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原生态美的忧思|原生态的美是什么意思

    原生态美的忧思|原生态的美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9-02-16 05:46:4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原生态之美,多有赞誉。我以为它美在让时间交错,让空间交织。但我又忧心。关注太过,自然的原生态将被扭曲。在第十二、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起初评委们对设不设立原生态这一唱法还颇有争议,不料竟成为观众倾心的亮点、媒体评论的热点和争金夺银的焦点。紧接着黔东南原生态旅游热的兴起,名人名家纷至沓来,黔东南成了原生态的代名词或生态博物馆的放大版,更成为贵州建设生态文明的试验区……这些原本应为之喝彩叫好的现象,却不经意间令我心忧。人们在争抢原声态,在挑战黔东南。
      这种挑战,既来自外部,也来自黔东南内部。在外部,因从黔东南走出去的原声态唱法,丰富了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和声艺术教学的内容,声名鹊起,激发起全国许多地方发掘、保护、培养、提升原声态歌唱艺术以及一切原生态文化元素的热潮,必将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乃至提升全国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挑战黔东南,压力会成为动力,推动黔东南在保护和开发原生态民族文化上更上一层楼。在内部,为贵州,为中国乃至为全世界保留下来堪作样本、典范的近乎原始、原型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却面临旅游开发、文化商业化和原生态文化承载者们追求现代化潮流的挑战。原生态被曲解、侵蚀、破坏,以至面临蜕变消失的危险。黔东南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将因此而削弱递减。
      
      二、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传统工业化的负面效应正肆虐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这四大危机正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美得超凡脱俗的黔东南,刚刚初尝到工业文明之果时,却又要迈向生态文明的前方。黔东南让世人迷恋的外在美,让你看到千百年前那些今天依然闪光的文化链接,也让不同目的、不同层次的人们,在同一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其本质的文化意蕴却是对本民族先民历史的再现,也是对人类过度征服自然行为的批判。在“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黔东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处于较低的层次。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让全州各族人民尽快由温饱迈向小康,发展显然是第一要务,更是过着原生态生活的苗、侗等民族群众的热切愿望。但已经实现了小康、全面小康乃至过上现代或后现代化生活的人们,早已忘却了自己祖先们一路走过来的历程,对本不该抛弃的属于自己历史的集体记忆在走向现代化中却失落了。而黔东南的原生态,却足以唤醒人们模糊的乃至忘却了的“人类从哪里来”的记忆,同时也引领人们去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但黔东南却面临两难抉择,既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要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又要保护好老天爷情有独钟的惠赐,为自己也为别人和后辈儿孙守护好这“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地”。黔东南正手握保护与开发的双刃剑,左右为难。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水青山?似乎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三、保护谁?谁保护?
      
      一切文化都是流变的,宛如一条从古到今再流向未来的长河,川流不息。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文化。近乎原始的生活,对厌倦了现代都市喧嚣的人们,也许是质朴纯真的美;但对生活在物质、文化都十分贫瘠的那些“生态博物馆”里的人们,未必全都是美的。他们向往的也许就是你们所厌倦了的时尚生活。我们希望他们保护什么?是只由他们为我们保护,还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去保护?我们和他们所要保护的,是原生态文化中的核心元素,还是原生态的全部。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有精华、有糟粕;有优秀的,有落后的。保护就先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人类――茹毛饮血,赤身裸体的原始人,与我们所欣赏的与自然和谐的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承者的人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所倡导并致力去保护的,是他们内在外在的行为规则,是他们自身历史中美好的集体记忆和可传承再现的、有价值的,是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而不是成为我们的那些引领他们走向未来的积极的东西。这就是原生态文化的核心元素。这些元素把百年、千年、万年的时间在他们那里交错,以成型的、可复制的美展示给我们,令我们赏心悦目,也听到那远古的呼唤。
      在黔东南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文化村落的有限空间里,各利益相关者各自拥有并都希望扩大属于自己的空间。政府作为管理者,投资者和旅行社作为经营者,学者、专家作为研究者,旅游者作为观赏者或体验者,社区的居民作为生产生活者,都拥有各自活动的空间。政府希望社区的发展,成为自己的政绩,可以是遵从国际共识,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都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也可以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了政绩,竭泽而渔式地开发。经营者追求的是利润,他们会因利益的驱使,也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去改变社区的原有空间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从事旅游研究的研究者,各自有研究的目的和切入点。他们既可以融入社区去观察、体验、研究各自视野下的原生态;也可以超然于社区之外,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作为观察者,也可能成为政府或经营者的雇佣,共同去“规划”他们所需要的空间,而不在乎是否会改变社区原有的空间,也不在乎会不会改变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游客所需要的空间,首先是社区原有的未经外力而改变的空间。但事实上,他们所看到的已是被上述各方“规划”后的,为了迎合他们而设计的空间。如果上述利益相关者缺乏文化保护意识,或虽有强烈的文化保护意识,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当,必然使该保护的东西遭到毁坏或改变。为了表演当地的“原生态”,可以不顾“原生态”存活的时空关系和必需条件,不断重复上演同样的内容,于是有了不是节日的节日,不是婚嫁的婚嫁,不是礼俗的礼俗。文化遗产的物化躯壳,可以赤身裸体地呈现,也可以时尚包装后再现,而其灵魂――特定时空和特定背景下的社区及其成员所承载的文化,便会异化。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者利弊参半,迄今各执一端,难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达成共识。
      
      四、开发谁?谁开发?
      
      黔东南的原生态文化,目前的开发利用大体是围绕旅游业、文化产业两大方向进行开发。作为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其开发的产业绝不仅止于此,其开发的路径也应是多向度的综合开发。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黔东南民族文化元素作为含金量极高的资源,正在被有序或无序地开发。黔东南作为原生态的故乡,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它,越来越多的人想开发它。开发黔东南,让它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无论对政府,对投资者和旅行社,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研究者,特别是对渴望摆脱贫穷落后,奔小康进而迈向全面小康的生活在“原生态”文化空间下的人们,都是心向往之,身行动之。但在这种开发中,我们重视了物的开发,轻视了人的开发;重视了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忽视了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笔者以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消费者和承载者、传承者。文化的开发利用也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开发的主体与客体虽然可以做出理论的界定,但事实上在黔东南原生态文化的开发上,主、客体之间的边界应该而且已经模糊。是我们去开发群众,还是群众开发我们?是原生态文化的主人教育了我们,如何去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他们教育了我们,如何去守护自身独特的文化,如何去认识那些独特文化的价值。当然,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服务者,更承担着让他管理、服务的对象能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区域又好又快发展。其他利益相关者既参与了对社区成员文化和智慧的开发,同时也在开发别人时提升着自己的创造能力。正是这种良性的时间交错、空间交织、利益共享促成了人与社区、人与人的和谐。
      发展文化产业既然已成为趋势,特别是在旅游业已经开始成为新兴产业的黔东南,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势必加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盲目的、没有头脑的市场经济,利润最大化是它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过程成本最低是它追求的路径。于是,文化保护者的担忧出现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游客推动,外加研究者带着功利的介入,使原生态文化的拥有者身不由己地发生了改变,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使自己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原本纯朴纯真的、带着祖先原始气息和韵味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改变。
      如果开发者和被开发者缺乏科学开发的理念和方法,任凭市场这只无形的鞭子驱使,我们将不能成为开发的主体,反成了市场开发的对象,怎么去合理而科学地开发文化?
      
      五、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提供了正确的路径。理论的解读再精妙,都不可能在实践操作上得到完全的实现,正如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一样。德国的布莱希特曾说:“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远。”黔东南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科学界限究竟在哪儿,也许永远要探索下去。但黔东南不可能等大家争论结束后再去发展,原生态文化也不可能不走出大山,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甚至走向我们所不喜欢的市场。
      黔东南的原生态文化,是它的地域形象的基本元素和地域精神的遗传基因,是黔东南的文化标记。黔东南的进步和发展,必然表现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文化遗产深陷市场化漩涡的今天,“积极保护”、“消极保护”、“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保护”等学术层面的探讨注定不能左右这一潮流的走向。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顺乎自然之演进,尊重原生态文化拥有者和承载者的意愿,或许是明智的。文化的演进有其自然的规律,今天存活的原生态不也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而保留下来的吗?不必杞人忧天,也不要放任自流,随着各利益相关者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开发理念的更新,原生态既然已体现了它的价值,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保护它,让它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增值。同时,我们也不能把原生态文化的承载者们排斥在现代化的潮流之外。这岂不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吗?但我相信,未来展现给人们的原生态也不可能是与今天的一模一样的原生态了。
      还记得吗,美仑美奂、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让人目迷五色、心醉神痴的《银铃姑娘》,不就是取材于黔东南苗族少女盛装上的元素吗?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没变,但改变了的却是让原生态在超时尚、超时空的转移中变得更美。愿这一方向成为黔东南原生态文化的主流走向,那么,一切忧思都会转化为欣喜。

    相关热词搜索:忧思原生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