。一旦“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因为财物的产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如果骄纵淫逸,无节制地享用它,那么财物很快就会消耗尽。所以,为政者时刻要谨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4 〕43

    (三)大道至简

    “居敬行简”,简约施政,也是一种节俭。“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施政做到宽简,对于国家也好,对于百姓也好,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要做到简约施政,则法度要精简管用,政令要精细且相对稳定,权力行使不能过于任性。正如唐代张说在《词标文苑科策第一道》所说:“政不欲烦,烦则数改,数改无定,人怀苛免之心;网不欲密,密则深文,深文多伤,下有非辜之惧。” 〔16 〕2261政策法令不能烦乱复杂且经常变动,因为经常改动就会失去稳定性。国家政令频繁更动变化,政纪纲领得不到贯彻实施,法令制度不能发挥作用,群臣就无所遵循。简约施政,应当像建造房屋一样,一旦建成,就不能总是折腾,屡次改动,因为“苟易一榱,正一瓦,践履动摇,必有所损。若慕奇功,变法度,不恒其德,忧劳实多”。〔17 〕 4110

    三、建设廉洁政府要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

    任人唯贤,选贤与能,建设廉洁政府需要建立起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干部选拔任用和公务员制度不够完善,是影响廉洁政府建设的重要因素。以“唯关系是举”取代“唯才是举”,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用人生态,而用人生态的纯净与否,是否做到任人为公、识才任贤,关乎人心向背,直接影响到廉洁政府发展的“人”这个根本。

    为了实现政治清明,古人把吏治清明视为重要保障。只有真正做到“任人唯贤”,公平公正地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止住滥政懒政,真正实现政治清明。古人因此提出要“选贤与能”,欲意通过把握好选人用人关,选拔出“贤良”之人。中国古代还形成了察举、征召、辟准、荐举、考试等多种选拔形式,防止任人唯亲,以重才重德的选吏标准,确保官吏的素质。

    (一)兴贤育才

    官人惟贤,只有选用德才兼备的贤才,政治才会清明。善于治国理政者无不首先要培育人才。墨子也说:治理国家不能不做到尊贤使能。在一个国家中,如果贤良之士多,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大;如果贤良之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小,所以为政者的急务要务,就是思考如何兴贤育才,使贤人增多。

    “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明代朱舜水也如此说道。重视教育鼓励治学,这是建设国家的根本所在,而发掘贤士培育人才,这是治理政事的首要任务。任用贤人,才能消除盗贼之害,才能使政治昌明于上,教化风行于下,国家才能大治。

    贤才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如果所任用的是贤人,那么国家的事情变动就少,功德就会普及全国,就好像工具锋利,用的力气很少,达到的效果却很显著。而要使贤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得营造出清明的政治生态。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贤才才可能位在公卿,任官执事,而一旦政治黑暗乃至混乱,社会危急,国家败亡,贤才则会四处漂泊乃至隐没山谷。

    (二)识才任贤

    识才任贤,知人善任,在识人用人上把好关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用人生态,促进廉洁行政。识才任贤无论对政府来说,还是对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幸事。德才兼备的贤能被委以重任,成为贤君的助手,可以更好地治理天下,并把德化福泽传到社会大众,所以说,“贤材任职,则上下蒙福,素餐委国,位无凶人”。

    识才任贤不能只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无实际行动。“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 〔13 〕223如果表里不一,言行相违,不但贤能来不了,而且庸人也散不去。

    识才任贤要善“识”。识贤知能,才能更好地任贤。人才事实上并不缺乏,需要的是善于发现人才,明察人才。人才如果遇不上“伯乐”,就会被埋没。古人早就认识到,“任贤非难,知贤为难;使能非难,知能为难。”正所谓,能奔驰千里的骏马,如果遇不上善于驾驭的马夫,就会被牵去与驴骡一同拉车,而价值千金的玉壁,如果没遇上识玉的玉工,就会被混同于一般石头之中。

    识才任贤之后更要量材授任。适才而用,不拘一格用好贤能,不宜过多苛求。如清代顾嗣协《杂兴》诗所称,“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即便是贤杰,他的才能和作用都有一定的限度,使用时应有所区别,不可以超过他的才能所能担负的程度。应根据才干来用人,审察他的能力来任用他,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唐代白居易认为,“任小能于大事者,犹狸搏虎而刀伐木也;屈长才于短用者,犹骥捕鼠而斧翦毛也。” 〔18 〕 6830。荀子也说道:“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 〔13 〕 197

    德行与职务难以匹配,能力与官位难以相称,都可能招致严重的祸害。因此,对于没有显著德义的人,不可授予尊高的爵位;对于功业没有高于他人的人,不可给予优厚的俸禄;对于主事没有取信于人民的人,就不能让他做大官。正所谓:“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3 〕32

    (三)任人为公

    选贤与能,还要做到任人为公。古代贤明的君主依据法度去择用人才,依据法度去评定衡量臣下的功勋,而不是凭个人好恶或个人的心思去估量人才。“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14 〕67

    任人为公,意味着在选人用人的取与舍、进与退上不选择亲疏远近,重在看德能是否配位。“即贤耶,虽仇必举,亦不以其尝有德于己焉,而嫌于酬之也;即不肖耶,虽亲必斥,亦不以其尝有恶于己,而嫌于恶之也。” 〔19 〕428无论何人,有才必举,无才必斥。如果是个贤才,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一定举荐;如果是个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亲近之人,也一定斥退。

    任人为公,还要唯德能是举。如荀子所说:“不恤亲疏,不恤贵贱,唯诚能之求。” 〔13 〕 169不考虑关系远近,不考虑身份的高低贵贱,只任用真正有才能的人。清代王夫之也如是说道:“人臣以社稷为己任,而引贤才以共事,不避亲戚,不避知旧,不避门生故吏,唯其才而荐。” 〔20 〕 964

    四、建设廉洁政府要做到德法相济,共促廉政

    “崇德尚学”是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古人认为为政既要推崇高尚的品格,这是必要的官德,还要注重学习。“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因而,古人讲究通过学习来感悟、培养为善的本性,以成就道德,即“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所以,古人把好学视为美德,认为做国君、做臣子、做父、做子的道理,以及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尚学是一种品格,是一种风气,既体现于个体,更作用于社会,能够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普遍性品格和价值范导,为推动廉政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为政尚学,气正风清;德法相济,共促廉政。廉洁政府建设既要注重隆礼,靠软约束,又要依持重法,靠硬约束。既要以礼化吏,又要用法治吏。唯其如此,才能有力促进廉洁政府建立。

    (一)先学后治

    为政尚学,先学而后治,要以学促进整个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风清气正”,进而大力倡导之,推广之,践行之。如荀子所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13 〕460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而学习则能增长才干和德行。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意思就是说不学习,就像面对着墙壁,头脑一片空白,遇到事情就麻烦了。

    “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21 〕448要善于从书中、从学中寻找政教之道,通过先学而达到后治。《诗经》早说过:“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 〔21 〕479

    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就难以担当重任。也正如《资治通鉴·汉纪十六》中所说:“夫广厦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勤诵在后,上论唐、虞之际,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欣欣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衔橛之间哉!” 〔22 〕 455-456在明师的指导下认真背诵、研读经书,发愤忘食,懂得做君臣的规范,学习治理国家的道理,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进而实现廉洁善政。

    (二)渐之以风

    为了保证政府清廉、官员廉洁勤政,古人十分注重礼法的重要性。礼乐是软约束,法蕴于礼。礼法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政治文化遗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诉求的社会秩序的核心。古人重视学习礼法,以礼法来涵养风气,匡正风气,以学来促进“修身养性”,养浩然之气。

    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法令畅通,才能实现良政善治。纵观中国历史,礼治和法治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它们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法关系侧重有所不同,但德主刑辅关系,德本刑用关系占据主流地位。然而礼法既定,还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内化于心。所以,古人讲究以学隆礼,以学促廉,以善学促进风清气正,用良好的思想风气进行教育疏导。正所谓:“治贪之道,赏之不劝,杀之不畏,必渐之以风。” 〔23 〕 312

    总之,传统并非都是完美的,但又不可或缺。建设廉洁政府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立足本土。古人廉洁清正资源是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对当前建设廉洁政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传统的支离破碎并非皆是精华,但又非彻底无望,古代的经典就摆在那里,需要拨云见日、不断重访,加以明辨与借鉴利用。

    参考文献:

    〔1〕郑 玄.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管子·立政〔M〕.姚晓娟,汪银峰,译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淮南子〔M〕.武汉:崇文书局,2014.

    〔5〕六韬·三略〔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6〕诸葛亮集·教令: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卷〔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8〕韩非子〔M〕.陈秉才,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9〕赵 蕤.长短经〔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10〕老 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林 逋.省心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2〕晏子春秋〔M〕.陈涛,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荀 子〔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墨 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15〕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第3册卷9〔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16〕全唐文: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3.

    〔17〕资治通鉴:第4册〔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18〕全唐文: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3.

    〔19〕张居正集:第3册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20〕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5 〔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1〕贞观政要〔M〕.骈宇骞,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2〕资治通鉴:第2册〔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23〕唐 甄.潜书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陈 鹃

    相关热词搜索:清正廉政建设养分汲取古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