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边城意象【论《边城》中的黄昏意象】

    边城意象【论《边城》中的黄昏意象】

    时间:2019-02-12 05:40:1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黄昏 意象 生命 老人 少女   摘 要:本文从意象批评的角度,对《边城》做了新的诠释,指出《边城》中的黄昏意象是一个整体意象模式,指示着青春的迷茫感伤、生命的苍凉有限,是凝结着忧患意识的文化语码,其具体内涵是由黄昏与老人、黄昏与少女这一对组合意象完成的,反映着沈从文对人生、生命、命运问题的思考,也反映着沈从文的传统文人气质与心态。
      
      如何以有形之物表现无形之道,是创作者艺术追求的目标,在所有表达手段中,意象备受青睐,自然,文学批评也非常重视以意象为研究角度烛微探幽。系统的意象批评滥觞于20世纪的新批评派,意象批评将意象推到作品的基点与本质,通过研究意象理解作品的本真境界或获得新的阐释,许多批评家从意象入手对文学作品细致考察。“在意象批评的滤色镜里,人物、情节等被有意识地加以淡化,意象成了作品主角,意象之间的融汇、冲突构成作品的内在律动,成为诠释作品的主要线索”①。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积淀的符号,或者当作一种心理结构的能指去诠释。源于此,当我再次细读《边城》时,既不做主题归纳,也不做人物分析,而是把作品看成独立的语言,通过文中的一个整体意象模式――黄昏意象的有机完整性,“对意象内部构造进行透视,寻找潜伏在意象深层的,被表层文字省略的语义关系”②,以对作品做出新的解读。
      
      一、黄昏意象:历史沉积的符号
      
      《边城》是一曲美的颂歌,可正如汪曾祺所说的,“《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③;刘西渭也感慨:“何以和朝阳一样明亮温煦的书,偏偏染着夕阳西下的感觉?”④抛开社会学的阐释,从审美角度出发,笔者觉得这与作者选择了黄昏意象有关。在《边城》中多次出现黄昏意象与人物、情节、环境的指涉关系。
      (1)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想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2)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屋后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下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3)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一点儿薄薄的凄凉。
      (4)时间已近黄昏了,溪面很寂静,祖父同翠翠在菜园地里看萝卜秧子,翠翠白日中觉睡久了些,觉得有点寂寞……
      (5)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
      (6)过渡时有人问及可怜的祖父,黄昏时想起祖父,都使翠翠心酸,觉得十分凄凉。
      (7)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
      之所以摆出文中构成线性序列的重点语句,是为了说明:作者每当启用“黄昏”意象时,落寞与惆怅便扑面而来,为什么黄昏时清纯的翠翠悲从心来?为什么爷爷达观的生命总染着黄昏的郁闷?意象批评认为,“一个意象出现在一段叙述或描写的文字中有时似乎只是一种点缀或是一块普通的砖瓦。……但小说行文中再三出现这一意象时便会引起批评家们的关注。由此便开始了对整体意象模式的考察”⑤。
      意象批评的批评方法借助了语言符号学家们总结的十字交叉的两条轴线,一条是“横向组合”轴,一条是“纵向聚合”轴。“构成横轴的可以是一行诗,也可以是整首诗或叙事作品中行文的线性发展;构成纵轴的则是某一语项(尤其是意象)的众多内涵和联想意绪,这些内涵又紧扣着一定的文学传统、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等”⑥。从意象的纵聚合轴上看,黄昏意象是一个历史久远的传统结构,表明白天即将结束、夜晚即将来临的过渡阶段。夕阳西下,暮气苍茫,这种自然景观与人们的文化心理相联系,容易引发对人生的敏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经过历代文人的渲染演绎,“黄昏”遂成为一种符号化的敏感意象,一看到它,联想自然而至,用不着刻意解释,便能理解它包蕴的内涵:时序不停地变迁,年华在不觉中消逝,伴随而来的是对黑暗的恐惧、对死亡的焦虑、对生命的喟叹。黄昏意象带有文化传统积淀下来的审美意识的参与,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会引起审美主体超越时空的联想。从意象的横向组合看,与黄昏匹配的语词是“凄凉”、“寂寞”、“郁闷”、“心酸”等,都是非常伤感惆怅的词汇,在(1)(5)(6)(7)引文中,黄昏指示着爷爷的必然趋向,关联着一个老人生命的结局,(2)(3)(4)引文中,一个少女的青春生命濡染着黄昏的忧郁色彩,“意象不是忠实的再现,而是不完全的复现,这种复现只满足到这样一个程度,那就是使这个人体验到一种他与再现的原事物之间所存在的一种情感”⑦,在这里黄昏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小说背景,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意象,是凝结着忧患意识的文化语码。
      “沈从文在《边城》里,不只是写一个爱情故事,而是有着更大的人生寄托。这得越过作品的具体描写,从隐含在作品意象背后的作家主观精神上去寻找”⑧,不同的读者得到的答案可能会不一样,自然界的景物成为最永恒的语言,在自然界的规律中,不可抗拒的便是青春会感伤,生命会消亡,《边城》中饱经风霜的爷爷在雨夜逝去,清纯美丽的翠翠在河边独自悲伤,对生命、人生、命运的理解通过黄昏意象的定向联想表达了出来。黄昏意象维持和发挥着一种非功利的幽深伤感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精神范畴,它只在本体论话题上有意义,强化的审美意识把关系、矛盾等一类东西隔离在外,无论人、自然、社会都不以冲突的格局为主,其视野由审美经验在完整的生活经验中圈出一角,人物同化于自然。
      
      二、黄昏意象:生命意识的独语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黄昏是很容易与爷爷形成自然对应的,一日之暮与一生之暮是异质同构关系。爷爷热诚坦荡,然而却总免不掉一分无法把握人生的苍凉,“弄溪终日到黄昏,照秋数来白发根”,在心灵似乎得以净化的过程中有一种潜在的忧郁,文中多处以“疲倦”、“累了”、“老了”、“睡着”、“休息”等暗示爷爷的死。黄昏,是一个挥手告别的老人的闭幕式。在生命的推移上,一天的时间推移与人的生命历程同步运行,是导致作家开展生命思考的原因所在,我们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翠翠会在黄昏想到爷爷的死,爷爷又为什么多次想到自己的身后事。
      黄昏与爷爷的契合,是自然界与生命律动的一致。老人的对立面,主要是自然之流,而不是社会,这样的老人形象不会成为蕴涵深刻社会悲剧的角色,而主要是健康单纯的人生形式的象征,所以爷爷去世的晚上,白塔轰然倒塌。对老人来说,漫长的人生之旅经历过了,他有着一种超然的大度和宽容,生命之黄昏,是最珍贵的参照和启示。因为感觉到人生的沉重和生命的有限,作品的形象夹杂着忧郁,但由于仍然属于感受生命的一种审美经验而非社会经验,所以又有些美丽。《边城》写于上世纪30年代,与同时期的乡土小说相比,作家在人物审美选择上的特点非常明确。
      黄昏的意指特征注定了当它与翠翠关联时,既有对自然美丽的歌赞,又有青春落寞的感怀,在这一意象反复指示下,翠翠的命运充满伤感。翠翠天真可爱,仿佛由自然的精华凝聚而成,在这一形象身上,体现了作家更细致的感情色彩,她不可能承担社会关系中的角色。翠翠情窦初开的懵懂情感,在一个善的世界里,由于误会,由于不可知的东西而无法走上人们希望的轨道,爱与美不能结出善果而引起的失落情怀,构成了作家主体价值失落悲慨的泛化。黄昏作为翠翠的活动背景,自然,翠翠的梦中就带了忧郁色彩,当翠翠的希望融入黄昏时,也注定会失落。作为自然景观的黄昏,与浸透着作家生命体验的黄昏发生同化,黄昏升华为生命的大写意。
      黄昏与翠翠的契合点在于情绪上的共通之处。红颜薄命不管多么经不住推敲,但却道出了美的悲剧性。翠翠是青春与美的象征,源于生命共感,作者写出无限伤情,拓展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对翠翠形象的关注,来自作家的艺术追求,沈从文追求生命的纯美与艺术的纯美,翠翠正好是恰贴的载体。黄昏对于翠翠生命的影响,作为一种潜在能量早已蕴涵在规定性的趋向中,即将到来的黑暗预示着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黄昏时候翠翠孤独地等待着傩送归来,正是传统文化中 “临路望所思,日夕复不来”的日暮相思模式。
      沈从文的《边城》与废名的作品有着精神上的相通,“小说里的人物,不论老的少的村的俏的,都在这一空气里行动,好像是在黄昏天气,在这时候暮色之中一切生物无生物都消失在里面了”⑨。黄昏意象与翠翠、爷爷在语义关联上,不仅仅是一种背景与人物的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种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黄昏与翠翠、爷爷的连接点是一种生命的隐喻:青春美丽与智慧通达的人生都要受陨,个体的人生悲剧感油然而生。少女、老人作为语词,其隐喻特征是约定俗成的,少女、老人正好成为生命里程中的两极,黄昏与少女形成反照,而与老人则同化为一体。
      《边城》中反复使用这种叙述方式,翠翠与爷爷作为生命的互补,对人的审美生命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说明。因为理想的生命情感产生于对人生的抽象,因此总与生活对立,老人在雨夜飘逝,翠翠在河边失落了幸福之梦。生命,充满了神奇、诱惑和注定的悖论。出于人类本性的爱和美,是沈从文的人生理想,日出日落,恰是自然界永恒的生命节奏。当少女与黄昏联系起来的时候,用意在于表达青春寂寞无主的心态;当老人与黄昏联系起来时,更多地用于抒发广泛而深沉的人生感慨。日出日落本是与卿何干的自然景象,但却触到了作家敏感的神经,于前者是难言的惆怅,于后者是无奈的从容;在前者是“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于后者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三、黄昏意象:心理结构的能指
      
      审美意象是一种美的凝聚,它使深化的内在感觉找到了寄托和归宿。一方面,它明显地介入小说结构,从而直接影响作品的外在风貌;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潜在的暗流影响着作品的内在精神特征。故事只是展示作家情感的托钵,里面有着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人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你由对象而认识人,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示出来,对象是他公开的本质,是他真正的、客观的我。”⑩像亚弥尔所说的,一幅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
      在现代文学史上,一些作家有意创新,极力回避一些传统意象,对包括黄昏在内的传统意象进行了反叛,建立新型的抒情对象,如鲁迅作品中的“夜”、“乌鸦”、“地狱”,郭沫若作品中的“太阳”、“大海”、“火车”等,而沈从文的黄昏意象却接续上了与文学传统的渊源,沈从文多次表述要表现健康的人生形式,生命过程中必然要面对青春的迷茫、生命的衰亡,也要面对很多无法把握的东西。对人生的理解,在沈从文内心深处有一股忧郁,黄昏意象可以说是不期而遇,在他的《三三》《凤子》《黄昏》《一个女人》《巧秀和冬生》《菜园》等篇目中都使用了黄昏意象,从文本互涉关系的角度看,这些作品中的黄昏意象与《边城》有着共同的指向。黄昏作为时不待我的参照物,既是一种自然规律,又是一种生命参照。尽管沈从文多次强调他的作品没有深刻寓意,但内心深处也抹不去对很多抽象问题的关心,黄昏在这里就成了对生存意义的提示,既有中国古代文人的珍爱生命,又面临宿命的苍凉。
      黄昏是最容易营造孤独的氛围的,黄昏意象所承载的淡淡的忧愁、无处不在的孤独、自甘寂寞的人格、恬淡自然的人生态度,正是传统文人气质与心态的反映。朱光潜在评价沈从文之作时说:深心里,是个孤独者。沈从文自己也说:“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11}这种孤独感散发于字里行间。对生命的思考需要一个独语式的环境,黄昏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氛围,在一日之暮,在一生之暮,感受智慧,体味人生,黄昏为作者缓解心理压力带来了诸多便利,它为作者遐思冥想、启迪灵性创造了巨大空间。黄昏里的生命独语,不需要倾听者,只是自我心境处境的一种表达。也许正是感知了黄昏与人类生命的这一情感联系,抑或在黄昏的自然景观中发现了审美生命的超越方式,那么,这一独语也就是一种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生命叙述,黄昏,在这里作为语言符号而且有了生命独语的可能,这一黄昏语词的所指,在生命内涵中,是极尽可能的叙述与表达,而唯其独语,才更准确地传达出黄昏与生命的内在联系及其生命内蕴。
      《边城》从头至尾设置了一种黄昏意象,使所有情节的推展、人物的成长、环境的变化都笼罩在黄昏之下。丁・库勒认为,一类文学作品是以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默契为基础的一种特殊写作方式,这些写作方式具有一些不同的代码,我们是按照这些代码来阅读作品本文的。中国现代文学建立在对古典文学的超越上,但它也必然建立在与古典文学的联系上,意象作为基本的语言元素,直接与语言词汇系统相联系,连接着文学历时性发展线索。从历史风烟中走来的意象,承载着历史与此在的双重内蕴,现代作家身上也就时时体现着传统意象中的文化人格。本文把《边城》看作一个自足的有机体进行文字分析,试图通过对黄昏这一艺术标本的分析,发现文学艺术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意象是联结创作主体、文本与接受主体、现实中主客物我关系的媒介,意象研究,能真正进入文学的艺术之美,对黄昏意象的分析,是为了探究深藏在“黄昏”里面的深刻含义以及它所触发的种种感慨,在这种研究中,基点是作品,理论是独立自主的艺术生命。
      (责任编辑:赵红玉)
      
       基金项目:本文受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杨爱芹,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教师。
      
      ①②⑤⑥ 汪耀进.前言[A].意象批评[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31,50,47,38.
      ③ 汪曾祺.又读《边城》[A],汪曾祺文集[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100.
      ④ 刘西渭.篱下集[A].《咀华集・咀华二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6.
      ⑦ [美]S.可瑞提.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64.
      ⑧ 凌 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85:224.
      ⑨ 周作人.桃园跋[A].知堂序跋[C].长沙:岳麓书社.1987:302.
      ⑩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0.
      {11}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A].沈从文选集[C].第五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9.

    相关热词搜索:边城意象黄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