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徽州版刻遗存的保护整理及利用

    徽州版刻遗存的保护整理及利用

    时间:2020-04-03 05:16:5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徽州传统工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受到更多的关注,徽州当地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徽州版刻遗存的保护整理和利用显然对徽州旅游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院校等相关科研、教育机构的参与。徽州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对传统工艺术的保护、创新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徽州版刻;非遗;技艺;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89-03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极大促进了徽州传统工艺的恢复和发展,对徽州经济及旅游业也具有促进作用。徽州版刻形式众多,内容丰富,工艺多样。其保护和利用是个复杂工程,既需要政策的支持,又需要多方面通力合作。民间艺人不能仅仅靠传统作坊模式传承技艺,更要走进校园,使传统技艺与专业建设发展、科学技术相结合。民间技艺在与科研院校的相互合作中,既扩大了影响,又培养了专业力量,必然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一、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概述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利用是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黄山市是旅游城市,很早就提出“打好文化牌,做好徽文章”的口号。徽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明清时期徽商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徽州人在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徽州教育、徽州版画、徽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创造,是中华文化的突出表现。统计表明,仅在安徽省黄山市,就有二处世界文化遗产,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有17个和72个。地面文物遗存多达10000多处,已有6个文化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8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并且还有申报项目正在进行。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徽文化价值一直被国内外所关注和重视,对徽州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自然成为旅游城市发展的中心议题。黄山市2008年获批成立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吹响了徽州文化保护和建设的号角。2010年省文化厅的《关于建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通知》,10个单位获批,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徽墨制作技艺),歙县安徽省行知中学(歙砚制作技艺),休宁县万安老吴鲁衡罗盘店(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等等。据了解,保护实验区范围包括古徽州的安徽省黄山市三区四县、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

    为配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促进徽州文化经济发展,黄山市近些年出台一系列措施保护文化资源,如加大对古村落、明清建筑、自然遗产的保护,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如博物馆、美术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如徽州文化长廊等;加强文化创意园区建设,扶持壮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等为依托,发展文博产业;大力开发影视影艺产品,推出百佳旅游摄影点,组织“徽韵”、“黄梅唱黄山”等特色表演;推进“徽州六绝”(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徽墨制作和撕纸书法)旅游项目;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进文化产业集团。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以文化促经济发展。

    作为当地高校的黄山学院也积极配合市政府,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徽文化保护和繁荣做贡献。学校先后组建了徽州文化研究所、世界遗产研究所,并于2009年成功申报了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目前黄山学院已构筑起一支以黄山学院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研究平台,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专兼职相结合的徽州文化研究的队伍,为徽州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院方利山教授提出了成立跨行政区划的徽文化生态保护区设想,集全市之力,成功申报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促成了跨皖赣两省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标志着徽州文化保护利用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徽州版刻研究概况及方向

    徽州版刻研究包括了与徽州刻艺相关的内容,徽州刻艺除了代表性的徽州版画、刻书、徽州三雕、制印及与制版印刷相关的技艺及技术外,还包括徽州民间刻艺的相关形式、内容及样式,这涉及谱牒、文书、契约内的插图、徽州年画、纸马、婚约、喜帖、压岁钱包、茶叶、中药等商品包装上的图案、米糕模子、傩戏面具雕刻等诸多形式内容及样式。以徽州古刻书来说,“从两宋到明清,徽刻典籍数量汗牛充室,无法统计,徽刻的内容也是保罗万象:天文、农业、工艺、宗教、教育、政治、卫生、巫术占卜、婚嫁习俗,大到治国方略,小到百姓生活,无所不包。”[1]这其中的插图无数,遗存众多,是研究版刻技艺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上提到的两方面,前者因为往往与徽商、官办、文人、学者、名家、刻工联系在一起,表现出艺术性、集中性、高品质、代表性、独特性而成为徽州刻艺的代表。对徽州版刻工艺研究最多的是与刻书相关的徽州版画、插图、文字排版、印刷工艺等,这方面成果丰富,因为这些版画或刻书作品主要以官办制作和私人作坊制作为主,大部分名家、作品都有明确记载,因此研究得比较充分。以版画为例,徽州版画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涌现了大批刻坊、刻工和制书家。由于徽州木刻版画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一直以来,对于徽州木刻版画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从民国到现在,涌现了一大批与版画研究相关的藏书家、史论家、学者,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程大镫、郑振铎、王伯敏、周芜、张国标等人。郑振铎先生数十年收集了一千多种版画,并致力于版画的资料整理和出版工作,他编辑出版了《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版画的重要资料,书中有很多是徽州版画的代表作品。郑先生对徽州版画的评价极高,认为明万历年间,是徽州版画光芒万丈的时期,其书中收集的徽州版画的代表作品《程氏墨苑》、《十竹斋画谱》不仅在画艺刻技上令人赞叹,在彩印、套印等印刷方式上也是开一代新风。“陈君房印制《墨苑》时,初曾使用彩墨,是试印若干幅的彩画,这便是所谓五色印本的《陈氏墨苑》,而一时游戏之作,乃成为彩色版画创作的先声了”[2]。周芜先生编辑的《徽州版画史论集》是较早研究徽州版画的著作,他的《金陵古版画》、《徽派武林版画》对徽州版画的传播、影响做了相关表述。张国标先生编辑的《徽派版画艺术》、《徽派版画》,是研究徽州版画重要资料。这些遗存恰恰是因为其在民间刻艺方面的表现出来普通性、零散性、平凡性和民艺性,而常常被忽略。“徽州刻工本来就是农民,半农半工,忙时务农,闲时挑担串巷或背米上工,从修谱匠开始逐步发展成一部分人与文人仕宦、徽儒、商贾紧密结合,使典籍、传奇(记)、志史和文学小说、戏曲唱本插图作品问世,具有强烈的徽派书卷气,名闻天下。而另一部分人却依然生活在民间,刻宗谱、年画、门神、契约、灶君、财神、灯画、鱼鳞册及各种纸马等,题材内容为仙佛罗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唱本、儒家圣贤、地方名人、祖容肖像、民俗风情等吉祥寓意及花鸟走兽、博古和天仙神祇几大类”[3]。然而正因为有这些特点,才使它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在民间艺术普遍得到重视的情况下,这类物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研究价值也是很独特的。

    三、徽州版刻的保护和利用

    对徽州版刻工艺进行整理、补充,并从徽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保护出发,结合徽州文化创意产业、旅游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意产业来维护、发展徽州刻艺,保护徽州文化遗产,总结其它非遗基地建设的成果,为徽州刻艺的保护发展提供借鉴是目前的重要工作。

    保护和利用的措施主要包括徽州民间版刻工艺研究、保存及版刻创意产业基地实践模式探索两个方面。在黄山市获批的非遗基地项目中并没涉及到以版画为主的民间刻艺这块,原因主要有:(1)徽州民间版刻如刻书、民间版画制作的传承几乎绝迹,“如徽派刻工的主将——安徽歙县虬川黄氏刻工,见于《虬川黄氏重修宗谱》著录的,就有近三百人”[4]。而现在,就是在明清时期黄姓刻工云集的虬村,也很难找到相关的遗迹和实物。相对与其他刻艺如竹雕,砚雕没有很完整的资料,客观上造成了保护的困难。(2)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民间刻书、版画制作很难获利,难以传承。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主动挖掘和恢复传统技艺,使其不至于失传。这方面浙江、江苏两省对明清徽州人发明的饾版和拱版技术的开发利用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我们也要努力挖据徽州刻艺,并使其恢复生机,特别是徽州刻书制作工艺、版画的制作技艺及民间刻艺。

    在基本思路上,要结合非遗保护,联合各相关部门、单位、个人,围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徽州非遗基地建设的大方向,具体从刻艺的传承研究和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入手,依托现有的黄山学院非遗中心、黄山市版画研究等机构,以建设徽州版画传承基地为基础,传承徽州版刻艺术,推动徽州非遗保护及徽文化建设,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与徽文化和谐发展。

    首先是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主要侧重于民间的刻书、文书,契约、版画、墨谱类的资料整理。对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过去重视不够,比如文书中的插图,宗谱里的祖像,契书上的印章、图案;胡开文墨谱;民间刻印的年画画遗存,各类喜帖、婚约、茶叶等商品上的刻印图案;米糕模子、徽州傩戏面具等。这些研究以我院徽文化博物馆及相关私人的收藏为基础,并争取当地博物馆史料馆、文化部门的支持。对民间刻艺资料的搜集整理,无疑会促进徽州版画、刻书、刻印、雕刻方面的研究。

    另一方面是通过版画传习基地或刻艺研究机构的建设,促进徽州版画、刻书等刻艺的传承和发展,并结合徽州旅游,探索版画、刻艺创意文化产业,依靠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队伍,配合我院应用型发展目标,把版刻引入课堂,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研究和创业。美术学院在版画教学和实践上就取得了突出的成果。04届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成立黄山市版画研究院,积极从事版画的创作和研究,力求使徽州版画和刻艺发扬光大。

    通过徽州民间刻艺资料的整理、补遗,以版画创意传习基地建设为目标,进行文化创意产业探索是使古老的版刻工艺得以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难度在于,由于资料相对离散,实物、精品较少,收集整理有一定困难。如徽州年画,相关部门及民间所见资料寥寥。目前徽州有多家非遗传承基地,大多有国家级传承人,遗存保留完整。而徽州版画中涉及民间刻艺的传承则是断裂的,许多方面需要从头开始,比如传承人的培养,传统技艺的复制和恢复等。

    使科技手段和传统技艺传承的结合,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用计算机模拟传统技艺;把数控、计数机技术应用于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作中;构建网络销售、推广平台等。

    ——————————

    参考文献:

    〔1〕方维保,汪应泽.徽州古刻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2〕郑振铎.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张国标.徽州文化全书·徽派版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4〕周心惠.中国古籍插图精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相关热词搜索:徽州版刻遗存整理利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