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著称于世的唐蕃古道]著称于世

    [著称于世的唐蕃古道]著称于世

    时间:2019-01-29 05:31:1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曲径行回两城间,斜阳卸影鸟飞还。   云重峭壁青千丈,风皱奔流绿一湾。   踏破丹梯崖似岩,凿开石锁坦为关。   往来人马从此过,地大势高一线川。
      这首诗是唐蕃古道气势磅礴的真实写照。
      
      ・古道背景与定位・
      
      青藏高原自古就与中原华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古老而年轻的青藏高原,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演绎了许多宏伟壮观而绚丽多彩的诗篇,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历史,而且是古代西域文明、中亚文明、南亚文明与华夏文明沟通的重要通道。尽管青藏高原一直天水一方,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四大超净地区之一,但就在这天老地荒、雪域绝境、荒漠草原之间,古老的中原民族和高原民族为了生存、迁徙和交流,以艰苦跋涉、困苦备尝、百折不挠、坚毅不拔的精神探寻着高原与外界的交往通道。这些古道沟通了部落间的联盟,开辟了商队的交通,打通了高原内外交往的途径,也为今天青藏高原的交通网络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众所周知,在众多青藏古道中,迈古超今、脉络贯通、著称于世的是“唐蕃古道”。这个因为一场盛大的婚礼而得以发展延续的古道,如今又成为唐代长安通往当时吐蕃王朝首府逻些(今西藏拉萨)的专用名词,成为许多考古工作者和现代旅游者追寻的热点,上溯千古,下跞万年,直耀东西,横炯南北,秀丽飘逸,斯于盛名,可以知矣。
      青海,为过往西藏的通衢,闻名于世的唐蕃古道就是跨越青海而抵达拉萨的。唐蕃古道的形成和演变,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像一条金色的彩带,飘落在银装素裹的青藏高原,它留下了汉藏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足迹。
      《中国交通史》中铿锵有力地说“疆域所及即是交通所至”,在唐以前中原至西藏的交通,在唐以前就有路可通的,可谓“无形到有形,有限到无疆”。据史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在西北传播的主线就是这条路径,说明它在五六千年以前早已形成。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修驰道,这条古道便成为秦国通向古雍州的国道。但它的真正形成而且见于史籍是在唐代。公元七世纪前期,藏族的祖先吐蕃人,由松赞干布做了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定都逻娑(即逻些,今拉萨)。那时内地正是唐太宗统治下的贞观盛世时期。松赞干布爱慕唐朝的文化,于唐贞观八年(634年),派出第一批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也很快到吐蕃回访。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命大相(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五千两和珍宝数百件又一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审时度势,将美丽绝伦的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番,松赞干布亲自带领人马迎亲于柏海(今鄂陵和扎陵湖)。文成公主入蕃和亲不仅揭开了唐蕃友好关系的新篇章,而且为开拓唐蕃古道,发展祖国边陲交通,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古道走向与路线・
      
      关于文成公主进藏时的唐蕃古道的走向和路线,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有三种提法:第一种认为文成公主由今天的川藏公路入藏,即由西安出发,经过宝鸡、天水、文县、松潘、金川、丹巴、康定,渡长江,经玉树入藏抵拉萨。这条古道,笔者于2009年6月在松潘西城亲眼目睹,那里竖立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路过此地的塑像及碑文。第二种看法认为文成公主由今天的青藏公路入藏,即从西安出发,经西宁、日月山、倒淌河、都兰、格尔木,逾唐古拉山,过黑河而抵达拉萨,称“青藏西道”。第三种说法认为文成公主是由甘、青、藏一带藏族自古沿用的入藏大道(亦称入藏朝佛大道),即经天水、临洮、兰州、乐都、西宁、日月山、恰卜恰、温泉、黄河源,越巴颜喀拉山,由清水河镇至玉树,逾唐古拉山经西藏那曲而入藏的。目前学术界爬罗剔抉,彰往考来,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第三种说法符合文成公主进藏的古道。
      文成公主进藏的这条唐蕃古道一般被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的道路,约928公里,与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走向大体上是一致的。从史料上来看,这条道路在西汉将军赵充国率军平定羌乱,从甘肃天水进入青海,令士兵修筑湟峡(即今乐都大峡)以西道路,途经今湟源到青海湖,称“湟中羌道”。晋代宋云去天竺求经从洛阳出发,到赤岭(今日月山),称“求经孔道”,已成为有史可据的具有“官道”性质的大道。唐代以来,为了保证中原与河湟地区交通的畅通,在由关中通往河湟一带的沿线多置驿馆,维修道旁的州(郡)、县城堡,还于道路沿途新筑或迁筑了一些州(郡)、县,使得道上城寨、驿馆相连,形成唐代长安至鄯城一线的正驿官道。据《新唐书・地理志》《册府元龟》所载,唐蕃古道的具体走向和路线是:唐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咸阳县驿(咸阳市)―唐兴平县驿(兴平县)―唐马嵬驿(马嵬镇)―唐武功县驿(武功县)―唐扶风县驿(扶风县)―唐岐山县驿(岐山县)―唐凤翔府治(凤翔县)―唐�阳县驿(乾县)―唐�源县,为陇州治,有驿(陇县)―唐上�县,为秦州治,有驿(甘肃省天水市)―唐伏羌县城(甘谷县)―唐陇西县城(武山县)―唐襄武县城,为渭州治(陇西县)―唐渭源县城,西有武阶驿(渭源县)―唐狄道县城,为临州治(临洮县)―唐大夏县城,西有大夏川驿(广河县)―唐�罕县城,为河州治,有驿(临夏市)―唐凤林县城(莲花镇)―唐凤林戍地(炳灵寺)―唐龙支县城附近(青海民和县古鄯镇)―唐湟水县城,为鄯州治,陇右节度使衙在城内,有驿(乐都县)―唐鄯城县城,有河源军城及驿站(西宁市)。
      唐蕃古道西段,约2125公里。据《西宁府新志・武备》《海藏纪行》西藏目中记载的西宁到拉萨的走向和路线,经考察就是根据唐长庆元年(821年),刘元鼎入蕃的路程报告记录下来的。鄯城(西宁)起西行六十里临蕃城(镇海堡),又六十里白水军绥戎城(湟源),西南六十里定戎城,南隔河七里天威军(石堡城),西二十里赤岭(日月山)。入吐蕃界,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海南州曲沟附近)。经公主佛堂(大河坝)和大非川二百八十里至那录驿(吐谷浑界)。经暖泉、烈谟海(今喀喇海)四百四十里渡黄河,又四百七十里至众龙驿(扎布隆山口)。渡西月河二百一十里至多弥西界(石渠县境)。经牦牛河(金沙江上游),渡藤桥(玉树结石河下游)一百里至列驿。经食堂、吐蕃村、截支桥、截支川四百四十里至婆驿。渡大月河(杂曲河)、罗桥、潭池、鱼池五百五十里至悉诺罗驿(金沙江上游)。经乞量宁水桥、大速水桥(怒江上游)三百二十里至鹘莽驿(即当拉岭口)。又经鹘莽峡十余里,有瀑布三条,再百里至野马驿。经吐蕃垦田(阿克河谷内)、乐场桥,四百里至合川驿(那曲)。经恕谌海一百三十里至哈不烂驿,又六十里至突录济驿。又经柳谷、莽布支庄、汤罗叶遗山和赞普祭神所,共二百五十里至农歌驿(羊八井),到逻些(拉萨)。
      唐蕃古道的走向和路线素负盛名,震古烁今,贯如一终。从总体走向方面说,从长安―日月山―拉萨。从粗略路线方面说,从长安―天水―风林关―西宁―日月山―玉树―那曲―拉萨。从具体道路来说,从长安出发,经今天水、风林关转入青海,经民和、乐都、西平(鄯州),临蕃城(镇海堡)至湟源,顺羌河(药水)至库山(哈城)、赤岭(日月山),经尉迟川(倒淌河),苦拔海、王孝杰米栅、公主佛堂(恰卜恰)、大非川、那录驿(鄂拉山),暖泉、烈谟海(喀喇海),然后渡黄河,经玉树地区,再往西南行,经今藏北黑河,迳赴拉萨。令人羡眼的是唐蕃古道上述走向和路线中,长安、风林关、西宁、日月山、玉树五大关隘和要津,无比灿烂辉煌。古道起点长安,今称西安,自史前11世纪起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风林关是入青重要渡口,那里的壁画已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宁是青海省省会,是中原赴西藏的门户,也是历史上丝绸南路和唐番古道上的重镇。日月山在历史上曾是中原和青藏边远地区进行商贸、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和军事要冲,还有“茶马互市”之称。玉树很早是西宁丹噶尔(湟源)、四川康定、西藏拉萨之间的唐蕃古道上的明珠,素有“高原商埠”、“江源雄镇”之称。
      由于一千三百多年来的政治沿革、军事冲突、民族迁徙、宗教传播、自然等众多因素,使人们对唐蕃古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复杂多变的走向和路线,无疑也彰显了唐蕃古道的神秘与魅力。诸如古道东段至临洮以后,又有两条道路可通达鄯州,一条是由河州(今甘肃临夏)至鄯州(今青海乐都);另一条是经兰州至鄯州。这两条道中,河州至鄯州一道为正道,经兰州之道为辅道。至今炳灵寺石窟内发现的《炳灵寺记》题记中,便记载了唐开元十九年(731年),朝内御使大夫崔琳率71人使团入蕃,道经河州炳灵寺时所留下的题名。藏文史籍《安多政教史》亦载唐文成公主入蕃时,曾在炳灵寺作短期停留,并雕刻有八丈佛像一尊等。这些遗迹,都反映出唐代入蕃驿道――河州道所居的重要地位。
      唐蕃古道进入鄯城(西宁)到日月山,据传有两条古道:一是从西宁起经多巴过拦隆、拉沙‘入拉尔贯、北山’,从前沟出,到扎藏寺,过长沟、小寺尔,到草原,直至日月山口;二是从西宁起向南过上新庄、翻拉脊山、过分水岭、直指哈拉库图,到日月山口。
      唐蕃古道沿湟水谷地西行至今湟源县,有两条近便之道,一条向西北仍沿湟水谷地行,经今海晏县,穿日月山北段山口,至青海湖北岸西行。这一路依山傍水,地势平坦,主要为河谷、湖滨平原区,日月山为谷口,地亦不险,基本和缓而上,水草丰美(尤以青海湖滨为最)。文成公主信仰佛教,曾在古刹扎藏诵经拜佛,并给寺院留下戒指、念珠、手镯,稍上柏令嘴石崖上有“公主佛堂”,上世纪70年代笔者还亲眼看见过,石板上刻有文成公主像一尊。另一条,由湟源县向西南,进入拉拉河,经拉卓奈、石崖庄、三条沟,过巴汉村,进入此处,虽有40公里的越山路,平坦如砥,古道热肠,到达日月山下山口仍不失为一优良古道。原来这里也有一块“字儿石”,上面刻有吐蕃文、汉文,均模糊不清,唯“开元十九年”数字清晰可认,与《炳灵寺记》题记同出一辙。《西宁府续志》中有“开元十九年春正月遣鸿胪卿崔琳使吐蕃,是年九月吐蕃派其相入见,请于赤岭(日月山)为互市,许之”。至今,日月亭中仍存放着开元二十一年(732年)唐蕃“两国和好,无相侵暴”的“赤岭分界碑”。
      文成公主进藏到今玉树地区,虽然起点(称多县清水河镇)和落点(西藏的那曲)是一致的,但具体走法却有较大区别。据《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记载:大致有西线、西南线、南线三种不同说法:西线是说从清水河经今曲麻莱县,大体溯通天河西南行,过西藏的那曲至拉萨;西南线是说从清水河经今玉树县、杂多县,出查午拉山口,过那曲至拉萨;南线是说经今玉树县、囊谦县及西藏的丁青县、巴青县,过那曲至拉萨。据传文成公主在玉树贝纳沟,亲自制定尺寸、格局和图案,率领工匠在沟内悬崖峭壁上雕凿了佛像。唐景龙四年(710年)唐蕃交好,再次联姻,金城公主沿文成公主所走过的入藏古道,发现了文成公主遗留下来的雕像,令人修建庙宇,并命名为“文成公主庙”。藏文史料《西藏王统志》《安多政教史》等记载似乎也证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上述的文化遗址是唐蕃古道最具诠释性的历史见证。
      
      ・古道价值与影响・
      
      应该说唐蕃古道是汉藏民族在这一地区自身发展的历史记录,它承载着中原和高原民族一代又一代开拓探索的经历。在山间曲崴、冰天雪地、高山大水、荒漠无边、陡险难行的青藏高原,寻求并勘踏出一条条通向四方的黄金大道。据《艽野尘梦》一书记载: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时,一支清政府驻藏部队约150余人,迫于形势由拉萨正道东归,未能接唐蕃古道(当时称青藏官道)行进,结果进入青海时误入大漠,弹尽粮绝,一路忍饥挨饿,甚至茹毛饮血,人与人相食,最终绝处逢生,从格尔木、都兰、湟源、西宁、兰州回到西安,但劫后余生者只7人。
      交通是历史发展脉络之一,也是一个地区文明源渊的因素之一。伴随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的成功,双方使者的往来不断增加,人民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唐蕃之间的友好大道――唐蕃古道正式形成,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自唐蕃古道开辟之后,中原与西藏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公元634年至846年唐蕃联盟的213年间,朝贡、议盟、修好、求请、和亲、册封、吊祭、安抚、宣慰、报聘,两国使者在古道上络绎不绝,往来不断。据史记载:唐使入蕃的有66次,吐蕃使臣入唐的有125次,两国前后正式会盟8次,这对当时吐蕃的稳定和大唐帝国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从此,两国的结盟形成了汉藏一家、相互依存的政治局面,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青藏高原自古关山阻隔,自成一体,但这条通藏古道将大量中原文化,包括手工制艺和天文历算知识带入西藏,形成了有史以来汉藏文化第一次大交融的局面,这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更重要的是这条古道南经尼婆罗(尼泊尔)与天竺(印度)古国相通,向西远到大食国(阿拉伯)等中亚地区。穿越宇内,行远自遐,当年那场具有政治色彩的盛大婚礼,在揭开一段不同凡响的历史帷幕的同时,与唐蕃古道始终如影随形,以其悠远和传奇,如同日历,留下了一页页灿烂光辉。
      
      参考文献:
      张永溪.唐蕃古道志.黄山书社,1996.
      朱绣.海藏纪行.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青海省博物馆.唐蕃古道史料辑,1987.
      崔永红等.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
      任玉贵等.丹噶尔历史渊薮.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任玉贵,青海省昆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方向:昆仑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古道著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