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人民海军舰艇编队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外宣策略

    人民海军舰艇编队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外宣策略

    时间:2020-04-05 05:09: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08年12月23日,中国国防部宣布,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决议以及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的呼吁,中国政府决定派出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护航行动对外宣传基本原则

    护航行动对外宣传的基本原则是严密组织、以我为主、稳妥宣传、服务护航,有效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和国际舆论质疑,防止“中国威胁论”扩大化,全面塑造正义之师和负责任大国形象。由于护航行动持续时间长、未知因素多、外媒高度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和解放军总部机关积极筹划,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并派出30余名军事记者参与护航编队的新闻报道工作。全军对外宣传局领导随舰全程指导调控,为现代战争信息化和新闻传播国际化背景下,依托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开展军事外宣工作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首批护航行动的3个多月里,境内外媒体就刊播报道护航行动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2364篇(幅),报道适度,导向正确,总体平稳,反应正面。

    护航行动对外宣传情况概述

    就首批护航行动的新闻宣传而言,以中心事件与宣传主题为线索,大体可划分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11月14日至12月16日,以天津“天裕8号”渔船被索马里海盗劫持为起因,引发中国是否出兵的热议。在我国政府明确是否出兵护航之前,网络舆论已形成热议。2008年12月4日,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时称,海军出动不能算小经济账,要算国家形象政治账……如果有一天中国派遣军舰对付海盗,不要感到惊讶。金一南还反驳了先前质疑中国海军远航能力、担心重提“中国威胁论”等反对出兵的声音。这是军方专家关于是否出兵海外在国家媒体上首次亮出自己的观点。金一南的言论迅即被外媒转载,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提前释放的出兵信号。

    第二阶段:2008年12月16日至12月26日,以中国宣布海军舰艇将执行护航任务为标志,对外宣传以宣扬我师出有名、合理合法为主题。2008年12月1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安理会索马里海盗问题部长级会议上表示,中国正积极考虑近期派军舰赴索马里海域参加护航活动;17日,海军军事法院院长、中国社科院法律研究所專家对我海军打击海盗、实施护航进行国际司法解读;21日,军委法制局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称中国军舰赴索马里海域完全合法;《解放军报》22日刊登对海军军事法院院长李星光的专访《中国赴索马里护航合理合法》;23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护航行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海盗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公害,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通过决议,授权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打击海盗,索马里过渡政府也呼吁各国进入其领海打击海盗,从而为外国军舰进入索马里领海护航并打击海盗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系列组合动作,通过多渠道宣传,十分有效地为中国海军出兵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阐明了法理依据,以“正义之师”预设了防堵恶意攻击的坚固阵地。

    第三阶段:2008年12月26日至2009年4月16日,以海军舰艇编队出征和持续完成护航任务为重点,综合展示人民海军官兵素质以及新型舰艇遂行任务的能力。首批护航编队自2008年12月26日启航出征至2009年4月16日与第二批护航编队交接,共为212艘船舶护航。其中,伴随护航41批166艘,区域掩护护航46艘,成功解救3艘外国船舶,并完成了“天裕号”商船接护任务。在此阶段,“嵌入”编队的记者们从战斗演练、海上补给、联合行动到护航商船,全方位地报道了护航行动,生动、具体的情形成为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新闻,国际舆论也解读不断,还由此衍生出诸多如“中印海上军事摩擦”、“中国抢占非洲”等虚假信息、流言谣传、臆断幻判。为澄清事实,应对西方媒体借机重提“中国威胁论”,中央电视台安排播出军事专家访谈节目,客观介绍执行护航任务的舰艇性能、具体任务、特情预判。2008年12月29日,国防大学李大光教授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强调勿把海军护航行动无限放大、随意解读,呼吁不要借机炒作。2009年2月初,四川和山东有报纸刊登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战舰在印度洋受到不明国籍潜艇跟踪的报道,被广泛转载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军事宣传部门迅即指出其素材出处及拼接手法错误,证实该报道为编造的假新闻,表现了我军外宣应急机制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遏止了谣传、流言的扩散蔓延。

    护航行动对外宣传策略管窥

    在当前尖锐敏感、错综复杂态势下,人民海军舰艇编队以战斗姿态出太平洋,经海峡咽喉,跨印度洋,实施远程武装护航,势必引发国际社会的警戒、猜疑和国际舆论的多元解读。因此,为在军事新闻国际传播中回应关切、释疑增信、引导舆论,必须制定护航行动对外新闻舆论宣传的基本策略。

    (一)确定新闻标签,先入为主、先声夺人

    用精简标题式关键词语为新闻信息确定性质,这种“新闻标签”或“定义新闻”的手法是当代国际新闻传播的通行做法,它以给新闻信息贴上“标签”这样一种对外传播议题设置的操作方式,主动设置议题,抢先定性,先机制胜,在国际舆论斗争中争取主动。一般用通俗简明的关键词为新闻信息定性,并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反复强化使用这一“标签”,力图在媒体传播和受众认知层面形成“首因效果”,从而在舆论走向上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此次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定性为“护航”,就是最显著的“新闻标签”。路透社、CNN、《纽约时报》等外媒在报道中国海军护航新闻时,用凸显“打击海盗”标签方式为我军此次行动定性。但是从我外交部发言人释放信息、国防部新闻发布会发布信息及回答记者提问到舰队指挥员接受记者采访,均反复强调此次行动的性质是“护航”。国防部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明确“我海军舰艇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主要是为我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船舶和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保障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输人道主义物资的安全”。 “护航”与“打击海盗”,从军事行动这一具体新闻事实上看,好像没有太大区别,但其中蕴含的中国与非洲国家、与第三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海外用兵的目的意图等层面的政治、外交、军事认知完全不同。因此,我对外新闻宣传坚持用“护航”来定义行动,我主流媒体、权威人士在对外宣传中高频率地使用“护航”标签式用语,没有被西方媒体设置的定性词“打击海盗”牵着走,没有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落入西方政治势力设置的舆论和政治、外交、军事陷阱,从而牢牢把握了护航行动的最高解释权。

    (二)借用舆论领袖,于我有利、为我所用

    外媒关于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护航行动的报道,援引大量中国政府和军方权威人士的谈话,还有相当多的新闻素材直接引用我国主流新闻媒体消息。路透社关于护航行动的早先报道中,就以《中国少将敦促海军出兵打击索马里海盗》为题披露金一南接受采访时“如果有一天中国海军派遣军舰对付海盗,不要有人感到惊讶”的预言。国防大学教授李杰、护航编队指挥员杜景臣、海军副参谋长肖新年、护航编队特种兵分队指挥官谢增岭、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黄雪平、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刘建超等权威人员的言论均为外媒广泛引用。

    重大新闻事件对外传播采取的惯例,一般是第一时间发布事件信息,而后运用舆论领袖配合政府决策释放相关信息以及展开深度解读。护航行动起因是2008年11月14日“天裕号”商船被劫,而我外交部发言人公开正式表明护航意向已是12月16日。近一个月时间,我方借用金一南等军事专家,发挥舆论领袖作用,释放预报性信息,进行决策解读,达到了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基本没有出现舆论真空现象。

    (三)设计媒介事件,早做文章、做足文章

    在索马里海域,尽管以美国为首的多国海上部队联合打击海盗,2009年4月8日,仍有一艘悬挂美国国旗的货轮被海盗劫持。我们从西方媒体上没有听到民众指责军方护航不利的声音,相反,那位自愿当作人质换回乘客的船长菲利普斯倒成为了世界媒体竞相报道的英雄,受众的神经被这位船长的生死牵动。西方媒体就美国商船被劫事件,选择“英雄船长”这一新闻元素不断放大,制造媒介事件引导受众视线,规避不利议题,塑造勇敢果断、无私奉献的美国人形象。这就是现代传播中媒介事件的特殊功效。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进入常态后,国际舆论的关注度自然渐弱。此时,借重大活动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增强国际传播软实力,重点应在外宣报道手法上,如巧用媒介事件。新闻事实经过大众传媒的策划、选择、整理和发布,可以提升新闻事件知名度,吸引受众关注。护航行动确定的重点宣传议题要用媒介事件来吸引受众眼球,适时引导国际社会关注。2009年1月29日,护航编队利用舰机协同战术动作,以阻慑方式成功驱离袭击希腊商船的4艘海盗快艇,希腊船长连声说:“感谢上帝,感谢中国海军”,有力地展示了我军“正义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员)

    相关热词搜索:索马里亚丁编队舰艇护航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