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诗经•七月》题旨解析

    《诗经•七月》题旨解析

    时间:2020-03-19 05:06: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作者简介:陈谊(1986— ),女,湖南醴陵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理论。

    

    摘 要:《诗经》中的作品因时代久远,大多不可确解。《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篇,所涉及的问题尤其多。本文主要探讨本诗的诗旨,力图通过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解析来对此问题进行一番有益的探索:一是把其放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解读,考虑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另一则为努力还原历史,充分把握作品的时代情感。

    关键词:七月;历史环境;时代感情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1-067-03

    《诗经》的作品因时代久远,大多不可确解。《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篇,所涉及的问题尤其多,如作者归属、具体成诗时间、诗旨内涵等等。其中,尤以诗旨问题歧义最多最难辨析清楚。虽然现代研究《诗经》的学者采用新的方法、新的文艺观去解释《七月》的诗旨,但结果仍然聚讼纷纭,众口难一。所谓使“今之君子知之为经,而不知《诗》之为诗一蔽也”。关于这个问题,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为“陈王业所自风化所由”说;二为“全面记录农村生产生活”说;三为“特言豳国风俗”说;四为“祭报社稷乐歌”说;五为“周公居耕田园”说;六为“贵族传授子弟”说;七为“农事歌田功歌”说;八为“反映阶级压迫剥削”说。①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有其合理性,但不够全面,不能完全涵盖《七月》的主旨。那么,《七月》的主旨到底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来分析解读。

    首先我们把《七月》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去考察。既然这首诗描写的是周代,作为一个农业社会,我们理所当然地就要考虑其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豳地时期,周正处于农业发展早期阶段。认识农业生产走向、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技术是这一时期的民族大事。因此,农业规律、农业生产景象和农业经验技术成了民族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这首诗最重要的叙述内容是什么呢?时令,农业时令。农业社会的人们普遍重视农业时令。这篇文章无疑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下面,就让我们拿《夏小正》和《七月》的农事和农时通过一个图表的形式来做一个对照:

    表1:《夏小正》和《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农事和农时②

    从图表内容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七月》所描绘的和《夏小正》相吻合。从而也就间接地说明了《七月》的作者对农业时令非常的了解和熟悉,且在诗歌中运用了用物候来表示时令的技巧。《七月》很详细地记述了周代社会的农业发展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应该算一首农事诗。作为一首真实而生动地描写西周农民生活的诗,它自然也就成为了我们了解西周农民生活情形的最好的依据和参照。接着让我们来看下面一个图表: 

    表2:《诗经•七月》中所看到的农家生活

    上图所列内容再次有力地印证了这是一首农事诗。之所以有人说《七月》是一首阶级压迫的诗歌,就是因为诗中所描写的农民生活的艰难。但是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及其农民的生活状况。例如:诗中“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和“弯窒熏鼠,塞向瑾户”等句,并不就意味着房屋十分破旧简陋,不一定指的就是奴隶居住之所。“在近代,除买办阶级的钢骨洋灰房子之外,地主之家,老鼠打洞,窗户裂缝来风,还是司空见惯之事”,这些都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去等同。曾大兴,纪德君的《从<诗经•豳风•七月>的被理解与被误解说起》一文就从西周时期人们衣、食、住各个方面对传统的观点进行了审视、梳理。由此,由历史的角度观之,《七月》是一首重视农事、农业发展的诗歌,其作者也显然是一位对农事生活极为重视,也颇为了解的人。

    其次我们要还原历史,把握作品的情感。首先就要考虑《七月》的写作年代,据历史记载推测,《七月》应该创作于公元前18—12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即周人先祖生活在豳地时候,从而把对《七月》的理解引入这一具体时空中,为《七月》树立一个解读的坐标。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很多学者都采用阶级的观点来解析这首诗,当然这也是当时的时代特点,虽然这一美学观念已经过时,但既然我们现在开始审视这个问题,所以重温一下历史上的观点看法也将有助益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揣摩《七月》的主旨。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者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来研究《诗经》。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却常常以“阶级性”、“人民性”为评判作品高低优劣的唯一标准,忽视文学自身的创作规律,不注重文本的艺术标准和情感色彩,把文学艺术作品简单地等同于政治宣传工具,甚至用贴标签的方法随意解释歪曲作品。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陈子展先生的《诗经直解》就有着极为浓厚的阶级意识,打上了阶级意识形态的烙印。③90年代出版由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过:“‘公’和‘公子’既享受他们(奴隶)的劳动成果,又驱使他们为自己高呼万岁。”④郭豫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更是动情地呼喊:“《七月》是一曲饱含血泪的奴隶之歌。全诗……充分揭示了奴隶们内心的悲伤和哀伤,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图画。”⑤由袁行霈先生主编的面向2l世纪高校的教材《中国文学史》在叙述上虽要委婉、客观一些,但仍然认为“《七月》诗中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差别,在对当时农业生产、农夫生活活的平铺直叙中抒发了哀怨和不满,千百年后的读者,不仅能—解到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夫的生活状况,而且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⑥

    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者之所以会得出如此雷同的结论,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的观点分析,人类的历史发展必然存在有奴隶制,从而得出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结论,直接导致了研究者们一直在奴隶制这个圈子中兜圈子,始终难逃其窠臼。但是黄现璠先生在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一书中就认为:中国是不存在奴隶制。他将中国古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原始共产社会;殷至战国为领主封建社会,其中殷商为领主封建社会雏型,周代为领主封建社会典型,春秋战国为领主封建社会解体;秦汉至鸦片战争为地主封建社会(其中分若干阶段再说)。笔者认为其观点极富创见,具有启发意义,虽然这些观点还没有得到我们学界的足够注意和重视。虽然现在主流观点仍然认为中国存在奴隶制社会,但是毕竟有了很大的争议,所以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采用阶级意识的观点对《七月》的主旨进行分析的阶段的话,不免要冒很大的风险,陷入历史陷阱中去。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种还原历史,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去认识这首诗。跨过烟雾缭绕的重重障碍,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首描述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群居生活的农事诗。《七月》的叙述语调沉稳平和,诗中洋溢着淳厚快乐的情绪。清代牛运震的《诗志》曾具体地论述道:“此诗以上下忠爱为血脉,以男女室家之情为渲染……平平常常,痴痴钝钝,自然、充悦、和厚、典则、古雅。”与解放后的研究者相比,古人的情感体验反倒显得真切、客观。

    另外,从诗歌的情感方面来看,尽管它极言一年四季农事的繁忙、辛苦,但诗歌中显然并没有明显的怨苦和不满之情。首章“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并非“农夫贫困悲惨生活的磋叹”,而是人们对衣食温饱大事的由衷感叹。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近代中国,兵荒马乱之中的农村,不也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况豳地乃近夷狄之小国,被游牧民族骚扰侵略在所难免,再加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无衣无褐也是极有可能出现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推断出这是因奴隶主的剥削而造成的结果。而“同我妇子,镜彼南亩,田峻至喜”,正是曾孙馈礼劝农、田官重农、民众下田耕种的繁忙景象的展示;而“春日迟迟,采蔡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是写女子采桑催蚕,为“衣”作准备,但由“衣”而想到为公之女而作“嫁衣”, 从而担心自己将成为公之女的陪嫁而生出少女怀春之感伤;实际上,诗中采桑女对公子不仅没有敌意,还颇有些好感,如“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拿自己织的最好的布为公子装扮(下文的“为公子裘”亦作如是解)。第四章仍是围绕衣食大计在写,把最好的皮毛拿去给公于做皮衣,把大兽献给公,都是出自于一种尽义务的自觉行为和心理,并无多少怨苦讽刺。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这并不是一首奴隶的哀歌。我们进行解读的时候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解读,我们不能带有一种阶级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解读。而“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上如执宫功,昼而于茅,宵而索綯,亟其乘屋”,实际上指的是农忙结束之后修房子,这种风俗直到现在还在保留,在农村盖房子,修房屋一般是在农闲的冬季进行,我们不能因此来推断是奴隶主压榨努力一年四季不间断劳作。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首诗歌所显露出来的氏族农业社会的色彩,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奴隶主时期的农业情况。关于中国存不存在奴隶制,这在学界尚有争论,但公认肯定存在氏族社会。中国文明的诞生,并不以氏族的消亡为前提;中国个体家庭的形成,也不与氏族的存在相抵触。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仅根据外国社会科学的法则”,以氏族的解体与否,作为判断中国个体家庭形成与否的标难;并且,出于同样的理由,也不能把私有的个别农场对共同耕作的大片田地的取代,作为判断中国氏族消亡、个体家庭析解的外部标志。对此的争论也出现在个别的字词中,特别是对“公”和“私”的理解,虽然昔贤已多所辩解,但学界主流的观点仍然停留在奴隶被压迫剥削的观点层面上。让我们抛开这一阶级感情,认清一下时代状况:豳地时期是周人历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此时的豳国还只是一个与夷狄为邻的西方小国,周人仍然处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而这也是《七月》所产生的大历史时代背景。既然已经确定了具体的历史时代也就不难确定“公”与“私”的具体指向了:“公”指的就是豳公和氏族长一级的产业,而“私”则指每个家族的产业。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大雅•公刘》中的“同养公田”和“皆私百亩”以及《小雅•大田》中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解释也是体现了这一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诗经•七月》应该是一首宗法氏族时代的农事诗,主要描写的是西周时期农事和农民的生活状况。相对来讲,诗歌中涉及的阶级意识是比较薄弱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文章作者显然也仅以一个农人的眼光来客观地叙述农人一年四季的生活和感慨,此外无他。

    注释:

    ①张树波.国风集说[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1241-1245.

    ②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9. 

    ③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474.

    ④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0-91.

    ⑤郭豫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43.

    ⑥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5.

    参考文献:

    [1]张应斌.《七月》周族的农业史诗[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48.

    [2]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9. 

    [3](日)桑田幸三著.沈佩林等译.中国经济思想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0-91.

    [5]郭豫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43.

    [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5.

    相关热词搜索:题旨诗经解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