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论叶梦得词的自然气质 自然气质

    论叶梦得词的自然气质 自然气质

    时间:2019-02-03 05:37:4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叶梦得的诗、词观都主张追求自然。叶梦得的词作深深体现了一位隐士淡泊超脱、安贫乐道的情怀,其词的自然气质即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在思想感情上表现为抒发归隐自然之情怀,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摹写平淡自然之物事。这也是叶梦得隐士情结的表露。
      关键词:叶梦得;自然气质;隐士情结
      
      叶梦得主张诗歌应出于自然。在其诗歌理论结晶《石林诗话》中,他明确的强调这一观点,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陆游《文章》)。他的词学观亦如此。叶梦得的词作深深体现了一位隐士闲淡、自然的情怀,其词的自然气质即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
      一、归隐自然之情怀
      儒家的入世哲学引导士大夫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叶梦得深受影响,因而早期表达了这种壮怀。到了中晚年,官场不顺,壮志难酬,饱经风雨,便寻求出世隐居。以陶渊明的回归田园与苏轼的旷达超脱作为自己的精神标尺,叶梦得在承平时代里基本上可以做到怡然自适,超然物外。但在南渡这种国破家亡的时代激荡下,他报国无路、救国无门,只有寻求逃避忘怀世事,然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让他无法安定,归隐自然情怀中又透露着抑郁躁动与悲愤哀伤之气。正如庄子“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庄子・知北游》)
      叶梦得本身就是风雅文人,有隐逸情怀,喜好吟赏湖山、怡情山水。石林回归自然之情怀有两个原因:一是南渡前受政治打击,二是南渡后受宋金对峙的危局压抑,对乱世的忧怨和国运的忧虑让叶梦得只想逃避开,仿如陶潜结庐山间,在乱世尘嚣中辟出属于自己的安逸之地,得享山林野趣。政治上的抱负与仕途的追求只是人生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目标追求。
      梦得南渡前曾长期为官,但时遭贬废,载沉载浮。第一次贬谪后,他作《应天长・自颍上县还吴作》一词,表现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山水田园的向往。第一次罢官并未产生太大的振荡,因作品中没有牢骚怨愤之言,有的只是悠游田亩之趣。第二次贬谪后,他闲居卞山至宣和六年,与友人郊游往来,作有《鹧鸪天・次韵葛鲁卿大钱观太湖》、《水龙吟・二月十四日西湖宴客作》、《临江仙・次韵洪思诚席上》等词,多有筵间樽前、聊佐清欢或寄托孤高情怀。承平时代的罢免并未对他心灵伤害太大,而是着眼于自我的闲情逸趣,抒发山水之想。封建政治的腐朽决定了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抱负几乎不可能实现。皇帝并不那么英明,仕途并不顺利,奔走的仕途不过是尔虞我诈、上下倾轧,如何获得大自然的美好与纯净是最好的归宿。因此,叶梦得在词中表现了崇尚自然,渴望归隐的高蹈之态。“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陶渊明成了他的心灵知音。或表达闲情逸趣,如《临江仙・正月十四日晚至湖上》描写西湖早春:“三月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或流露归隐之想,如《水龙吟・三月十日西湖宴客作》写“对花常欲留春,恨春故遣花飞早。”甚至明确表示要象嵇康那样,不慕荣华富贵,不受官场约束,只想终老山林:“嵇康老来尤懒,只要莼羹菰饭”。
      由厌恶官场的污浊转而寄情于田园逸兴、山水风月。叶梦得闲居卞山石林谷,基本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直至“靖康之变”。陶渊明是最佳异代知己,一起醉情田园,吟赏湖山,啸傲林泉,诗酒风流。或与友人杯酒流连,如《满江红》咏西湖:“兰舟漾,城南陌。云影淡,天容窄。绕风漪十顷,暖浮晴色。”或吟咏暮春景致:“柳絮尚飘庭下雪,梨花空作梦中云。竹间篱落水边门。”《浣溪沙・次韵王幼安、曾存之园亭席上》。或描写农家生活,如:“十亩荒原未遍,趁雨却锄犁。敢忘邻翁约,有酒同携。”(《八声甘州》),充分表现了作者返璞归真、随缘自适的恬淡心境。
      但是,南渡之后,叶梦得回归自然之情怀又发生了重大变化,渗入了更深沉复杂的内容。靖康之难,国破家亡、山河沦陷的社会大剧变震荡作家心灵。但朝廷的无能、奸臣同敌苟和又让他们壮志难酬,英雄无路。由此归隐之心更切,归隐中却又难于平静。
      梦得偏取苏轼思想中超然物外的一面,作词力追其通脱自然的一面。实际上他的内心始终不能象苏轼那样真正地得到解脱,进则尽责,退则乐天,享受生活与自我;也不能象陶渊明一样沉醉于自己的桃花源;而是世俗尘事时常萦绕在其心头,挥之不去。记怀现实,心忧国事,隐逸之中有不平之气。如《水调歌头・次韵叔父寺丞林德祖和休官咏怀》:“今古几流转,身世两奔忙。那知一丘一壑,何处不堪臧。须信超然物外,容易扁舟相踵,分占水云间。雅志真无负,来日故应长。问骐骥,空矫首,为谁昂。冥鸿天际,尘也分付一轻芒。认取骚人生此,但有轻篷短楫,多制芰荷裳。一笑陶彭泽,千载贺知章。”从上半阙我们可以看出他很认同谢安的“雅志”:“出则渔于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志”(《晋书・谢安传》),但徜徉山水并不代表忘怀时事。词的下片即转入现实:“问骐骥,空矫首,为谁昂”。国家有难,即使是一日千里的骐骥,却无缘疆场杀敌,只能“空矫首”。“认取”三句,委婉地说明即使是才高志洁的屈原,也只能“制芰荷以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尘世分付一轻芒”,强作自我宽解,却深蕴着悲愤与抑郁。忧心国事从闲适中流露,悲慨寓于闲淡中。无从忠心报国,救亡图存,只有轻芒草鞋,独善其身了!
      叶梦得等南渡之人,真正地实践着远离宦海风波,抱着“雅志真无忘”的信念,回归自然山林,获得身心的慰藉与解脱。但遁入烟霞云水中并非寻求麻醉麻木,他们没有忘怀苦难的现实,因此其超然自适中挟带着抑郁不平之气,飘逸旷远的词作中包含着悲凉沉重之感。“矛盾、苦难的社会,铸就了矛盾的人格和复杂的词境”。
      二、平淡自然之物事
      梦得归隐生活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怀必然要求寻求一种与其相适应的艺术表现方法。偏爱陶渊明之淡,石林山居之乐又得以与其共鸣,是故,石林化用陶潜诗句,并且其词创作亦受到陶渊明自然之风潜移默化的影响与苏轼超脱旷达之浸染。归隐自然的情怀必然寓于闲淡自然之物事。因此,他这类词中的一些场景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东西。
      首先,他词中的空间场景主要有日常交际、农村乡野等。如他那些写于酒宴的迎来送往之作都是把目光投向日常应酬;而“十亩荒原未遍,趁雨却锄犁”、“况是岩前新创,带小轩横绝,松桂成蹊”(《八声甘州・寄知还倦鸟》)、“湖山地胜潇湘,十里芰荷香”(《水调歌头・何处难忘酒》)等则表现了乡间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态。
      其次,梦得的这类词都是在写自我的平常生活,表现词人的交游往来,悠游田亩之乐。他常与文友登高、饮酒、赋诗或者赏花、对月、会别,如《定风波・与干誉、才卿步西园,始见青梅》、《定风波・七月望,赵�置酒,与鲁卿同泛舟登骆驼桥待月》以及《江城子・大雪与客登极目亭》等等,都是写“我”的生活,象写诗那样从现实中撷取题材,捕捉表现对象。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其《八声甘州・甲辰承诏堂知止亭初毕工,刘无言相过》:
      寄知还倦鸟,对飞云、无心两难齐。漫飘然欲去,悠然且止,依旧山西。十亩荒田未遍,趁雨却锄犁。敢忘邻翁约,有酒同携。况是岩前新创,带小轩横绝,松桂成蹊。试凭高东望,云海与天低。送沧波、浮空千里,照断霞、明灭卷晴霓。君休笑,此生心事,老更沉迷。
      词的开头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上片写山间的躬耕生活及与邻翁饮酒之事,平常之极。下片又云山间“小轩横绝”、“松桂成蹊”、可以“凭高东望”,村居生活在词人眼中是那样恬淡有趣,平淡中有至味,和官场的倾轧与负累形成鲜明的对比。词中所写的都是平淡无奇的人和事,语言也通俗易懂,平缓悠闲。
      叶梦得后期词的色调更为简淡成熟自然。关注《题石林词》,言其“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试以石林两首为例:
      问东风何事,断送残红,便拼归去。牢落征途,笑行人羁旅。一曲阳关,断云残霭,做渭城朝雨。欲寄离愁,绿阴千啭,黄鹂空语。
      遥想湖边,浪摇空翠,弦管风高,乱花飞絮。曲水流觞,有山公行处。翠袖朱阑,故人应也,弄画船烟浦。会写相思,尊前为我,重翻新句。
      ――《醉蓬莱・辛丑寓处州,上巳日有怀许下西湖,作此词寄曾存之�王仲弓�韩公表》
      兰�空悲楚秋客。旌旗谁见使君游。凌云不隔三山路,破浪聊凭万里舟。公欲去,尚能留。杯行到手未宜休。新诗无物堪伦比,愿探珊瑚出宝钩。
      ――《鹧鸪天・次韵鲁卿大钱观太湖》
      两首词均写湖景,前为西湖,后为太湖。西湖之美景风情旖旎,故相思之情缓缓淌出;而太湖则波涛浩渺无边。因此前词是“翠袖朱阑,故人应也,弄画船烟浦”,而后词中是“凌云不隔三山路,破浪聊凭万里舟”,情景意境绝然不同,遣词造句也浓淡有别。前词色彩较为鲜明,如“残红”、“绿阴”、“黄鹂”、“翠袖”等词,意象组合如画船烟浦、乱花飞絮等描摹了婉转迂回的离愁相思;而后者则只是将天、云、水、舟这些自然的景象和事物呈现,较前而淡,也无精心布局,只是构造出自然本有的宏阔。如果前词是一幅水粉画,那么后一首则是水墨画。
      石林南渡前后的词作确实差别较大。南渡前的用词多少有点雕饰。“烟柳卧欹斜”、“天末山横、半空箫鼓”,遣词造句还是精心锤炼。但后期好象是无意中说出的真心话,毫无裁剪修饰之感,这是一定积累后达到的从容。在色彩上也更趋于简淡。南渡前的如“绿鬓朱颜”、“青箬笠”、“芳华”等,而后期全篇用词都无修饰。宋人美称为“兰舟”“兰楫”“绿荷”的舟楫、荷叶,叶梦得简单化之为“轻篷”“短楫”“芰荷”这样写实的东西,仿佛无色无味无情。前期是精心绘制的清淡水粉画;南渡后期则是随兴泼墨的黑白水墨画,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了最本真的情感,归隐自然之情怀寓于简淡自然之笔调。
      纵观石林词,其与石林诗相比,从更多角度反映了叶梦得创作的多元性,其中更有诗中所未见的美质,让我们看到了叶梦得重返自然的心灵渴望与奢求,其隐士情结也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86.
      [2]潘淑闲.叶梦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3]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M].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4]唐圭璋,等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J].文学遗产.1995(4).
      [6]方建新.叶梦得事迹考辨[J].文献.1991(1).
      [7]蒋哲伦.石林词和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J].文学评论.1985(4).
      [8]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9]郭绍虞.宋诗话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相关热词搜索:气质自然论叶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