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远离尘嚣》小说改编电影的继承与超越

    《远离尘嚣》小说改编电影的继承与超越

    时间:2020-05-18 05:24:2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远离尘嚣》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是一个从继承到超越的过程,对于哈代经典小说的改编不仅要继承小说的文学性,同时需要超越小说文本上升到电影文本的艺术高度,将平面的文字语言转化成立体的影像语言。电影《远离尘嚣》将哈代笔下远离都市的英国偏僻乡野中的爱恨情仇搬上大银幕,以爱情片的结构重新将原著故事组合,改编的过程并未一味地迎合原著,而做出了商业化的考量,其中的得与失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远离尘嚣》;改编;叙事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好莱坞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显示出旺盛的创作热情,陆续搬上大银幕的、改编自耳熟能详的经典小说的电影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电影人在改编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与尝试。对于文学文本,改编后的电影并未做出一味的妥协姿态,相反,在主流文化思想的浸润之下,改编后的电影呈现出了属于新时代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思想。经典文学改编的电影在继承中逐渐超越了原作,利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了导演对于原作的理解与想象。

    电影《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2014)是丹麦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的最新作品,改编自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同名小说,这也是这部文学经典被第三次搬上大银幕。相较于前两个英国版本,这次好莱坞拍摄的美国版《远离尘嚣》融入了商业元素,将原著小说嵌入爱情电影的类型框架之中,以当代的价值取向与美学思想重新包装了这段充满英伦风情的爱情故事,使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在观众面前。由于哈代小说原作的成功以及留在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文学记忆与感受,因此对于新版《远离尘嚣》的评价难免有先入为主的情况。该片对于原著的文学性有着一定的继承,然而在电影语言的转化与表达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商业考量与主题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好莱坞商业片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超越。小说改编电影过程中的得与失、继承与超越正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的重点。

    一、芭丝谢芭独立女性形象的重塑

    由凯瑞·穆里根饰演的芭丝谢芭是《远离尘嚣》当中的核心人物,一切故事都是围绕芭丝谢芭展开,在哈代的眼中芭丝谢芭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完美的女性,她像男性一样卖力劳作,如男性一样决绝而勇敢地生活,但最终败在了追求独立自主的道路上;而在电影《远离尘嚣》当中,芭丝谢芭有别于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成为彻底的女性主义代言人,面对三个男人的追求,芭丝谢芭虽然纠结过、挣扎过,但最终她听从了自己的内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完成了独立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说,对于芭丝谢芭这一中心人物来说,电影对于小说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编,最终重塑了芭丝谢芭的女性形象。

    在哈代的笔下,《远离尘嚣》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走向了工业化的全盛时期,在工业文明的催生之下,当时英国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辉煌局面,而这种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影响着身处城市中的人们,远离都市安居乡野的人们同样经受着工业经济对于生活的震荡和精神文明的洗礼。所以,在哈代的眼中,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无法真正地远离尘嚣、卓然世外,人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变革对于生活和心理的影响。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芭丝谢芭代表着哈代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的一种关注与体察。芭丝谢芭并非哈代笔下的完美女性,哈代虽然将她置于三个不同类型男人的怀抱之中,寻找自己的爱情归宿。但是,哈代并非要书写芭丝谢芭的完美和独立,而是在看似逃离了大时代的洪流后,身居乡村的她仍然经受着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规范与传统文化的制约和考验,虽然芭丝谢芭继承了叔叔的遗产,实现了经济的独立,但是在社会制度与婚姻面前,她仍然无法实现自己的独立,依然无法脱离社会道德标准对自己心灵的禁锢,最终还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哈代笔下的芭丝谢芭成为独立女性的结果是失败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她始终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受害者。

    然而,电影《远离尘嚣》呈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芭丝谢芭,自始至终她都以一名具有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而存在,可以说电影使芭丝谢芭的女性独立彻底化了。电影文本视角的芭丝谢芭是一个独立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独特女性存在,与维多利亚时期其他女性不同,芭丝谢芭拥有金钱上的独立,意味着她的生活可以完全独立,同时她在思想上也拥有独立自主的愿望,面对维多利亚时期社会上对于女性普遍的性别歧视,她能够以坚强的性格勇敢地去面对。

    因此,在影片当中更多地展示了芭丝谢芭独立的人格和勇敢坚强的精神世界。凯瑞·穆里根在影片当中从化妆到服饰上都追求自然淳朴的风格,从人物形象的外在表现上将这个美丽的乡村女性形象塑造起来。在影片开始,马圈的门被打开,芭丝谢芭身着骑马装出现在门口,这一男性化的装扮和出场方式就表明了她的独特与不平凡。当她矫健地骑着马奔驰在丘陵之上,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阳光和悠闲时刻,即是对于传统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形象的颠覆。当得知自己继承了叔叔的农场后,她一身红装赶着马车奔驰而去,更是显示出芭丝谢芭并非如当时的普通女性一样温柔内敛,她懂得值得炫耀和庆祝的时候,就应当在人群中凸显出自己,并尽可能地展现出自己的女性之美。然而,在需要自己显示出果敢、决绝的一面时,她又能够不遗余力地展现强硬的一面,甚至与男性进行正面的对抗。

    芭丝谢芭即便在远离都市的乡村之中,也表现出了思想的超前性与性格的独立性,这种独立与特别使她周围的男性对她又爱又恨。影片当中,对于芭丝谢芭的深刻描写是基于小说的核心内容——对于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情的周旋而发展开来。影片中的芭丝谢芭不仅追求同男性一样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保证自己经济独立的前提下,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爱情也表现出了绝对的自主性和控制欲。因此,芭丝谢芭的独立性充分表现在她对于爱情的追求与情感的表达上。也正因为电影对于小说改编主题的倾斜,将爱情主题作为电影的核心主题,从而将芭丝谢芭完全置于爱情的语境当中,充分表现了她作为一名经济和思想独立的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无论对错,都是自己的选择。这也充分表现出芭丝谢芭的思想独立。并且,影片结尾,芭丝谢芭与贾布尔的最终结合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对于爱情的选择在电影改编时抹去了时代特征,她的选择在影片当中是一种独立人格做出的自主选择,并非如小说中描绘的对于传统思想与当时社会道德准则的屈服。

    在芭丝谢芭的形象改写上,电影版做出了更符合当前美国主流文化的选择,大力发扬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艺术特征,将芭丝谢芭塑造成为一名更加符合观众审美理想的、完美的独立女性。电影《远离尘嚣》更彻底地贯彻了女性主义,弱化了芭丝谢芭性格中的不完美,将其命运中的苦难都归咎于自己作为独立女性而选择的后果,无论对错,都需要她自己默默承担。因此,电影当中的芭丝谢芭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也要承担自己做出的选择,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二、爱情的抉择与理想生活主题

    影片《远离尘嚣》在进行小说的改编时,为了保证电影的商业片特征,将爱情作为电影的核心主题,弱化了文学原著中复杂的时代背景内涵与多重叙事主题。电影版更倾向于展现女主人公在特殊时代背景下,面对男性主义的当道、周围男性的性别歧视和社会中的不公正待遇,依然能够满怀希望地努力生活并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与理想生活的愿望。

    在爱情主题的表现上,电影与小说具有本质性的不同。在小说当中,爱情主题是哈代为了表现芭丝谢芭在维多利亚时代这一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面对复杂爱情的考验自己最终会如何抉择。面对爱情自己能否丢掉自尊和人格去迎合社会道德伦理对于自己的要求,或者说芭丝谢芭能否为了爱情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性,成为一名普通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在电影当中,爱情是影片的核心主题,芭丝谢芭的女性独立是完全为了爱情主题而服务的,正是由于芭丝谢芭作为一名女性树立起了自己的独立自主性,所以她才能在三段爱情中自由选择。这种选择与纠结并非是当时的社会道德伦理作祟,而是芭丝谢芭在形成独立人格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影片的最终芭丝谢芭的爱情抉择是理想爱情的象征,弱化了时代背景的复杂特征,落日余晖中的二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呈现出了明确的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牧羊人贾布尔并非小说中的芭丝谢芭所面对的最符合社会婚姻标准的男性,而是她最终的情感归属,是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最符合她灵魂渴望与情感需求的男性。

    基于爱情主题,影片进一步深化了理想生活主题。哈代的小说虽然呈现出的是工业经济大肆崛起时期英国乡村人们遭受的心灵震荡,但其中对于理想田园生活的描写成为文学史上对于英国乡村的理想书写。哈代笔下的英国乡村远离都市的工业文明,保持着相对的乡土气息和生态文明,连绵不绝的丘陵绿地、大片的羊群、近在咫尺的蔚蓝海岸,这一切关于英格兰南海岸风光的描写成为众人心中的理想生活的最终地点,成为人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精神原乡。哈代笔下壮美的英国乡村在电影当中以电影语言进行深化与展现。对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乡村的原生态展示在影片当中俯拾皆是,大段的风光画面是电影对于小说景色描写的影像重现,从这一点来看,电影对于小说实现了绝对的尊重,并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升华了对于环境描写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片中芭丝谢芭骑着骏马奔驰在连绵不绝的丘陵之上,落日的余韵铺满整个地平线,贾布尔躺在麦垛上望着月光下的农场,只留下贾布尔一串脚印的英格兰海边的沙滩,或壮美、或清新、或冷清的景色展现,将人物的形象与情绪完美地烘托出来。影片中的这一片和谐、自然、优美的土地,既创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业文明,也同样孕育了芭丝谢芭的独立人格以及她与贾布尔的爱情。如此一来,影片构建的关于英国乡村理想生活的主题内涵呼之欲出,刺激着观众的视觉感官并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但是,影片对于小说的主题只进行了部分表达,除了爱情主题和理想生活主题之外,对于哈代笔下的关于时代与社会的观点与思想主题进行了消解。这是电影对小说改编时,根据商业片的特征和爱情主题的表达做出的取舍,同时也是电影改编时存在的局限性。经典小说中的故事往往是攫取时代风貌的一隅,好莱坞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是对于具有时代文化风貌的特色展示,满足观众对于旧时代美学的审美体验。而时代主题的严肃性、复杂性和深刻性在商业电影的范畴内显得可有可无,虽然深化影片的时代背景对于经典文学具有良好的继承性,但是这也会增加电影语言和演员表演的难度。同时,凸显影片的爱情主题也可以简化观众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虽然消解了故事内涵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消解了叙事中的部分隐喻,但是作为一部商业片,《远离尘嚣》仍然实现了与小说原著的对接,相对地保留了小说原著的完整性。

    三、结语

    总之,电影《远离尘嚣》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小说改编,在继承的同时也实现了改写与超越,这种改写与超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著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但是增加了电影影像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在哈代的小说原作当中,对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乡村的诗意描摹成为支撑全书的叙事氛围,在表现时代背景与环境特征同时,也在呼应着如此田园牧歌、淳朴自然的环境对于女主人公个性与思想的影响。影片对于风光无限的英国乡村的全景展示令观众体验了一次视觉之旅,在惊叹于英国这片壮美而神奇的土地的同时,也体会并理解了芭丝谢芭血液中流淌的自由和独立正是来源于故乡的这片沃土。这片远离尘嚣之地既是芭丝谢芭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是芭丝谢芭的精神原乡。固然,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是无法超越的文学经典,但是不同时期的电影改编都反映了所处时代的审美理想与价值取向,新版《远离尘嚣》正是当下时代精神与主流文化共同融合影响下的产物,其改编经验对于今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 王彬.《远离尘嚣》:爱情三角形理论的经典案例[J].世界文化,2010(11).

    [3] 孔繁涛.《远离尘嚣》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4] 周荣胜.哈代对“现代人”的探索──主要围绕《远离尘嚣》而谈[J].求是学刊,1994(01).

    [作者简介] 杨小厉(1981—),女,回族,宁夏石嘴山人,银川能源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尘嚣继承小说改编远离超越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