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刘海粟书法价格 [刘海粟的书法艺术特色及其形成]

    刘海粟书法价格 [刘海粟的书法艺术特色及其形成]

    时间:2019-02-03 05:43: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刘海粟被美术界公认为我国新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然而因画名太甚,刘海粟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本文即是试图从分析刘海粟的书法艺术特色入手,进一步探究其书风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刘海粟;书法;形成
      
      刘海粟(1896―1994),初名磐,字季芳,后取苏轼“渺沧海之一粟”改名“海粟”,是我国新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因画名太甚,刘海粟先生的书法艺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刘海粟的书法艺术特色
      
      刘海粟兼攻数体,并对各个书法流派兼收并蓄,而至晚年进入化境,自成一家风貌。在他大气豪放的个性及审美取向的影响下,其书法总体上表现为一种拙朴浑厚的阳刚之美,体现出古拙雄强、朴茂遒劲的艺术个性。其书法作品以行草书的成就为最高。刘氏行草书苍茫凝重而又不失灵动,点画沉厚而丰富,用墨讲究枯湿浓淡。刘海粟的书法艺术除了具有以上的艺术特色之外,还有以下一些个性:
      1.强烈的创新思想
      刘海粟认为书画艺术贵在变,只有变才有出息,才有进步,而那种人云亦云,跟着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做法是没有出路的。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指导下,他向古人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刘海粟的书法艺术也不是单一地表现一家一派的风格特点,而是在古人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刘海粟学习古人的目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变求新。也正是在这样的书学思想指导下,并结合自身豪放自信的性格和多项艺事的修炼,刘海粟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刘海粟与现代著名女书家萧娴同是康有为的学生,萧氏书风终未能跳出康有为的门墙,而刘海粟的书法,学习康有为而又能超越康有为,体现出强烈的求新创变的精神。
      2.书画互补
      刘海粟更为人熟知的是他的绘画艺术。但作为一位修养全面的艺术家,刘海粟对书法也十分重视。在他艺术生涯的各个时期都没有放弃对书法的潜心研习,并能将书法与绘画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刘海粟认为:“中国画家,多为学问之文人……故中国之文人,工画者必工书,画法皆书法之所在。”他也多次提到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我作画时的用笔,是用篆书的笔法。”
      刘海粟的也常以古籀、狂草笔意抒写物象,画面与题款参差错落,墨色枯湿浓淡,因而显得格外苍茫劲健,古意盎然。总之,在刘海粟那里书法和绘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3.不囿师门,另辟蹊径
      刘海粟二十五岁时,遇到了对他一生都有巨大影响的康有为。康氏很快便收刘海粟为学生,并相约每周五到康氏寓所谈论诗文,学习书画。刘海粟对康有为的书法心摹手追,深得其精髓。刘海粟写的康体书法苍劲松秀,几可乱真。
      但是,刘海粟并没有满足于康体书法。他认为“不创新,没有自己的面目是站不住脚的”。他也看到了康有为在书法观点上局限、偏激的一面:即重碑轻帖。为“熔碑帖于一炉而铸之”,他吸取多方面艺术精华,于一九二七年前后逐渐摆脱了康体书风。
      刘海粟学习康有为而最终异于康有为,除了他注重字外功夫的修炼之外,还与他周围团结了一批书画家是分不开的。仅在上海美专与刘海粟共事过的著名书画家就有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等,刘海粟与他们朝夕相处,聚谈艺事,或鉴赏书画,或吟诗题跋。这些经历让刘海粟的审美情趣、书画技巧都受到了良好的熏陶与提升,而最终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康有为的书法面貌。
      
      二、 刘海粟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
      
      在刘海粟长达九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其书法由稚嫩走向成熟老辣,最后进入化境,形成面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发期(1902―1921)。这一阶段为童年和少年期,刘海粟初涉书道,但为以后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海粟出生在常州青云坊的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六岁入塾读书,《四书》、《五经》、《九成宫》、《玄秘塔》、《麻姑仙谈记》等都是他学习的内容。早年的文学艺术熏陶,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小年纪就显示了过人的艺术才华。他十岁时便面对众人从容写下对联“逢源会委,勇智宏辩”,以抒发自己的宏大抱负。十一岁时,作国画《螃蟹》,登载在一九三五年上海江湾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目录的封面上,作品生动自然,充满童真稚趣。刘海粟曾自述“余十三四岁学篆书,十六岁至上海后兹事遂废。”篆书难以辨识,而且结构奇诡多变,作为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要从中领悟到其中的自然朴拙之美,并能通过笔墨技巧传达这种美,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看见了刘海粟早年对书法艺术的远大抱负和执着追求。
      第二阶段为奠基期(1921―1927)。这一阶段为青年期,刘海粟师从康有为学习《石门颂》、《石门铭》。从师康有为对刘海粟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从前文我们知道,刘海粟二十五岁时,遇到清末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康有为,很快便收刘为学生,并约每周五到康氏寓所谈诗论书。其间,刘海粟大量欣赏康有为所收藏的古今名家书画。康有为针对刘海粟当时的书法状况,推荐他先写《石门颂》,再写《石门铭》。这一时期,刘海粟按照康有为的指点,反复临摹二碑,书艺大进。与此同时,刘海粟对老师康有为的书法也心摹手追,不遗余力,甚至达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
      第三阶段为冶炼期(1927―1976),这一阶段为中老年期,刘海粟受康有为、梁启超、吴昌硕等影响,收集古字画,并广泛地在书法艺术传统中吸收营养。
      康有为去世后,刘海粟转入对古代书法的潜心研习,广涉各种碑帖,我们从他历年作品的题字上可窥出端倪。一九二七年所书的《致蔡元培函》,具有很强的黄山谷面貌,结体修长,中宫紧缩,笔画舒展,线条瘦劲爽截而富有弹性。作于1968年的《霜归林影赤》的题款,有王羲之《乐毅论》的面目,字体宽博,端庄朴茂。作于1970年的《写米襄阳意》,显然是颜真卿面目,字虽小,但结体饱满,富有张力,线条粗细对比强烈。作于1976年的《草书手卷》,气势磅礴,节奏强烈,充满激情,表现出豪放、不计工拙的审美情趣。因受二石《石门颂》、《石门铭》与大篆的影响,其作草多用中锋,结字多取圆转之势,线条以篆意强其线质,显得苍劲雄厚,章法随意,意态稳重,自由自在。其间他还分别用石鼓文和章草题款,面目极似吴昌硕和王遽常。
      这一时期,刘海粟还收集到许多古字画,如宋代马远《女孝经图》大段小楷题跋,明代徐渭的行书、陈淳的草书、朱耷的行书、清代的郑�、刘墉的行书和伊秉绶的行书、隶书、吴昌硕的篆书等。这些都无疑给刘海粟提供了极好的与古代大师对话的机会,加深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第四阶段为成熟期(1976―1994)。这一阶段为晚年期,刘海粟的书法通过前三个阶段的积累以及对各项艺事的修炼,终于进入化境,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艺术面目。
      刘海粟大胆师法古人,书法直追秦汉。这一时期,他对篆书尤为重视。刘海粟少年时曾临习古篆,至老年仍喜爱备至:“今老矣,偶于废书簏中捡得《毛公鼎》旧拓,信手临写,不复有相可得,宁计其工拙耶!”他曾多次临写《毛公鼎》和《散氏盘》,取其圆润凝练的线条和质朴浑厚的风韵。由于掺和了大篆和北碑的艺术因子,刘海粟的书法达到了结构上的深奥奇古和点画用笔上的朴厚沉劲,充满了古拙之气。刘海粟这一时期的书法博采众长,融汇贯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作于1976年的《草书手卷》气势磅礴,节奏强烈,充满激情。因受《石门铭》、《石门颂》的影响和大篆的渗透,用笔多以中锋入笔,结字多取圆转之势,线条也因以篆意强其线质而显得格外苍劲浑厚,章法有序而随意,意态在沉稳厚重之中不失活泼灵动。此作当为其草书杰作。1984年为其师撰写的《康有为墓志铭》,情真意切,端庄凝重,堪称楷书佳作。刘海粟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因受其画的影响,在墨色上也有了很大变化。总之,刘海粟通过一生的努力求索,终于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人书俱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艺术特色。■

    相关热词搜索:刘海粟书法艺术特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