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毛泽东与张爱萍上将

    毛泽东与张爱萍上将

    时间:2020-04-03 05:25:2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爱萍,1910年生,四川达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冬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代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浙江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5纵队3支队司令员,新四军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兵团司令员兼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军委科技装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等。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中,张爱萍将军是一位文武兼备的杰出将领。他的革命生涯中不仅有地下工作惊心动魄的经历,更有挥刀跃马征战疆场的传奇。他还是第一支人民海军一一华东军区海军的创建人。他那飘逸的书法,流畅的诗词,常常流露出豪迈的浪漫。这当然与他的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关。张爱萍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却另有见地,他认为,是毛泽东使他的军事指挥生涯发生了重大转折。确实,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张爱萍的军事理论基础,正是在延安的日日夜夜,在与毛泽东的多次接触、交谈中奠定的。在以后的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艰苦的环境,张爱萍都能独立自主、机动灵活地开创作战和工作的新局面。

    瓦窑堡,一句“胜败乃兵家常事”引起的长谈

    1936年初夏的一天早晨,火红的太阳刚刚从东边探出半边脸,军委骑兵团政委、代团长张爱萍率领全团人马离开麻城涧,向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进发。自从长征到达陕北后,张爱萍率领这支能征善战的骑兵部队,在盐池、定边、靖边、榆林一线打了许多胜仗。今天,他们奉军委的命令回瓦窑堡休整。

    部队刚刚翻过一座山头,就接到一些群众的报告:青阳岔县政府遭到国民党井岳秀部的袭击,抢了东西还抓了人。群众们纷纷要求部队为他们报仇。连打胜仗的战士们得知这一消息后更是义愤填膺,积极要求参战。骑在马上的张爱萍未及多想,便下达了追击命令。

    随即,骑兵部队卷起一阵尘土,迅速向敌人追去。追至下午1时,仍不见敌人踪影,张爱萍遂下令停止追击。当部队折返时,赶来的群众又哭诉着要求追敌。张爱萍见此情景,便下令继续追赶。一口气又追出30余里地,终于追上了敌人。一阵短兵相接。战斗很快就结束了。除歼敌部分外,还俘敌40余人。然而,出乎张爱萍的预料,部队在返回的路上,却遭到了敌人的伏击,张爱萍也在战斗中负了伤。

    回到瓦窑堡后,张爱萍十分懊恼。他懊恼的绝不是因为自己的伤痛,而是在打了胜仗后,又打了不该打的败仗,使部队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本来,“打了胜仗,回去见毛主席”是部队的响亮口号,而今却打了败仗,还有何颜面去见毛主席?正当张爱萍懊恼之际,却接到了通知:毛主席要他去一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张爱萍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毛泽东的窑洞。“怎么,听说你还在谈‘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埋头于读书的毛泽东,见张爱萍进来,劈头就这么一句,声音虽不大,却透着严肃。

    那是两天前,张爱萍刚回瓦窑堡,便有人在他面前阴阳怪气地说:“向来百战百胜,这回怎么掉进落马湖了?”张爱萍哪受得了这样的讥讽,便当即回了一句:“有什么了不起,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这本是一句气话,想不到竟然传到了主席的耳朵里。

    张爱萍立即解释说:“那是我说的一句气话。”“气话?我看你是没有接受教训,也没有承认错误吧?”毛泽东的口气依然很严肃。“组织上给我的处分我都接受了,怎么还会不承认错误呢?”张爱萍的话语中不免透出委屈。

    此时,毛泽东似乎感觉到自己的话语有些严厉,便站起身来,拖过一把椅子,说:“站着干什么,坐下谈嘛。”口气和缓了许多。

    待张爱萍坐定,毛泽东接着说:“你呀,过去的仗都打得不错嘛,这次怎么打了胜仗后又打了败仗呢?你应该很好地总结一下,找找原因。”“是没有百战百胜的军事家,‘胜败乃兵家常事’也不错。但是,作为指挥员,不能用这句话为自己开脱。你说是不是?”毛泽东亲切的话语:说得张爱萍心里热乎乎的。接着,毛泽东详细询问了部队的情况,最后问张爱萍有什么意见和要求。

    张爱萍酷爱读书,可由于长期戎马倥偬,很难集中时间学习。回到瓦窑堡后,一听说红军大学要开学,他就萌发了上红大的想法。此时,毛泽东一问,他不禁脱口而出:“我想到红军大学去学习一段时间。”

    “好嘛!”毛泽东高兴地说:“要做到智勇兼备,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我们办红军大学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智勇兼备的干部,要开辟西北局面及全国的大局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行啊!”“红大正准备开学,去学几个月吧。”说着,毛泽东随手拿起毛笔,给红大教育长罗瑞卿写了封信。毛泽东将信递给张爱萍,说:“拿着它,我是你的入学介绍人。”

    拿着毛泽东的亲笔信,张爱萍走出毛泽东的窑洞,浑身感到格外轻松。刚才的委屈和几天来的懊恼,霎时都一股脑地抛到了九霄云外。

    红军大学,一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报告产生的震撼

    3天之后,张爱萍来到了红军大学。

    红军大学是毛泽东提议创办的,由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学校分为两个科,一科大部分是师团职干部,罗荣桓担任政治委员。

    红军大学堪称“窑洞大学”,条件极为艰苦。课堂在窑洞里,宿舍也在窑洞里。用锅底灰刷在墙上当黑板,砖头石头当板凳,膝盖当课桌。学校没有专职教员,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经常到校讲课。

    1936年6月1日,红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前来讲话。他身穿一套半新的浅灰色军装,脚上穿着一双褪了色的黑布鞋,长长的头发,人显得高而清瘦。

    毛泽东的讲话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他说:“你们现在是上山学道,学成之后下山济世,学道修道,重在个人修行。在这里我们大家都是学生,又都是先生。希望大家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认真读书,研究些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成,修成正果……”

    在红军大学学习期间,张爱萍曾多次聆听过毛泽东的讲话,而毛泽东的每一次讲话,都使他深受启迪。特别是1936年12月,毛泽东在红大所做的题目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报告,使张爱萍不仅明白了有

    关中国革命战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他的思想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后得到了升华。

    毛泽东在报告中以缜密的逻辑方法,富有哲理的语言,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作出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毛泽东讲了战争的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十年内战中以“围剿”和反“围剿”为主要形式的战争的历史经验,并就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反“围剿”的准备、战略退却、战略反攻、反攻开始、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9个问题作了说明。

    每讲一个问题,张爱萍都被深深地吸引着,许多过去不明白的问题,经过毛泽东的精辟分析,都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当毛泽东讲到:“鲁莽的军事家,之所以不免受敌人的欺骗,受敌人表面的或片面的情况的引诱,受自己部下不负责的无真知灼见的建议鼓动,因而不免碰壁,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任何军事计划,都应建立于必要的侦察和敌我情况及相互关系的周密思索的基础之上的缘故。”这使张爱萍深受震动:不久前打的那场败仗,不正是由于自己的鲁莽所致吗!

    毛泽东还详细地论述了一个军事家正确指挥战争的认识过程。他说:“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下定决心,做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做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张爱萍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毛泽东的报告,不停地记录着。虽然毛泽东讲了很长时间,可张爱萍却感觉时间太短。后来,他还专门到毛泽东的住处请教了许多问题。

    毛泽东的这一报告,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张爱萍的军事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他军事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石。这也是张爱萍从单纯地执行和完成任务走向独立思考,总揽全局,在战略战术上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

    1937年初,红军大学随中共中央机关迁往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本来想到抗日前线的张爱萍,经毛泽东亲自谈话,留校当了教员。

    1937年的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危难之中。经过共产党的努力,国共两党达成了共同抗日统一战线,红军主力陆续开赴抗日前线。毛泽东在百忙之中专门找张爱萍谈话,要他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担任浙江省委军委书记。

    毛泽东说,根据对目前局势的判断。日本侵略军下一步必将进攻上海,占领南京,而蒋介石对抗战并不坚决,必定要撤逃。我们要准备跟日本侵略军打持久战。中央派你到上海去,就是要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和壮大抗日力量。

    尽管张爱萍内心十分渴望奔赴抗日前线作战,但是听了毛泽东对时局的详细分析,他还是愉快地服从了中央的决定。

    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战斗岗位的旅途中,张爱萍回想起与毛泽东的多次交谈,顿觉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想起临行前毛泽东主席谈话时对时局的分析和自己肩负的使命,他情不自禁的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心情:“七七”炮轰卢沟桥!抗日烽火半壁焦。黄昏突传紧急令,疾步驱前主席召。马灯摇影映窑洞,时局纵论筹略韬。倭寇为首掠北国,再困淞沪窥宁朝。弃甲乞降泥首转,拱手千里望北逃。创建敌后根据地,军民游击淞沪郊。

    在此后的8年抗日战争中,他灵活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参与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指挥部队挫败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巩固和发展了苏北和淮北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功勋。

    中南海,建国前夕一次特殊召见留下的纪念

    1949年4月2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之际,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却未能在南京共庆胜利。此时他正在泰州白马庙奉命组建华东军区海军。

    早在这一年的1月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就根据解放战争的发展进程,做出了争取建立一支保卫沿江沿海的海军的决定。建立华东军区海军,是中共中央的决定,这标志着百余年来屡遭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的中国从此有了一支人民的海军。

    然而,在一无基础,二无经验的情况下,要建立一支海军谈何容易。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断言:中共意欲建立海军,无异于痴人说梦。为了阻止人民海军的建设,国民党派出飞机对沿海码头、起义的舰艇进行轮番轰炸。1949年4月23日在南京长江江面起义的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起义后就遭到了国民党飞机的反复轰炸,9艘军舰被炸沉了6艘。面对困难,张爱萍毫不退缩,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常常通宵达旦。

    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到1949年8月正式成立了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当时称后勤司令部),华东军区海军机关的编制体制初步形成。与此同时,还积极组织力量对舰艇进行抢修,并将国民党海军起义人员和登记录用的原国民党海军人员,以及从陆军选调的部分优秀指战员,集中于在南京成立的华东军区海军学校进行短期训练;将能够开动的舰艇编组,分工负责,准备配员上舰。虽然工作十分繁杂,但善于统筹全局的张爱萍却安排得井井有条。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司、政、后三大机关和海军学校,以及“三大委员会”即舰艇调查装修委员会、舰船打捞委员会、海军研究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原国民党海军的一些高级军官在委员会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49年8月的一个傍晚,张爱萍刚刚回到家中,就接到了北京急电。原来,正在北京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筹建工作的毛泽东,同时也正在筹谋渡海作战的重大战略问题。而渡海作战又必须有海军参加。于是,毛泽东决定召见张爱萍听取关于华东军区海军情况的汇报,并接见在华东军区海军工作的原国民党海军高级将领林遵等人。

    1949年8月20日,张爱萍、林遵一行乘坐的列车驶抵北京站。当日下午两点,周恩来副主席专门来到他们下榻的饭店看望大家,并安排了日程。

    按照周恩来的安排,张爱萍一行于21日上午分乘两辆轿车,驶进中南海。他们先来到朱德总司令办公之处。朱总司令一一接见了大家,并询问了许多问题。朱总司令接见后,张爱萍来到了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正在阅读《清史稿》,见张爱萍来了,便放下手中的书说:“是爱萍啊,来,快进来。”张爱萍走上前去,敬了一个军礼,说了声:“主席好!”便紧紧地握住

    了毛泽东的手。自从延安一别,张爱萍已有十多年没见到主席了。他发现主席胖多了,身材显得很魁梧,不像在延安时那样清瘦。

    张爱萍坐下后,首先向主席汇报了华东军区海军现有舰艇和人员的情况,重点谈了进行的四项工作:“一、确定了海军的组织原则,在我党的领导下,以陆军为基础,团结国民党原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海军。二、抓了舰艇装备的抢修,成立了舰艇调查装修委员会,按照废物利用,因陋就简,积小为大的原则,积极准备力量。三、抓了人才培养,将招收录用的和国民党海军起义的原海军人员,以及从陆军选调的一部分人员,集中到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培训。原海军人员主要进行政治教育;选调的陆军人员主要进行技术训练,争取尽快上舰。四、将能开得动的舰艇编组,进行防空和航行训练,争取能够早日担负出海作战任务……”汇报了四项主要工作后,张爱萍对华东军区海军的总体情况又作了说明:“总的看,海军初建,在技术上完全依靠原海军人员;舰艇陈旧,装备落后,组织出海作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张爱萍汇报了上述情况后,又向毛泽东介绍了来京的原国民党海军军官的情况。

    毛泽东认真地听着张爱萍的汇报。待张爱萍汇报完,毛泽东便以肯定的口吻说:“你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建设海军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课题,困难很多啊!但是,我们必须建立一支海军,将来渡海作战,解放台湾,没有海军是不行的,你们要抓紧整修装备,训练部队,要发挥原海军人员的技术作用。”接着,毛泽东问:“林遵可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

    张爱萍回答:“是的。”毛泽东说:“好,我找个时间见见他们。”最后,毛泽东说:“给你们几天时间,逛逛北京,看看颐和园,那是慈禧太后用海军的经费建起的颐养天年的处所,不能不看啊!”

    此后几天,张爱萍等人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游览了北京城。

    8月28日下午,阳光灿烂,虽是盛夏,却不炎热,张爱萍与林遵,曾国晟、金声、徐时辅等几位原国民党海军将领,驱车前往中南海。毛泽东在会客室里接见了大家。毛泽东这次主要是接见林遵等人,张爱萍是陪同,因此谈话主要是与林遵进行的。谈话的间隙,张爱萍拿出随身携带的照相机,记录下了珍贵的历史一瞬。

    这次接见,张爱萍还向毛泽东提出:“请主席为华东海军题个词。”毛泽东欣然答应。

    北京之行,张爱萍的收获很大,不仅当面听取了毛泽东对海军建设的指示,同时还得到了毛泽东为华东军区海军创办的《人民海军》报题写的报头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为华东军区海军的题词。

    毛泽东题写的《人民海军》报的报头是两幅,均为竖排,办报的同志选取了其中一幅的头一个字和另外一幅的后三个字,剪贴成横排。这一报头至今仍被《人民海军》报沿用。

    1950年1月1日,华东军区海军《人民海军》报出版了创刊号,报头“人民海军”4个字的下方,署有毛泽东3个字,并刊登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为华东军区海军的题词。

    毛泽东的题词是:“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

    朱德的题词是:“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建设一支人民的海军。”

    刘少奇的题词是:“建设人民的海军,巩固国防。”

    周恩来的题词是:“为建设中国人民海军而奋斗。”

    这些题词,极大地激发了华东军区海军指战员为海军建设而奋斗的热情,成为海军创建时期的重要指导方针。

    1950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南京草鞋峡江面举行庆祝建军一周年暨军舰授旗命名典礼。张爱萍率各舰官兵庄严宣誓,誓词中说:“我们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完成人民给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我们要具有人民解放军的团结一致,努力学习,服从命令,遵守纪律,艰苦朴素,英勇善战的优良作风。我们要具有熟练的航海技术,准确的舰炮射击技术,勇敢的损伤管制技术。我们要保护军舰,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我们要随时准备作战,只要进军号令一响,便勇往直前,配合陆、空军,解放东南沿海岛屿,解放台湾,彻底消灭残敌,解放全中国!保卫祖国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可能的侵略。”

    这一庄严的誓词,是张爱萍和华东军区海军全体指战员向中国人民、向毛泽东主席表达的坚定决心。在华东军区海军创建的艰苦日子里,张爱萍率领全体官兵努力实践他们的誓言,在保卫祖国海防斗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952年11月,由于工作需要,张爱萍调离了华东军区海军,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司令员兼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此时,由他创建的华东军区海军已成为了一支强大的海防力量,在解放沿海岛屿的对敌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上将毛泽东张爱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