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嵇康传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嵇康传

    时间:2019-02-11 05:41: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文章从嵇康“声无哀乐”的音乐理论入手,论述了《声无哀乐论》中所提出的音乐本原以及音乐与情感关系的问题,揭示了他的思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并阐述自己的观点――音乐起源于劳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关键词: 嵇康 “声无哀乐” 本原 音乐与情感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在中国美学史和哲学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理论思想实则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玄学的表现,体现了对具有道家精神的自然、无为、具平和之美的音乐的认同。本文对嵇康《声无哀乐论》中涉及的音乐本原、音乐与情感关系等若干问题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一、嵇康对音乐本原的认识及其局限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杰出的音乐美学论,也是中国文艺思想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一)嵇康对音乐本原的认识。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乐的本原,即音乐是大自然的产物,实际上也就是继承了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他在文中提出了音乐在于自然的和谐,与人的情感没有关系。嵇康认为,音乐的美应该在于大自然的和谐。他肯定了音乐是具有自然和谐的美的,人的情感是依靠音乐而发挥出来的。他说音乐具有自然的和谐之性,而与人的情感无关,完美和谐的音乐出自于金石玉器,完美和谐的音乐亦出自于管弦乐器。儒家曾经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便将音乐看成是人类感情的一个传声筒,而我们看到嵇康在他的文章中强调的是音乐的美应在于自然的和谐,因此可以说对于音乐和情感这两个事物,嵇康实际上是从声音本身的自然属性方面去确定的,声音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都应该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对于音乐就要让它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才是最重要的。这里,我们可以说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对音乐的和的认识较之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有一定的进步,因为古代的音乐理论强调音乐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化人们和讲究人伦道德,而嵇康认为音乐的和就是自然的本质属性以及其自身的形式,它的内容没有哀乐存在。
      (二)嵇康对音乐本原认识的局限性。儒家曾经从音乐本原的意义上说音乐跟政治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起占卜的作用。而嵇康等人把音乐从社会政治的怀抱中解放出来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但他们又把音乐推向了大自然的怀抱,则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人类音乐的起源,我们认为它产生于劳动,而不是纯自然的产物。人类在还没有产生语言之前,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又产生了一些让人们在劳动时统一劳动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声,例如船工号子、赛龙舟、拔河、抬轿子、推车时所发出的声音都可以说是最原始的音乐;当人们在庆祝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便通过敲打石器或木器等来表达喜悦和欢乐的情感,这些木器或石器就是最原始的乐器了。《吴越春秋》中有一首是黄帝时期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①这首歌也反映了音乐是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活中,是反映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丰富的音乐的实例。
      可见,中国的音乐早在几千年以前远古原始社会就以其独特的,最能反映人类生活、生产劳动的音乐形式出现了,是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而并非完全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因此说,嵇康的这一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音乐应该是与劳动密切相关的。
      二、嵇康对音乐与情感关系的认识及其局限
      (一)嵇康对音乐与情感关系的认识。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以东野主人和秦客的反复辩驳,提出了声音与情感关系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从音乐理论为出发点对儒家做出全面的否定。嵇康认为,音乐与人的感情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音乐不过是由一定的声音排列组合起来,用来表现声音的自然和谐,音乐有它自身独有的价值和标准,并不随人的哀乐心境变化,哀与乐不过是在人的心里,在特定的时候,借助声音显现出来而已。嵇康强调音乐的好听或不好听都在于乐曲的是否和谐,这是音乐的一种自然属性,人们产生的美与不美的感觉,只是对乐曲和谐不和谐的一种反应,他说:“夫曲用每殊,而情之处变。……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乎和域……安得哀乐于其间哉。”②就是说音乐之所以成为音乐,就在于和,和是根本,音乐之所以能够感动人的内心、激发人的激情,依靠的就是这样一个和,音乐本身是没有哀乐的不同的,只有大小、繁简之分,而无哀乐,这正体现了道家讲求清净无为和淡泊平和的精神,道家所求的平和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没有感情,不要在意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不去在意就会感觉到它的美。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还强调音乐与人的哀乐无关,与人的情感无关,他说:“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③嵇康从不同风俗地方的哀乐情感表现的不同谈起,进而说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是一种无常多变的关系,从而肯定了音乐与情感无关。另外他又提到声音与情感是不同的,说“声之与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在这里,嵇康又进一步区分了二者,他认为声音与情感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事物,音乐与情感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轨迹,两者是不可能相互交织的,从而进一步肯定了音乐与情感无关。
      (二)嵇康对音乐与情感关系的认识的局限性。笔者认为,音乐应该包含有情感在内,它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儒家就认为音乐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喜、乐、怒等不同的心情。首先,音乐可以带来情感的变化。通常,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舒畅、愉悦;悲伤的声音使人感到恐惧、哀愁。因此,声音与感情是载体和被载体的关系,情感与声音在表演中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其次,从心理学上可以说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哲学论著以及中国古代典籍中,包含着许多心身关系的辩证认识,如《乐记》中就分析过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认为情感能影响音乐,音乐也能够影响人的情感。如悲哀时,发出焦虑、急促的声音;快乐时,发出欢畅、柔和的声音。现代音乐心理学认为音乐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往的桥梁。即使一些互不相识的人偶然在一起也可通过一曲欢快愉悦的歌曲,认识对方。同时,音乐的欣赏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既有情感存在,又有理性存在,既是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又有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因此说,音乐作为一门情感的艺术,它始终贯穿着一定的情感在内。
      三、嵇康音乐理论思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一)在音乐本原的问题上承认政治产生音乐。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认为音乐的本原不是与特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否定了政治产生音乐,但同时他又承认了和谐的政治关系会产生和谐的音乐。嵇康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和自然一样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是相一致的,他曾提到“先王立乐之意”,并把音乐分为“至乐”和“音声”两种,即理想社会政治下的音乐和现实社会存在的音乐。“至乐”就是以往理想的社会下存在的音乐,社会风俗纯朴,人民生活幸福,此时的社会是和谐的,所以人们的情感也就是和谐的。而“音声”是现实社会存在的音乐,现实社会由于人为的因素,政治、礼仪破坏了原有的秩序,扰乱了和谐的社会秩序,现实社会的政治不是和谐的,所以人们的情感也是不和谐的。他认为,只要改良政治,政治和谐了,就能产生和谐的音乐。其实,不管社会的政治是否和谐,都能够产生一定的音乐。不说什么亡国之音,就是在战争时代,在如此混乱的战争场面和极不安定的社会下,也产生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国歌》等;而在现在这样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下就不用多说了,音乐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喜爱,人们在生活中不停地创造出丰富的音乐,我们无法去估量。
      所以说,只要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就会产生音乐,音乐的产生与社会的是否和谐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嵇康在对音乐本原的认识上,他既否定政治产生音乐,又说和谐的政治关系能够产生音乐,这显然是矛盾的。
      (二)“声有哀乐”的表现。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完全否定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但他在现实中也有情感的表现。
      他在《琴赋》中曾赞成别人的观点,即歌舞的表象,历代才子文士都曾为之吟赋作颂,它的体制风格无不相互因袭,称誉乐器的材料,都以产自高危险峻的为上品;描述乐器的声音,都以悲凉哀伤为主调;赞美乐器的感化作用,都以催人泪下最为重要。同时,在这篇文章中,他就有悲情存在的表现,如:“怀戚者闻之,莫不惨懔惨凄,愀怆伤心。含哀懊咿,不能自禁。”④意思是说心中悲戚的人欣赏琴声,无不惊惧凄苦,忧愁伤心,内恸外吟,不能自禁。“结友集灵岳,弹琴登清歌。有能从此者,古人何足多!”⑤这两句诗表明作者追忆与友人结识欢会的难忘时刻,与友人会集灵秀山岳,弹琴高歌,快乐无比,诗句实则隐含了作者难以克制的悲愤。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杰出的音乐美学论,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我们对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对音乐本原、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认识和局限以及嵇康音乐理论思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的分析与论述,同时也就看到了由于嵇康所处时代的局限,他的这些音乐美学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认为音乐的本原应该是劳动,音乐应是一门情感的艺术。
      
      ① 张觉.吴越春秋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213.
      ② 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439.
      ③ 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438,432.
      ④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83-84.
      ⑤ 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438,432.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哀乐嵇康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