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一朝君子一朝臣是什么意思 一朝君子一朝花

    一朝君子一朝臣是什么意思 一朝君子一朝花

    时间:2019-02-02 05:32:5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华夏文明的所史长河有多长,花的渊源就有多远。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之中,花成了一种品性,一种文化,一种气质,一种梦想的寄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名花,虽然中国历史上鲜有正式的国花册封,但总有鲜花在各朝代担当了这样的角色,成为当朝的宠爱。这种花卉,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心理,也蕴含着时代的精神与风骨。
      
      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述了一个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郑文公之妾梦见先人赠她一支兰,曰:“兰有国香,人之妩媚如是。”次日,国君亦送给她一支兰,作为爱的象征。后来,她生下一子,名之曰“兰”。公子兰在晋国避难时,晋人欲伐郑国,他婉言劝阻,以赤诚之心感动了晋人。晋人由衷地敬佩他,不仅不伐郑,而且还派使者出使郑国,希望郑文公立兰为太子。郑文公便迎接其回国,立其为嗣。兰即位后,为郑穆公。许多年后,郑穆公临终之时,望着身旁枯萎的兰花,悲伤地说:“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言毕掐下兰花,瞑目而逝。
      郑穆公的一生,因兰而生,因兰而死,充满了遐想的空间。而一个人的出生、死亡都归结于兰花,这在史书记载中是唯一的一次。
      因郑穆公的影响,兰在春秋时期对早期贵族和民间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文类聚》卷四中有“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拔除不详。”可见,以兰招魂在郑国成为一种风俗。除此之外,人们与兰还建立了各种的关系:赠兰传情、沐兰致祭、执兰迎祥、纫兰上朝、燃兰溢香……著名的兰文化研究者、南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建忠认为,这些兰文化的初期状况充分说明,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人(我们可以视他们为儒者的前身),大量地接触兰,运用兰,虽与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但没有形成明确的伦理涵义,却为以后孔子对兰的审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两千余年前,孔子坐在粗陋的马车上遍抵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在他漂泊奔波的第十四个年头,他从卫国回到鲁国。在经过一个山间隐谷时,忽然闻到了兰花的香气。于是他顺着这股清香走寻,发现一棵大树下静静地长着一株兰草,这阵阵清香就是从这株盛开的兰花中散发出来的。他思绪流淌,脚步凌乱。他和众弟子们在此停驻许久,迟迟不愿离开。他忍不住对着兰花感叹道:“兰为王者香,今乃与从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为伦也。”孔子当时周游列国,很希望能有一位强有力的国君采用他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但却始终不为时君所用。幽谷中茂盛的芳兰虽与杂草为伍,但清香犹在,这触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情感。孔子悟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在一片苦闷中,兰被孔子赋予了一种道德意识。而在儒者大行其道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咏叹,也为兰花奠定了“君子”的品格。
      如果说孔子将兰花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话,那么屈原用他的高洁品质、浪漫情怀,进一步推动了兰文化向更深处、更远处传播。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与楚王同姓,年轻时曾得到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风光无限。可惜政治斗争异常残酷,楚王的口味也时刻在变。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怀王庸懦错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的中伤打击。到楚顷襄王时,屈原遭到更大的不幸,被长期流放于湘沅一带。
      报国无门的屈原只得游荡于湘南的山水之间。从此,结识了兰花,并像一见如故的老朋友,真挚地爱上了兰花。开于寂寞处却独放幽香的兰花,与屈原内心的高洁相互呼应而默契珉人。他以兰咏志,以兰寄情,在诗篇中抒发抱负、宣泄绝望,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辉煌的篇章。在这些诗篇中,他多次写到兰花。他成片成亩地栽种了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他以兰为友,进而将其作为自己的知音,“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己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在他的诗篇中,还言兰可浴、可食、可药用,为我们展示了兰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孔子咏兰于德,屈原抒兰寄情。两人虽有各自的不得志,但都钟情兰花。或许是得益于人圣言贵之故吧,使得兰花在源头上就表现出了精英文化的特点:它以挖掘、守护和拓展人类自身的精神美德为己任。孔子、屈原等赋予兰花的思想与文化,成为先秦时期儒家的共识。如赵国的思想家荀子,做过鲁国春申君的兰陵(今山东兰陵镇)令,他在《荀子・宥坐》中说:“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屈原的弟子也在作品《神女赋》中歌颂兰花:“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云水翻腾、风雷激荡的大变革时代,儒学提倡的道德修养学说在“士”阶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它既保持着自身的价值观念,又不断应对现实的动荡带来的挑战。而兰的君子风范,在某种程度上正象征了儒者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坚持操守,淡泊自足,独立不迁。
      兰在先秦时代形成的“文人气质”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今天中国很多地方的人们将兰花定为了“敬师花”,让兰德与师德同播芬芳。

    相关热词搜索:一朝君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