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

    时间:2020-05-14 05:20:5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产业结构服务化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的现有相关研究没有抓住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演进的关键因素与内在机制,割裂了“工业化”与“服务化”的关系,忽视了其国际专业化分工演进的本质,没有紧密结合中国经济作为一种大国经济的发展特征。克服这些不足并结合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进行反思,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服务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195—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不少原本以制造业闻名世界的国家,都先后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有力地促进了资源利用率和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和可持续性特征,为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以工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累积了各种矛盾,转型之势迫在眉睫,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也因此备受理论界关注。

    一、国外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本质上是工业化后期的产业结构演进问题,其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理论,如“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定律”以及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模型”等;工业化阶段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以及富克斯的服务经济理论等;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主要是赤松要和小岛清的“雁行形态论”等。

    国外关于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制造业服务化、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穆克(David L Mckee,1988)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是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也使得不少发达国家非工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冯德么维(Vandermerwe,1988)认为制造业服务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物品提供者向物品—服务包提供者转变,然后转变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怀特(White,1999)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的动态过程。对于产业结构服务化过程中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问题,国外许多学者形成了四种观点,即需求论、供给论、互动论与融合论。代表学者包括Cohen & Zysman(1987)、Klodt(2000)、O′Faeeell & Hitchen(1990)等等。而赛亚(Selya,1994)、萨森(Sassen,1991)以及丹尼尔斯(Daniels,1985)等学者还研究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地理集聚问题,涉及生产者服务业地理集聚的影响因素、内在机制、区位模式等方面。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的理论研究。汪冰(2001)对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机制与演化作了系统研究。陈明森(2003)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两种模式即自主成长和外向推动进行了比较分析。李相合(2007)认为技术进步是服务经济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力,专业化分工是服务经济结构演进的前提,人力资源是服务经济结构及其变动的重要因素,而国际贸易则服务经济结构演进的国际推力。陈英(2005)系统地研究了后工业经济运行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特征,认为在后工业经济时代服务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工业进行的。郑克强等(2007)首次提出了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理论,认为产业结构服务化的拐点是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由稳定增长转为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由相对稳定迈向快速增长时的转折点。来有为(2009)则研究了制造型企业服务化的三种模式 。叶广宇、冯惠平(2007)认为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国际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都使得制造业加速向服务化转变。

    2.国外产业结构服务化规律的实证研究。杨国昌(2002)通过对1950—1992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的考察,揭示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服务化的趋势与特征。景跃军(2006)认为美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代表着未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方向。王海燕(1998)分析了美国和日本两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不同特点,指出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自行调节,而日本则是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产业政策强烈干预相结合结果。边恕(2003)认为指出产业结构服务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的突出特征,其原因在于日本制造业的大规模海外转移、制造业生产中的设计、企画等脑力劳动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增加等。周婷(2009)研究了日本服务经济的发展过程,勾画出了日本从工业社会步入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认为信息技术发展、政府产业政策、制造业服务化等对日本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起了重要作用。

    3.中国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的实证研究。吕明源(2007)对1952—2005年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过程与总体特征作了实证研究,认为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应进行正确的产业政策选择,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李相合、潘石(2008)通过与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当时期的比较分析,审视了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认为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问题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落后与缓慢,不是量的大力扩展问题,而是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是质的提高的问题。高传胜、李善同(2007)研究了经济服务化趋势下的中国悖论现象,认为除了统计方面的原因外,中国生产者服务的内部供给现象严重,而外部化、专业化发展不足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三、简要评述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经济复苏乏力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下,美国政府提出了“重振制造业”实施“再工业化”的战略思想,从制造业先进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再工业化”出路,这势必会推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浪潮。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美国“再工业化”的实施,应该引发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政策的哪些思考,会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造成什么影响,还要不要推进以及如何推进产业结构服务化,现有文献都没有给出答案,将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另外,现有文献还存在四点不足之处:

    1.没有紧紧抓住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演进的关键因素与内在机制。产业结构服务化成长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可以完全由一国政府或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各种经济发展变量的综合作用。产业结构演进问题,无论是工业化还是服务化,实质上都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是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动态优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演进首先受制于一个国家与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进步状况。不抓住一国的禀赋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这两个关键点,仅仅依据产业结构服务化的一般规律来研究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显然是不充分的。

    2.没有将“工业化”与“服务化”统一起来。产业结构的服务化与工业化从表面上看是“我涨你消”的对立关系,但从产业结构成长的角度看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就产业结构的动态成长而言,工业化是服务化的基础与动力。没有工业化的长期发展与深化拓展,产业结构服务化就失去了物质依托和发展支持。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服务化成长过程,同时包含着制造业的先进化、高端化与服务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化两个过程。

    3.忽视了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国际专业化分工演进的本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服务化过程,是与国际分工体系高度专业化、产业链条配置全球化为基础的。凭借基于价值链分工的国际生产网络体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以获取区位优势、降低劳动要素成本;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占领价值链高端环节和高端产业获取综合竞争优势;从而成就了其产业结构服务化成长过程。抛开开放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演进,孤立地研究特定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当然是不全面的。

    4.现有文献对于中国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的相关研究,没有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区别于小国经济的大国特征。大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成长与小国经济条件下是不完全一样的。大国经济一般具有多元结构特征,区域经济的禀赋条件、发展状况都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成长有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大国的区域经济与禀赋差异,赋予了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多元化角色与定位;可以通过内部的区域间协同来复制与创新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不结合中国经济的多元结构特征,不从大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与布局中国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显然也是不恰当的。

    参考文献:

    [1] David L.Mckee.Growth,Development and the Service Economy in the Third World[M].New York and London:Praeger Publishers,1988.

    [2] Vandermerwe,S.and Rada,J.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4):

    314—324.

    [3] White,A.L.,Stoughton,M.and Feng,L.Servicizing:The Quiet Transition to 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R],Boston:TeHus Institute,1999.

    [4] 陈明森.自主成长与外向推动:产业结构演进模式比较[J].东南学术,2003,(3).

    [5] 李相合.中国服务经济:结构演进及其理论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0.

    [6] 陈英.后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运行特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7] 景跃军.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演变及与欧盟的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8] 李相合,潘石.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的审视与政策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9] 高传胜,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中国悖论与中国推进服务经济的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7,(4).

    [责任编辑安世友]

    相关热词搜索:产业结构综述研究服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