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实际调查一个山村亲属称谓语的变异]日语亲属称谓

    [实际调查一个山村亲属称谓语的变异]日语亲属称谓

    时间:2019-02-03 05:28: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四川省南充市黄金乡称谓语体系的演变进行了研究。作者从称谓语"保保"在实际使用中发生的变化出发,根据语言接触理论,对黄金乡方言、普通话和成都话三者语言接触导致出现的称谓语变异现象力求从语言自身、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心理及语言政策四方面寻求原因。
      [关键词] 言语社区 语言接触 亲属称谓语
      
      相对于300公里外的成都,生活在四川省南充市黄金乡的人说自己讲的是“黄金话”。黄金乡是一个小山村,依靠唯一的一条公路与外界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黄金乡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语言也在不同层次上发生变异,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亲属称谓语的改变。如对妻子的面称有从直呼全名变为昵称的趋势,但没有变至成都话中的“老妮儿(音)”。对父亲的父亲的称呼原本都称作“公”,对父亲的母亲的称呼原本都称作“婆”,但近来这两个称呼趋于消失,分别变为普通话中的“爷爷”和“奶奶”。变化尤其显著的是黄金乡称谓语中“保保”的变异。
      本文中所使用的符号的含义:M表示母亲,F表示父亲,B表示兄弟,W表示妻子,S表示姐妹,H表示丈夫。符号连接处加上一个“的”字,比如MSH,表示“母亲的姐妹的丈夫”。
      一、“保保”指代的对象
      黄金乡有一个称谓方式与普通话和成都话都有显著不同,即“保保”。“保保”指代男性,这一称谓在黄金乡的方言中出现频率极高。
      1.指代母亲的兄弟,即MB。一般称为“x保保”,即按兄弟之间的排行分别称之“大保保”、“二保保”等。而普通话的称呼方式为“舅舅”,成都话与普通话的称呼方式一样。
      2.指代母亲直系或旁系的姐妹的丈夫,即MSH,通常称呼时加上姓氏,即“姓+保保”,如“陈保保”,“李保保”等。而普通话的称呼方式为“姨父”,称呼前面一般不加姓氏,而加上排行,如“大姨父”,“二姨父”等。成都话将MSH称为“姨爹”,也加上排行。
      3.指代父亲的姐妹的丈夫,即FSH,也采用“姓+保保”的称法。普通话的称呼方式为“姑父”,按排行称呼,而成都话称作“姑爹”。
      4.对不沾亲的父母友人而言,使用该称谓指代与母亲同姓的长者,采用“姓+保保”的称呼法。普通话中多称呼为“叔叔”,视不同情况,称呼前面可加可不加“姓氏”。成都话多以“叔”或“大叔”称之,通常称呼前加上姓氏。
      5.指代妻子的父亲,即WF,一般面称为“保保”,或“保爷”。普通话中多面称为“爸爸”,背称多为“岳父”或“丈人”。成都话与普通话一样。
      6.指代干爹。普通话一般面称作“干爹”,成都话与普通话相同。
      在“黄金话”中,MB,MSH,FSH,WF,干爹,甚至是友人都可用“保保”称呼,可见“保保”的覆盖范围是相当广的,但同时,我们也可看出“保保”的区分作用不强。
      二、“保保”称谓方式的变化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通过询问、隐身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家住黄金乡的各年龄段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所记录的人数有400多名。被调查者全都讲黄金乡本地方言。为了使调查具有代表性,笔者在调查中注意保持了被调查者的多样性。
      1.表(1)
      表(1)中,使用“全普通话称谓”的人群指那些平日在生活中从来不用到“保保”称谓的人群。这些人多半是曾经长期使用过普通话的人。使用“全原称谓”的人群是指那些平日在生活中只用“保保”称谓,而不用别的称谓方式替代“保保”的人。这些人年龄一般偏大。“中介称谓”是指“保保”与“普通话称谓”的一种混用状态,使用这种称谓的人在平日生活中可能用“保保”,也可能用到普通话中的称谓指代关系相同的亲属,视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成都话称谓”的人指那些平日在会话中会偶尔用到成都话中的某个称谓来代替“保保”,如使用成都话中的“姨爹”来指代MSH,用“姑爹”来指代FSH。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使用“中介称谓”的人群占大多数,他们接受了普通话中的称谓方式,并在一定情况下用来代替“保保”这个称谓,使用成都话称谓的人群占极少数。表(1)从共时的角度展现了黄金乡方言目前所使用的称谓语状态,但从表中看不出,普通话称谓方式在黄金乡方言称谓体系中是在扩散还是在收缩。为此,笔者对使用各种称谓方式的被调查者的年龄作了记录,并按90年代、80年代、70年代和6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将被调查者分为四类。在此基础上,对表(1)改进如下:
      2.表(2)
      表(2)表明,使用全普通话称谓的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在使用这种称谓的人中,年龄最小的90年代出生的人为最多,年龄最大的6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所占比例最小。而在使用全原称谓即全用“保保”称谓的人当中,6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最多,90年代出生的人最少。
      这表明年青人更偏向于使用全普通话称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大可能会回复到再采用“保保”的称呼方式。这表明“保保”在黄金乡社会中呈收缩趋势,而使用普通话称谓呈扩散趋势。笔者采访被调查者时,他们谈到,在60年代以前,黄金乡的称谓语体系中,“保保”是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它替代“保保”的称谓很少,这也可说明,这几十年来,别的替代“保保”的称谓方式从无到有,呈扩散趋势。
      三、对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
      表(1)和表(2)呈现的结果综合表明,普通话,成都话和黄金乡方言的接触促使黄金乡的称谓语体系正在向着普通话的称谓体系靠近,而向成都话称谓语体系靠近的趋势并不明显。在黄金乡方言中采用普通话称谓方式明显呈扩散趋势。笔者认为这一语言现象有如下原因。
      1.语言自身的原因
      “保保”的区分作用不强,大面积的亲友都可用“保保”指称,在特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混淆,造成交流的不便。而在普通话中,对“保保”指代的所有对象,普通话都有完全不同的称谓,并不存在混淆的可能性。
      2.社会历史原因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黄金乡有许多人走出山区,在全国不同的语言社区流动,使用普通话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这从表(2)中也可看出来,在使用全普通话称谓代替“保保”的人当中除了年龄较小的90年代出生的人之外,70年代出生的人也比较多。这是因为,70年代出生的人正好赶上外出打工高峰期。
      3.社会心理原因
      语言的接触并不需要社会的整体成员都对两种语言进行接触。语言的接触是通过扩散实现的。黄金乡这少数最初保留普通话称谓习惯的人成为“始作俑者”,他们的说话方式让本地人感觉是从外面回来的,是见过世面的,觉得很“洋气”,于是他们的称谓方式逐步扩散,并为广大未外出的社会成员所接受。
      4.语言政策原因
      成都话称呼语对“保保”指代对象的区分作用也很强,黄金乡外出打工到成都的人也很多,但是黄金乡方言称谓语最终没有向标准四川方言成都话靠近而向着普通话靠近,这主要是因为国家的语言政策。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普通话教学,让黄金乡的社会成员与普通话产生了大面积的接触,而与成都话接触的机率就小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语言接触的竞争中,成都话会败下阵来的主要原因。
      参 考 文 献
      [1] 王立.城市语言生活与语言变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民族语文,2007(2):3-23■

    相关热词搜索:谓语亲属山村变异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