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英汉谚语宗教差异表达对比研究

    英汉谚语宗教差异表达对比研究

    时间:2020-04-22 05:21:3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沉淀。而宗教则是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儒教,而西方文化中则是基督教。本文试从英汉谚语研究出发,来探讨中西宗教文化中各自最具有代表性的宗教。

    关键词:英汉谚语 基督教 儒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宗教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人类诞生开始,他们就开始寻求一种超越自身的力量来获得生活的价值、得到支持,并由此熬过艰难的生活状态和渡过自身难以解释的种种灾难。“宗教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获得自我意识时,对自己力量的虚妄认识,对自己软弱的可怜补充,是一种必然的异化现象。同时,宗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必然阶段。宗教现象是和人类的文化现象紧密联系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迄今为止的人类文化可以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大类。”宗教与文化相生相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映射。文化研究必然离不开宗教研究,而生活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宗教也必然会被赋予大不同的特质。

    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谚语的表现形式往往言简意赅,内容深邃精辟,发人深省,使人受益,并能够从中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和社会观点等等文化内涵。比如大陆居民的谚语常与陆地、丛林和生活起居等相关,沿海居民的谚语常与海洋、水手、星辰和贸易等相关,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与草地、畜牧和动物等有关。“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产生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异同也反映在民族语言之中,特别反映在往往蕴涵文化意义的言语之中。”由于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文化的其它载体相比,谚语具有更可靠、更稳定的特质,用谚语来检验和反应文化的广泛性和主导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点。本文正是通过谚语和宗教彼此的特质和关联,来验证中西方宗教差异的具体表象。

    二 中西方宗教对生活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儒教和道教。道教是根植于我国土壤的宗教,它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比如“鬼”、“道”、“仙”等概念。佛教虽然起源印度,但对我国的影响非常深远,例如人们常说“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不看僧面看佛面”等。但这三门宗教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儒教莫属。儒教深入到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的骨髓之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过去,儒教更多被视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但随着对它的学科性研究深入,现在它已被更多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宗教来对待了。“儒学经典中包含有大量的关于天命鬼神的思想,祭天,祭祖,祭孔的儒家礼仪也是封建宗法制度所规定的从天子到庶民都必须遵从的。儒家思想虽不具备典型的宗教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发挥着宗教的文化功能。”事实上,道教和佛教无论是影响深度和幅度上,始终都无法与儒教相比。而西方国家最重要的宗教则一定是基督教。基督教在英美国家都是最主要的宗教。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上帝和人的关系。“基督徒信仰的上帝是以三位一体的方式存在的,即圣父,圣子和圣灵。”基督教的核心理念包括有定期做礼拜来宣扬上帝的信息,宣扬爱和勇气等等。基督耶稣传扬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如十诫、对错、善恶等等。而这些流传了2000多年的道德指引都被基督徒们在生活中所尊重和遵从。这就必然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基督教经过长年的变革、发展、甚至斗争,到今天它可以说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最坚实的精神支柱,影响到西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引导着西方人的价值导向,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事,还给人们的灵魂提供庇护。

    三 英汉谚语中反映出的基督教和儒教的差异

    1 首先,基督教是超世俗文化,而儒家文化则是一种世俗文化。儒教在很早之前就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和宣扬,并用来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儒教宣扬入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而且这种等级关系都是人为地被创造和教化出来的。以国人非常熟悉的“天命”这个概念为例,“在殷周宗教中,天命由天帝发布,直接体现天帝的意志,因此天帝也可以更改命令或是收回命令,人虽然无法抗拒天命,却可以凭借自身的积极努力,通过天人互动而影响天帝,改变天命,以致天命具有偶然性意蕴,绝非决定论。”神话传说中的天帝即是现实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即使他身居最高位,他仍然不能超越世俗的能力范畴,不能任意改变一切。中文中有非常多的谚语反映了儒教的这一特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这些谚语很好地诠释了儒教的入世特点和人为定性的特质。

    而基督教的发展却相对更为复杂。它诞生于一种原始宗教,并有多种分支,又历经长期发展变化,后又由宗教大会通过相对民主的方式确定基本教义等等。所以相对而言,基督教和世俗关系要更淡薄些,自身地位要更独立些。基督教宣扬的是人和神之间的关系。上帝超越一切(God is above all)。信上帝能得到永生、安宁和幸福,上帝的力量是最为强大的。相关的英谚非常多,如:“Man proposes,God pro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处不在)”等等。这些谚语清楚地表明了基督教超越世俗、不受世俗等级和世俗力量影响的崇高地位。同样的,基督教诞生的土壤——希腊文化中早就有着超越世俗的因子。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一旦注定,无人能够更改。即使是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也不得不服从中冥冥中注定的命运,无力更改,“To be guided by destiny(听天由命)”。

    2 基督教强调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而儒教则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世俗等级关系。基督教宣扬大家都是上帝膝下的子民,人生而平等。因此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值得珍惜的,每个人的独特个性都应当被尊重。因此英语中才会有如下的谚语: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人人平等)”,“Jack is as good as his master.(伙计不比老板差)”,“Every one is a master and servant.(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人)”,“Every man should take his own.(每个人都应得到自己的一份)”,“Every man is a king in his own home.(每个人都是家里的皇帝)”等等。而儒教本质上是一种政教合一的伦理宗教,它更多宣扬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宗法家族观念及制度。其核心主张是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而五常指的是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由此可以清楚看出,儒教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等级关系。中文中有着很多相关的谚语,如“小鬼斗不过阎王”,“胳膊扭不过大腿”,“官大一级压死人”,“鲸吞鱼,鱼吞虾”,和“官大奴也大”等等。

    3 基督教所宣扬的是个人主义,而儒教宣扬的则是集体主义。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神,所有的信仰者都是他的子民,人们都受到上帝的眷顾,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的个性、权利和能力等等被强调、被珍视,而上帝也只帮助那些有自助精神的人,“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助自助者)”。基督教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从一开始就是个性鲜明的两个独立个体。虽然夏娃由亚当的肋骨造成,但她具有与亚当完全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最主要的一点则是他们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成。这几乎是西方个人主义最坚实的基础了。同样也是个人主义精神影响下,欧美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和私生活,认为个人生活不受他人影响和干涉,如“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Do not wear out your welcome.(客人呆得太久不受欢迎)”。同样与中国浓厚的集体观念相悖的还有西方人对于友谊和亲情的更为独立的相处态度,如“Even reckoning makes long 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Tell money after your own father.(父子也要清账)”等等。

    而儒教本来就是着力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世俗宗教,它更强调的是集体(如大家族等)的力量而非个人的能力。集体主义(或人伦本位)价值观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儒教生存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农耕社会最重要的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多少则会决定一个家庭,或家族甚至诸侯国的强弱兴衰。汉语中有大量相关的谚语,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等等。这些谚语明确表明集体的重要性凌驾于个人之上。儒教文化中所保留下的人类起源传说中,有一则是女娲造人。女娲造人的传说回避了人类是由男女繁衍后代而传承,体现出女娲独自一人造出大批的原始人类。这个传说很好地印证了农业社会需求的是大量劳动力而不是人的个性。

    4 基督教信奉的是人性本恶,而儒教信奉的则是人性本善。基督教中关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传说就已经奠定了人性本恶的基础。人类生而有罪,所以终其一生人们都应当虔诚侍奉上帝,最后达到幸福的彼岸天堂。原罪的概念是西方文化的入门知识之一。在英文中自然有着大量的关于原罪或性恶的谚语,此处略举一二:“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我们的罪孽远超我们的想象)”,“Sins are not known till they be acted.(罪未犯就不为人所知)”,“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是甜蜜的)”,“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cross.(每个人都必须背负自己的十字架)”,“Evil and good are God’s right hand and left.(邪恶和善良分别是上帝的左右手)”等等。这些谚语清晰表明基督教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承认和肯定。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必须依靠自己、努力行善,改变原有的罪孽和劣根性。而儒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的罪行都是后天由于各种因素、人起了恶念而犯,因此严重罪行往往难以得到宽恕,如“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由于人性本善,儒教还认为,人只要能够注重内心修为,修身养性就可以摒除恶念,一心向善,达到道德的完善。汉语中很多谚语都是规劝人们努力向善的,如“满招损,谦受益”,“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等。

    四 结语

    全文借助中英谚语的系统对比这一语言和文化的表现渠道,对基督教和儒教各自不同的思想特质和文化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对比。基督教和儒教生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历经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最终分别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东西方人们。基督教和儒教的几大差异:非世俗性/世俗性;人人生而平等/等级关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性恶/性善等等汉谚语中得到充分而具体的表现和印证。

    参考文献:

    [1] 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方梦之:《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and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6] 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钟鸣,女,1978—,四川三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工作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叶,女,1977—,四川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修辞学、商务英语研究,工作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向东,男,1954—,山东东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谚语英汉差异宗教表达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