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英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发展的政策及重要行动

    英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发展的政策及重要行动

    时间:2020-05-31 05:18:3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消除不平等和提升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主题,而弱势学生群体是实现这两大愿景的过程中倍受关注的对象。为此,各国政府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制定针对弱势学生群体进行教育补偿支持的法案和规划。例如,美国2001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加拿大2004年颁布的《原住民教育行动计划》(Aboriginal Education Action Plan)、澳大利亚2010年颁布的《原住民与托雷斯海峡岛民教育行动计划》(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Education Action Plan)、法国2013年颁布的《重建共和国基础教育规划法》(La Loi d’ Orientation et de Programmation pour la Refondation de l’Ecole de la Republique)等都积极缩小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学业成就差距,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英国也存在复杂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需求。教育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DfE)、就业和退休保障部(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教育标准办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Ofsted)等部门为促进薄弱学校发展和弱势学生群体学业表现提高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和实践行动方案,并获得有效执行。

    一、针对弱势群体教育发展的

    支持政策沿革

    2000年以前,英国教育政策关注的弱势学生群体主要是具有特殊教育需求(Special Education Needs, SEN)的残疾儿童或有其他学习障碍的儿童。《1944年教育法》(the Education Act 1944)第一次将残疾儿童纳入到正规教育体系。随后,《沃洛克报告》(Warnock Report)对残疾儿童和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报告还建议将特殊教育服务的年龄段扩展为5~16岁,并且重构地方教育当局对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责任。《1980年教育法》(the Education Act 1980)、《1981年教育法》(the Education Act 1981)和《1982年教育条例》(the Education Regulations 1982)继续强调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形式。1985年3月,斯旺爵士领导的委员会递交的《斯旺报告》(Education for All: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from Ethnic Minority Groups,Swann Report)指出英国社会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本质,少数族裔和宗教背景的儿童也该与其他儿童一样获得良好的教育。

    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教育政策不断重申残疾学生和学习障碍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但是母语非英语的儿童仍然被隔离在特殊教育需求群体之外。英国学者汤姆林森(Tomlinson)、奥利弗(Oliver)、巴尔内斯(Barnes)等都认为特殊教育群体的范围不仅包括残疾学生,而且要考虑到弱势社会地位群体家庭的孩子。1993年,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弱势家庭背景的孩子往往接受的是劣质的教育服务,他们更需要特殊的支持来提高学业成就。1997年,新工党政府发布了教育白皮书——《追求卓越的学校教育:满足特殊教育需求》(Excellence for all Children: Meeting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呼吁将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纳入高标准的主流教育之中。同年,特殊教育需求国家咨询组成立,特殊教育需求的范围从身体层面、心理层面向教育层面、社会层面、道德层面延展。特殊教育需求和弱势背景开始相互重叠,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有行为障碍的学生,来自少数族裔、其他经济和社会背景劣势处境的学生,以及学业表现差或被开除的学生,都成为此后教育改革中最需要提升学业成就的群体。

    进入新世纪后,英国教育政策强调“高标准”和“平等的机会”,教育开始被视为减少社会排斥、打破弱势处境循环的最佳途径之一,弱势学生群体的范围自然地从生理层面向社会层面转变。2003年的教育白皮书《学校:实现成功》(Schools: Achieving Success)建议,学校改革应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满足来自城市或农村的偏远地区、来自少数族裔家庭、享受学校免费午餐和具有不良行为的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发展需求。随后,英国政府开始从两个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支持,如在2008年的《教育与技能法》(Education and Skills Act)中,一方面是根据学业成就,为18岁以下没有达到3级资质(level 3 qualification)或有其他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适合其个体需求的全日制教育或培训;另一方面是根据社会处境,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不因其弱势的家庭背景而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权利。

    2010-2015年,联合政府执政后指出,实现不同群体的公正平等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并且提出通过教育系统推动社会公正的四大目标:一是给予学校和学院更大的自主权来提升教学标准;二是缩小优势学生群体和弱势学生群体之间的学业差距;三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生活机会;四是通过扩大参与和提高志向完善社会阶层流动。在四大目标的框架下,2010年,《特许学校法》(Academy Act)鼓励薄弱学校申请成为特许学校,以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标准。2012年,教育部与就业和退休保障部共同发布了《英国贫困儿童报告》(Child Poverty in the UK: A Report on the 2010 Target)。这份报告表达了这两个部门要消除英国贫困群体呈螺旋状发展的决心,并指出,目前英国儿童遭遇的贫困问题不仅表现在家庭收入上,还表现在物资、机会和志向上。

    相关热词搜索:英国弱势群体政策支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