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生态工业的基础理论及问题研究综述

    生态工业的基础理论及问题研究综述

    时间:2020-05-20 05:18: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生态工业是以生态学、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的一种新兴的工业发展模式,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内外已经对其理论和实践展开了系列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关于生态工业的涵义、基础理论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工业系统、技术支撑体、运行动力和实行机制等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工业;基础理论;问题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0)02-0029-03

    [作者简介]郑四华,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郭灵,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江西景德镇333000)

    18世纪以来,随着以机器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的出现,世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在为人类创造和发展了以巨大物质财富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出现了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破坏等问题,这一问题现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传统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固有矛盾及其对环境的危害,这就迫使人们对传统工业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希望在创造和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它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持久地实现福利增长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经济学家和工业界对工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提出了生态工业的相关理论。

    一、生态工业的涵义

    一般认为,生态工业思想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Robert Froseh和NicolasGallopoulos于1989年9月在《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的文章,他们认为工业系统可以仿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在企业之间建立共生关系,从而促使工业系统转化为生态工业系统。这一思想的提出,引起了经济学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且形成了工业生态学这门学科。

    1991年10月,联合国工业与发展组织提出了“生态可持续性工业发展(Ecological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的概念,认为生态工业是指“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进程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在长期内给社会和经济利益做出贡献的工业化模式。”这是一种环境与发展兼顾的模式。1995年,Graedel和Allenby合著《工业生态学》,全面勾画了工业生态学的总体框架和重点内容,是工业生态学领域里的第一本教科书。Allenby(1995)认为,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在生态工业系统中,各生产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一个过程的废物可以作为另一过程的原料而加以利用。生态工业追求的是系统内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首开工业生态学课程,并和耶鲁大学合作组织出版第一本工业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Industrial Ecology》,专门发表工业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使得工业生态学研究人员从此有了独立发表自己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

    1985年,马传栋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生态工业》的文章,成为国内早期较为系统的关于生态工业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李树将生态工业定义为:“生态工业是指合理的、充分的、节约的利用资源,工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最小以及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的工业模式”。肖焰恒和陈艳指出,生态工业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

    综上所述,生态工业本质上就是根据工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模拟自然界生态系统,遵照生态系统物资循环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法则,结合本地的环境条件和资源限制,建立和发展一种“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现代工业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它和传统工业的区别主要在于力求把工业生产过程纳入生态化的轨道中来,把生态环境的优化作为衡量工业发展质量的标志。

    二、生态工业的基础理论

    1、资源之间链索式相互影响原理

    生态工业系统中同时存在着多种资源,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生态工业把过去企业“原料——产品——废料”的传统生产模式改为“原料——产品——废料——原料”的可持续生产模式。例如,粮食是酿酒的原料,酿酒时的排泄物酒糟可以用作生产沼气。这种方式延伸了资源的加工链,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了资源,使资源既得到了价值增值,又保护了生态环境。Cote Raymond认为生态工业通过强调自然生态统一,强调材料的循环和生产者、消费者、清理者和分解者的网络化,并鼓励对资源的保护和废物的预防,从而来提高企业的资源效率、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2、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Circular Eeonomy)是物质闭环流动性(Closing Materials Cyde)经济的简称。从生态学意义上理解,循环经济的根本特征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并按照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循环式经济系统,从而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摒弃了传统“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代之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E.Buo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德国在1996年生效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中提出的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和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已成为各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的基本思路。Allenby提出,一个理想的生态工业系统应包括资源开采者、处理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料处理者。由于集约再循环,各个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3、可持续发展原理

    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提交给联合国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主要观点是将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业经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当代人的需求考虑,人们需要工业经济的迅速增长来增加福祉,从后代人的长远利益出发,人类必须选择一种为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即:“能够满足当代

    人的需要而又不牺牲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模式。”这一可持续发展原理具体应用到工业方面就是:在增加工业经济产出和收益的同时,必须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工业排泄物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工业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通过绿色工业技术、绿色管理模式来协调工业生态与工业经济的不协调关系,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Korhonen J指出发展生态工业系统的真正核心是使工业体系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则,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工业理论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学者目前对关于生态工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关于生态工业功能、特征等的相关理论研究;关于工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和方法研究;关于生态工业实践——生态工业园的研究。通过学术界的多年努力,已基本建立了我国生态工业的理论研究体系,对生态工业的研究实现了向应用研究领域拓展。但国内学术界在对生态工业理论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我国多数研究聚焦在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和开发上,很少有人对超越工业园区范围(如城市层次)的生态工业系统做深入研究

    国外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努力,如Korhonen(2001)认为政府能够提供教育培训、信息交流和政策支持平台,在城市生态工业系统的建立中起关键作用。Desrochers(2002)以历史上跨地区副产品交换的若干实例,阐释了生态工业发展在扩展其地理范围上的意义。Shcalarb,Alffde将系统要素扩展到企业、社区、政府等多个层面,将生态产业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深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我国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较少。

    2、对生态工业的技术支撑体研究较少

    许多工业生态链和闭路循环系统的建立都需要经济合理的技术予以支撑。技术方面的障碍和经济方面的高投入阻碍了许多工业活动达到工业生态要求的可能性。因此,首先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应用性和经济合理性。生态工业和清洁生产的最终目标都是提高生态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生态工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应注意探讨两者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3、对于生态工业的运行动力和实现机制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近期的大量研究表明,许多学者已经将视野放宽,将许多研究集中在可促进生态工业实现制度的措施上,包括如何在市场规则、财务制度、法律法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使生态工业的思想可以贯穿整个生产过程。Christensen,Cohen—Rosentha等指出,创新对于生态工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性;生态工业是对社会范畴进行的研究,关键的因素不是技术方法问题,而社会环境的影响比具体的技术显得更为重要;强调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因素对于生态工业的影响和作用。

    4、对于生态工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

    我国孙英杰、邹传波等人从经济、环境两方面对工业系统的生态化进行了评价。但是整体来说,目前关于生态工业发展评价的原则、指标、权重设置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

    4、企业群落的环境(如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研究较少

    Schlarb(2001)和Cote(1997)分别就企业群落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技术、文化等因素)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环境系统对于提升群落稳定性和生产力的关键作用。在政府、公共部门和社区等多方参与的基础上,构建城镇以上区域范围的生态工业系统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多要素、大范围的生态工业系统的构建将成为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而国内学者研究较少。

    相关热词搜索:基础理论综述生态工业研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