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传统流浪汉小说的超越

    《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传统流浪汉小说的超越

    时间:2020-03-24 05:13: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独特的现代流浪汉体小说。本文运用叙事学、意识流等理论方法,把《麦田里的守望者》与西方传统流浪汉小说进行细致比较,指出作品对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创新和超越之处。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流浪汉小说;超越

    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70-02

    在20世纪美国文学中,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问世,便成为美国的畅销书,甚至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小说描述了一个16岁少年在纽约两天半的流浪经历,反映了美国青少年的内心苦闷和美国的社会现实。作者塞林格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流浪汉历险小说的体裁和创作手法,本文拟从流浪模式、叙述视角、意识流技巧等方面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小癞子》等西方传统流浪汉小说进行细致比较,从而展现流浪汉小说这一古老叙事模式在现代社会所焕发出的新的生命光彩。

    一、以精神流浪取代生存流浪

    流浪汉小说,顾名思义当然是描写流浪汉的流浪生活。那么何谓流浪?流浪就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或熟悉的生活方式的被动放弃或主动抛离。一般说来,流浪汉的流浪模式分为两种:一是生存流浪;一是精神流浪。人们如果是为了生活、生存而离开故土,不停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这种流浪可称之为生存流浪。而精神流浪则是因为精神被悬空,无所归依,需要寻找一种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而开始的长途跋涉的流浪。

    社会的变革、物质资源的匮乏、原有生存空间的被破坏等因素导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到处流浪。这种生存流浪是实现他们生存本能的唯一方式,至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是他们无暇顾及也不可能顾及的。如西方最初的流浪汉小癞子,他迫于沉重的生存压力,不得不到处流浪。在给狠毒的盲丐、吝啬的教士、潦倒却死要面子的绅士等各色人等当仆人时,他为了填饱肚子绞尽脑汁在主人处骗取和偷取食物,尽管为此他不断付出被主人毒打的代价。最后他靠老婆与主教私通过上宽裕的日子。小癞子的流浪是典型的生存流浪。他虽然得到了物质的享受,但却是以不光彩的方式换来。难怪有人说生存流浪的本质是“物质上的发家史,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堕落史”。[1]

    然而当人类物质生活丰富,无需花精力去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时,人们的关注点转向了对精神的追求,于是精神流浪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二十世纪的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化生产规模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庞大,创造出了超出人们想象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生存空间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却发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寻找失去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栖居之所而踏上流浪的道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出身富裕的中产阶级,不愁吃穿,但内心却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是他鄙视周围的人们为追名逐利而进行的尔虞我诈,在“假模假式”的世界里找不到知心的朋友。比如他曾寄希望于朋友卡尔·路斯,心想也许能够和他“谈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话”。[2]当霍尔顿提出想听取他的“忠告”时,路斯却打断他,把话题岔到一边。无奈之下,霍尔顿想跟路斯谈“性”,谈一些无聊的话题,却仍受到他的拒绝。就连他心爱的女孩--纯洁的琴也和虚伪下流的斯特拉德莱塔约会。这样的生活让年纪轻轻的他感到孤独寂寞,时常发出诸如“一霎时,我觉得寂寞极了。” [3] “我觉得寂寞得要命。” [4]的感叹。其实霍尔顿想要的是一种更真实、更人道的生活,渴望一个充满真情和爱的精神家园。霍尔顿的流浪模式明显与小癞子们的不同。他的流浪是为了精神上的需要而出发的,他经历的痛苦不光是肉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这是小癞子们所没有、也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霍尔顿这个精神流浪汉的形象比以往的生存流浪汉来得更加深沉,更有厚重感和悲剧感,也更能切入到现代社会中那些与霍尔顿同样空虚寂寞、精神无所依托的读者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共振。这无疑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超然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复合视角的运用

    流浪汉小说都是主人公流浪汉自己采用第一人称、以回忆录或自传体方式叙述故事。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依然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进行叙事。“我”不是作者自己,而是文本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个观察者,通过“我”讲述主人公在学校和纽约城的流浪生活和所见所闻。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采用,使小说的人物、故事更具有真实性和亲切感,并让读者进入到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中,和叙述者一起领略纷繁的美国人生世态,体味主人公那种寂寞痛苦的内心感受。

    不过与传统流浪汉小说不同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在采用第一人称作为主要的叙述角度进行叙事的同时又引进了第二人称叙述角度。第二人称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很少单独运用的叙述角度,也是介乎于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的一种特殊视角。一旦运用了这种叙述角度,小说便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叙述者可以直接与人物对话交流,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活动,以对话形式被另一个人讲出来。在讲述过程中,叙述者对人物的自我形象进行分析,并对人物进行伦理道德、社会准则等诸方面的评判。而在读者阅读作品时,作品中的“你”就像给读者发出的一张邀请函。它邀请读者扮演文本中的人物的角色,和叙述者交谈,并招认叙述者让他(她)承认的他(她)所不愿面对或难以启齿的往事。当把那些往事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人前时,读者的灵魂与人物的灵魂仿佛同时得到了一次洗礼,情感得到升华。这是第二人称带来的奇特的阅读感受。

    比如小说开篇便这样写到:“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6]最后一章回应小说开头:“我要跟你谈的就是这些。我本来也可以告诉你我回家以后干了些什么,我怎么生了一场病,……可我实在没那心情。”[7]显然,作者在小说一开始便虚构出了“你”,让“我”与“你”形成对话。“我”向“你”倾诉“我”的流浪生活;而“你”在文本中是个默默的聆听者,从头到尾在洗耳恭听“我”的故事,“我”的痛苦或快乐的回忆,“我”的苦闷彷徨的内心感受。又比如“你要是以为我急于再见他一面,那你才有神经病呢。” [8]“这委实是一片绝好的景色,你要是懂得我意思的话。”[9] ,这也是作者借“你”这个第二人称向读者传递他的内心感受。

    从叙事视角来看,这是复合视角的运用,即小说运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视角。复合视角存在着视角的变异和转换。这种视角的变异就像一首乐曲中出现“变调”或“变音”,它不会破坏乐曲的完整,因为主旋律始终不变,小说始终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而偶尔出现的“变调”只会使乐曲更加辉煌和丰富,故事得到多角度多方面的呈现。

    三、“意识流”技巧的广泛采用

    与传统流浪汉小说相比,《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满足于仅仅展现社会现实,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也是作者关注的一个方面。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流浪生涯是小说的外部结构,而主人公在流浪生涯中的心绪流动是小说的内在线索。

    《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不是一部意识流作品,但为了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者在小说中广泛采用了意识流技巧,其中主要有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这使得小说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叙事模式中具有了更多的现代色彩。

    1.内心独白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多处展现霍尔顿意识流动的内心独白片段。例如霍尔顿在纽约看完电影徒步向维格酒吧间走去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想起战争来。“那些战争片老引起我胡思乱想。我觉得自己要是被征去当兵,恐怕会受不了。我真的会受不了。要是他们光是让你去送死什么的,那倒也不太坏,问题是你得在军队里呆他妈的那么久。这是最大的问题。我哥哥D.B.在军队里呆了他妈的四年。……”[10]这是霍尔顿关于战争所引发的个人感想,虽然语言粗俗,却畅快淋漓,它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霍尔顿不愿与虚伪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情愿与虚假世界同归于尽的反抗心理。

    2.自由联想

    上面所引的霍尔顿的直接内心独白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自由联想的原则。霍尔顿由于刚看完一部与战争有关的电影,战争片引起了他的浮想联翩:他首先想到自己受不了被征入伍,不是因为怕死,而是不能忍受在军队呆那么久的时间。接着他联想到了哥哥D.B.,回忆了以前D.B.参加战争的经历。从D.B.又联想到自己,如果自己要在军队里和一些假模假式的家伙厮混,那肯定会受不了。然后霍尔顿的思绪又转回到D.B.身上,说自己不了解D.B.,“他怎么能一方面喜欢这样假模假式的小说(指《永别了,武器》,作者按),一方面却又能喜欢林·拉德纳的那本小说,或者另外那本他最最喜欢的小说——《伟大的盖茨比》。”[12]由《伟大的盖茨比》联想到自己最喜欢的也是这本小说和小说中的主人公。最后思路又回到最初的关于战争的联想,“嗯,不管怎样,我们发明了原子弹这事倒让我挺高兴。要是再发生一次战争,我打算他妈的干脆坐在原子弹顶上。……”[13] 霍尔顿的这段自由联想体现了人物意识流动的随意性和跳跃性。表面上看起来战争是引发联想的中心,但归根结底还是传达出了霍尔顿内心对假模假式的厌恶,这种厌恶已经无法摆脱,只要一有相关的刺激,他就会胡思乱想起来。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霍尔顿的意识流描写虽然算不上十分自然流畅,但其意识流艺术技巧的运用在小说主题的表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流浪汉小说,用具有现代色彩的艺术手法在流浪模式、叙述视角、创作技巧等方面重新诠释了这一古老的叙事模式,并将之推向新的艺术高度,使其在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中获得崭新而蓬勃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李志斌.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J] .外国文学评论,1992,(2):98-103

    [2][3][4][6][7][8][9][10][12][13]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9.96、34、36、1、151、75、87、99-100

    责任编辑:刘雨凡

    相关热词搜索:流浪汉超越传统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