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诗意栖居

    诗意栖居

    时间:2020-03-18 05:23:3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梵净山文化生态圈”以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为现代快节奏的社会搭建了一个“诗意栖居”的家园。其文化内涵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从“天人合一”到“生态人文”的诗意阐释,既具有文化上的妙趣,又拥有生态意义上的神奇与多姿,更具有众多少数民族繁荣共生的和谐与对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梵净山文化生态圈”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化阐发空间。与此同时,笔者也看到了“梵净山文化生态圈”建设中存在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比例上的悬殊之势,因此,在梳理其价值意义的同时又以发展的眼光对“梵净山文化生态圈”进行审视,并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梵净山;天人合一;生态

    梵净山,作为一处独立于黔东天地间的风景胜地,已经执着地进行文明的延续近千年之久。时光缱绻流逝,沧海桑田之间,它不再单纯地以地理坐标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视野里,而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地域环境造就了“梵天净土”,以一种更高姿态的人文景观融入到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劲的文化冲击波,进而孕育出源源不绝的地域民族文化,即文化意义层面上的“梵净山文化生态圈”。

    谈及“梵净山文化生态圈”这种具有浓郁。生态气息”的“天人合一”的存在方式,我们有必要先追溯一下其历史渊源。其实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的神学崇拜中就已经包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一些远古传说以及早期的图腾崇拜中,都可以找寻到一些蹤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孔子提出的“仁”、子思的“诚”、孟子的“仁政”,注重自身修养,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由己到人,到国家,到天命,把人性的自觉消融于天命,实质是一种积极入世意义上的“天人合一”。[1]道家开山祖师老子曾开卷明宗的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亦云:“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与儒家的思想相比,实质上是一种消极“出世”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再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国家强力意识的趋同下提出的“天人感应”;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玄言诗、清谈之风、佛教“众生平等”等思想的融入以及之后历朝历代的衍变,直至当今国家所大力倡导的“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构建以及现代“和生学”的兴起,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古至今由来己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梵净山文化生态圈”便是以这样一种生态意蕴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为现代快节奏的社会搭建了一个“诗意栖居”的家园。其文化内涵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从“天人合一”到“生态人文”的诗意阐释,既具有文化上的妙趣,又拥有生态意义上的神奇与多姿,更具有众多民族繁荣共生的和谐与对话,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梵净山文化生态圈”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化阐发空间。

    黔东地区在我国不仅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的地理位置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文化群体而存在着,这不仅体现在少数民族群众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服饰习俗上,而且也通过宗教这种形而上的思想层面的意识形态方式融入到寻常百姓的思维中,相信“万物有灵”,这种思想干百年来潜移默化而且根深蒂固。

    梵净山是中国西南地区名山。就梵净山而言,它生长于青山绿水之间,徜徉于鸟语花香之中,千百年来人们歌唱生活,在天边放牧云朵,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梵净山的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延续与生发,在深具“黔东”山地地域情怀的基础上,更将“天人合一”与“生态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在现实与内心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构建了一个清澈、敞亮、新颖而内涵丰富的话语空间。

    梵净山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内涵,据科学考察数据显示,目前梵净山区内有植物种类两千余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31种(一级有珙桐等6种,二级有梵净山冷杉、篦子三尖杉等2 5种)。而栖息的奇珍异兽有鸟类191种,兽类69种,两栖爬行类75种,昆虫2000余种,水生鱼类48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35种(一级有黔金丝猴、白颈长尾雉等6种;二级有藏酋猴、黑熊等29种)"2]由此看来,“动植物的天然乐园”的美誉,梵净山是实至名归呀!

    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众生平等,一派生机盎然是其表现的内涵之一,更是对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有力反驳,拒绝用冷冰冰的以“人类”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众生,而是一种与周遭野生动植物充满一种和谐的“对话”态势,进而彰显“梵净山文化生态圈”的张力以及追求一种纯粹而极致的生命境界。

    “梵净山文化生态圈”属于原始的农耕文明,青山作伴,绿水为友,这里远离了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漩涡,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因而洋溢着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祥和的生活风貌。动植物在其间自由自在生活,自由自在的栖居,这里生活的少数民族人民也没有现代文明的矫揉造作,在坚守道德、伦常的同时,又拥有大胆地冲破桎梏,追求强悍、勇武的刚性人格魅力。而且少数民族同胞天生具有乐天、达观的生活态度,不论是田间辛苦的劳作还是红白喜事,他们都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冲淡现实的窘迫与无奈,这种恣意的生存方式、自在的生活态度,进而反衬出现代文明滋养下的都市人类社会存在太多一板一眼的束缚,有看得见的生活烦恼,也有无形的工作压力,这些都钳制着人们的灵魂,侵蚀着众人的内心,遮蔽着凡人发现美好生活的双眸。由此可以看出“梵净山文化生态圈”自带的这种充满古朴、纯真的原生态风貌的确有一种抚慰人心、疗救世风的感化作用,涤荡尘埃,复归宁静。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充满诗意的生态构想,甚至多次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因此,在传媒时代,知识和信息大爆炸,更新换代如此剧烈的今天,利用多种现代媒介的推广宣传作用是必须且必要的。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铜仁市相关部门为此做出的不懈努力,自上世纪90年代贵州铜仁地区成功举办“92观光暨梵净山佛教恢复大典”活动,正式揭开梵净山旅游开发的序幕以来,每年都会在梵净山举办类似的活动,尤其是2013年 2018年连续多年召开“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文化论坛”,各地相关重要领导以及各方高僧莅临此地,为“梵净山文化生态圈”的建设群策群力,相关的论述文章也是见解独到。

    “梵净山文化生态圈”的打造一定要在党中央十九大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打造形式多样化,以生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经,以人文景观、自然风貌为纬,纵横交织、立体呈现,要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比翼双飞。钟灵毓秀的生态环境是自然的馈赠,天然而纯粹,用怡人的风光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而人文景观的推陈出新更得与时俱进,不断树立品牌意识,现在景区除了一些少数历史人文遗迹之外,更多的是类似于红云金岭、蘑菇石、老金岭、一线天、十里锦江等等这样的自然景观,很显然相比之下,人文景观的数量是稍显微小的。笔者认为这个是今后相关部门可以着重挖掘的一方面,例如通过搭建微信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化以及扩大覆盖面;将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进行整合,彰显原生态的人文风貌,让名山不仅仙气十足,而且更接地气,亲近百姓,从而打响贵州旅游品牌,走向更为辉煌的展示平台。当然这些只是笔者的一些简单设想,总而言之,就是希望能够呈现出一个多姿态、多侧面、立体感凸显的“梵净山文化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张馨论“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s2):30-32

    [2]李子忠梵净山景观昆虫[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

    相关热词搜索:栖居诗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