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先秦诸子选读篇目《王何必日利》教学案例分析

    先秦诸子选读篇目《王何必日利》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0-03-23 05:06: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王何必日利》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的文章,是孟子的代表作。由于选修课并没有形成固定成熟的教学模式,也少有经验借鉴,经过思考、探究讨论,最终确定了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青年教师如何做到课堂生成大于课堂预设?围绕这几个问题,经过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展示以及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思。

    关键词:王何必日利;案例;分析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来解决探究文言文学习中的两大主要问题。

    [案例题旨]

    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是《先秦诸子选读》的主要目标。

    《王何必日利》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的文章,是孟子的代表作。由于选修课并没有形成固定成熟的教学模式.也少有经验借鉴。在经过思考并与师傅探究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青年教师如何做到课堂生成大于课堂预设?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学习选文,比较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孟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积累文言文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2.领悟孟子的义利观及其价值;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孟子》选读是孟子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文言文选修课,更侧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鉴赏。一方面文言重点字词必须始终贯穿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注重联系现实人生问题,适当启发学生省察“利”字当头的社会弊害。教学条件下的文言文自主学习首先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对作者及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文言阅读能力,读懂文言文字词意思几乎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字词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引起学生对文言文字词、重点句式的重视,做到字字落实。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起点,由浅人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理解文本内容、建构知识、探究讨论。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个课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古文知识,结合课下的注释自行疏通文意,通过提疑、解惑及小组竞答两种方式掌握字词,理解文意。在内容理解上通过两个问题进行疏通文章结构。面对“先利而后义”“先义而后利”的抉择,引导学生懂得以义为先,义字当头的重要和以利为先的危害,再链接高考,学为考用。

    [案例實录]

    一、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并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道义,这就是孔子的义利观。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孟子在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的义利观又是怎样的?

    片段一:

    师:圈点勾画符号的使用,是我们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自由诵读,并圈画出诵读过程有疑难的字词句。

    生1:“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有以”如何翻译?

    师:“有以”和“无以”是一个固定搭配,此前我们在《荆轲刺秦王》中有遇到过“秦王必悦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我们试着比较翻译,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2:我觉得应该翻译成“用来”。

    师:如果翻译成“用来”,那么“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则译成:也将用来使国家获利?这个一看似乎是可以的,但是在“秦王必悦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中译为:秦王一定很高兴见我,我于是得到用来回报太子?

    生3:我认为还应该在后面加上“……的办法”,翻译成“用来……的办法”,这样整个句子才能翻译的更好。

    师:经过探究讨论,思想的碰撞,同学们对于这个词语的翻译也越来越准确,

    生4:“遗其亲者”中的“亲者”如何翻译?

    生5:“亲人”。

    生6:错了,应该是“父母”。

    师:这里的“亲”和“子欲养而亲不待”中的亲是相同的,应该翻译成“父母”。

    片段二:

    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式,学生分小组合作谈论,并派代表进行抢答。

    片段三:

    师:在物质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有人认为如若再谈孟子的义利观就太过于守旧、迂腐,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真的不需要孟子的义利观了吗?

    生1:我认为是需要的,如果没有了孟子的义利观,我们只是一味地重利益,而把仁义弃之不顾,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只剩下交易、只剩下利益。

    生2:我认为是不需要孟子的义利观,他的这种思想过于美好、过于理想化,是缺乏理性的一种体现。现在的社会不管是人与人,还是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交往都存在着利益,甚至可以说靠利益作为维系。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所以说我们不可能做到孟子所说的那样。

    师:两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孟子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这并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孰轻孰重,孟子不反对人们谋取利益,只是必须符合道义。

    师:如果我们以为追求利益而忽视了道义,社会会变成怎样的社会,我们来看这组图片:

    师:如果老师只知道见利忘义,我们学习能学得静心吗?如果同学只知道见利忘义,我们能换得真心吗?如果医生只知道见利忘义,我们看病能看得放心吗?

    生:不能。

    师:所以说,我们必须把“义”铭记于心,做一个有“仁义”之心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够互相关爱、和谐融洽。

    [案例后记]

    《王何必日利》很好地体现了孟子的“义利观”,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也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文言文的提疑、解惑以及小组的知识竞答,对孟子义利观进行探究讨论,以实现预期结果。在多变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传授者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案例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言知识的理解,还是孟子义利观的解读、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思考权、发言权,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这是这节公开课中笔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同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于新老师而言,不敢过多的“放手”,往往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预先设定的思路走,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回答学生提出的超出设想外的问题。

    通过这节公开课,自己反思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这也要求自己有足够的积累,学会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这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对于学生的字词、句式的把握,必然是一个重点,如何在枯燥的文言文学习中做到教师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不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接受,而是努力将文言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也成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一点,笔者学习借鉴了郭老师上本课的经验,给学生留足时间自我预习,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因为学生对于知识了解的局限性,不可能充分把握到课文的关键字词句,因此,教师再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知识的抢答。一方面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在学生了解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以递进式的问题梳理了三个选段的内容,学生开始对孟子的观点有了浅层的理解,但教师在课堂上想给学生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结论,更多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要求,因而,在紧接著环节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以上的几点是自认为是本次公开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也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的方向。

    同时,笔者也感觉到了这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是探究部分深度不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浅层;二是拓展延伸学生的参与度不足。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亦是如此。今后笔者也将不断的努力,去发现语文教学中更多的美。

    相关热词搜索:篇目诸子选读先秦案例分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