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孤标傲世林黛玉,藏愚守拙薛宝钗】藏愚守拙薛宝钗

    【孤标傲世林黛玉,藏愚守拙薛宝钗】藏愚守拙薛宝钗

    时间:2019-02-11 05:44: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而又性格迥异的两位女性。本文力图从不同角度对视二者的性格特征,发掘其不同的性格魅力。   关键词:林黛玉 孤标傲世 薛宝钗 藏愚守拙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而又性格迥异的两位女性。对于钗黛二人的理解评价历来不一,或拥黛抑钗,或拥钗抑黛,而红学家俞平伯则有“钗黛合一”说:“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①他强调了钗黛“并提”而又指出其“对峙”“分流”关系,在此我们从不同方面对钗黛进行并举对视,发掘其不同的性格魅力。
      
      一、黛玉:敏感尖锐,孤标傲世;宝钗:藏愚守拙,恪守礼法
      
      林黛玉爱哭、多愁善感是人所共知的。《红楼梦》二十七回写道:“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林黛玉为自己的身世而哭,为了生命的飘零易逝而哭,更多的是为爱情而哭。这除了黛玉本身的性格因素外,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天性。《红楼梦》一开始就讲述了一个还泪神话,绛珠仙子下凡投胎成为黛玉的初衷就是为了以还泪的方式报答宝玉前身神瑛侍者对她的甘露之恩,所以她一定要哭,而且是动不动就哭,直到把眼泪流尽,才魂归离恨天。而绛珠(红色的泪珠)、紫鹃(泣血的杜鹃)、潇湘妃子的封号更暗示了黛玉之哭的天性色彩。
      毋庸讳言,黛玉又是小性的、敏感的。从周瑞家送宫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访宝玉误被晴雯拒之门外于是伤感悲泣,二更方睡;被指和小戏子长得像,又见宝玉使眼色给湘云便恼了;看到宝玉急切地想见湘云而又从宝钗处来便跟宝玉无理取闹……凡此种种,黛玉被心直口快的湘云评价为“小性儿、行动爱恼人”。其实,黛玉表现出的敏感多心无非是对自己人格的自卫和对宝玉感情的不信任。进入贾府之后,“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饰她内心的自卑。 另外,在宝玉对她诉肺腑表明感情之前,黛玉并不确定宝玉对她的感情,她把宝钗当成假想敌,时时冷嘲热讽,出语尖刻,不给别人留面子,这固然是黛玉尖锐的个性所致,更来源于黛玉对宝玉的不放心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试看宝黛情定之后,黛玉不但与宝钗和解,而且对宝钗的堂妹宝琴亲热体己,并不嫉妒贾母对宝琴的宠爱,这里除了黛玉对宝钗为人的看法改变之外,更重要的是她知道宝钗已经不能成为她的情敌而非常放心了。其实林黛玉也不是一味的小心眼。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得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
      林黛玉算得上是红楼十二钗中最有追求的一个,她不甘心囿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妇德约束之中,相反她处处想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她的好胜与竞争意识使她身上具有一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文人气质。而《葬花吟》中流露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但这些思想往往并不被一般人所理解,黛玉这颗诗意的灵魂往往被人称为“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同时,林黛玉虽然算不上那个封建大家族的叛逆,但她性格中的确有一些叛逆性的因素。林黛玉喜欢阅读在当时被看做禁书的性灵之学,如《西厢记》《牡丹亭》;在诗作《五美吟》中敢于歌颂私奔的红拂;挣脱封建礼教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混世魔王”引为知己,对爱情执著追求等,这一切使得林黛玉与众不同,这也成了她和宝玉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思想基础。
      和尖锐孤傲的林黛玉不同,薛宝钗的品性是藏愚守拙,圆浑豁达。第五回写宝钗来到贾府没多久,就赢得了众人这样的评价:“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第八回说她“寡言少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轻言寡语、端庄凝重的薛宝钗在荣国府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事复杂的封建贵族大家庭里,周到地应付贾府诸人,妥善地处理各种关系。四十五回写了宝钗一天的生活:“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时园中姊妹们也要不时闲话一回。”而林黛玉则疏于应酬。探春两次邀她去姊妹处,她要么说身上不好,要么推脱要洗澡。宝钗的周到与黛玉的懒怠走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下人们,薛宝钗“小惠全大体”的举动赢得了婆子们的一致感念。就连赵姨娘贾环这样为众人厌恶的“小人”,宝钗也能照顾周全。贾环输了钱反赖莺儿,而薛宝钗不问因果立即批评莺儿不懂规矩;宝钗给各位送土特产时也没忘了送给赵姨娘一份,成为赵姨娘唯一赞扬过的人。宝钗的豁达更表现在即使是对待“对手”也是退避礼让,从不正面冲突。之前林黛玉把宝钗当做假想敌,对其冷嘲热讽,不留情面,而宝钗的回应常常只是一笑,或是装作没听见,或是浑然不觉,及至最后黛玉自己也承认之前错看了她。
      和有些叛逆的黛玉不同,宝钗的表现是恪守礼法。首先她自己安分守己,遵守妇德。在感情问题上,有人说宝黛钗形成了三角恋爱关系,更有人说宝钗为了嫁给宝玉不择手段,其实根据宝钗的为人原则和她本人所谨守的礼法,她绝对不会做出这样违反教化的事情。很难说宝钗不喜欢宝玉,毕竟宝钗也是妙龄少女,宝玉又是她生活中比较出色的男性,但宝钗的表现是以礼抑情。听见薛姨妈对王夫人等提起过金玉姻缘,她便有意远着宝玉;看到宝玉先进潇湘馆了,她站住想了一想,又折回去了;对于林黛玉的咄咄逼人,她从不正面接招。唯一一次情感的流露是宝玉挨打后,表示心疼宝玉的话刚说了一半,立刻意识到不妥马上咽了回去。而林黛玉与那套传统道德格格不入,敢于冲破其约束,她受《西厢记》《牡丹亭》的影响而向往那种甜美诗意的爱情,所以她对宝玉的爱是大胆的,外露的,无所顾忌的。
      宝钗忠诚地信奉着封建礼教,除了克制感情以外,宝钗处处以封建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宝钗认为女子第一要紧的是贞静,也就是把自己打造成封建道德规范下的淑女,认为虽有才学也只不过是闺中游戏,做针线才是女子的本分。但凡宝钗在家,一般就是在做针线,而黛玉最常干的事是写诗读书之类。宝钗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等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更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于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
      宝钗对待金钏的态度常被指为冷漠。毕竟是一条人命,王夫人尚且垂泪自悔,而宝钗一句轻飘飘的“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确实让人觉得冷漠。实际上这也不过是封建等级制的冷酷在宝钗身上的体现而已。就连平儿在王熙凤生日时受了委屈时宝钗劝解的言语也是“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你只管这会子委屈,素日你的好处,岂不都是假的了?”宝钗的逻辑是奴才天生应该受主子的气,受了气也不该委屈,即使是死了也不能有怨言。这不是宝钗的冷漠,这是封建礼教的冷酷。
      
      二、黛玉:率真清纯,任情任性;宝钗:精通世故,不免虚伪
      
      真正的女孩儿是天真烂漫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出自本性而全无心机,林黛玉就是这样的真性情之人。林黛玉爱哭,但她也爱笑,《红楼梦》写黛玉经常是“笑道”。除此之外,很多时候黛玉是风趣诙谐、调皮机敏的。比如她取笑湘云的“爱哥哥”,拿“母蝗虫”比刘姥姥,拿“呆雁”比宝玉,说宝玉“蜡样银枪头”等等。但林黛玉绝不是全无心机。宝玉生病,她远远地看凤姐竟没来探望,心中诧异,想着这人就是没有这个心,为了做给老太太、太太看,少不了也要打个花呼哨的。正想着,就见凤姐带着一帮人花枝招展地来了,她那一套也就对付尤二姐吧,黛玉可是摸得准准的。深谙世故的黛玉却不弄世故,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以示礼貌,但绝不会像宝钗那样,送礼都不忘赵姨娘,向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女人示好。是非难论,只能说黛玉行事全出己心,宝钗不是。
      与真诚直率的黛玉不同,宝钗精通社会关系学,善于察言观色,懂得揣摩各种人物的心思,偶尔奉承一下当权者。贾母出钱为宝钗过生日时,贾母让她点戏点菜,她知道贾母喜欢看热闹戏文,喜欢吃甜烂食品,就投其所好,以博得贾母的欢心。如果说此时的表现可以理解为对长辈的尊敬,她夸贾母说“凤丫头再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就的确有奉承的嫌疑了。贾元春从宫中送来灯谜,谜面本来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她却“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不免虚伪。薛宝钗在帮助史湘云筹办螃蟹宴的时候说过做事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有要不得罪人”。为了在现实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她放弃了自我的一切个性 。
      宝钗特别善于保全自己,她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六十二回写宝钗每次出入她母亲住处和大观园之间的角门时都要特地锁门,自己拿好钥匙,宝玉不解,宝钗解释说为了避免下人和贾府中丢东西等事情发生瓜葛。抄检大观园时薛宝钗没受任何干扰,第二天一早却立即找理由搬回家去了,这也是为了避嫌,洁身自好。但明哲保身的薛宝钗有时一心只想保全自己,却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宝钗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滴翠亭扑蝶时为了自己脱身说出了林黛玉的名字,使丫头小红误以为黛玉听到了她们的秘密。要说薛宝钗想成心害林黛玉,显然不符合事实,薛宝钗不至于这么坏。但说薛宝钗一点问题没有,也不对。她是在保护自己的时候,下意识地把林黛玉给卖掉了,客观上起到了嫁祸于人的作用,做了损人利己的事情。
      
      三、黛玉:倔强刚强,热肠直性;宝钗:温柔敦厚,热中有冷
      
      林黛玉表面柔弱,王熙凤说她“是个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实际上林黛玉骨子里刚烈倔强。《葬花吟》中写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我们不知道在曹雪芹笔下,黛玉是如何魂归西天的,但黛玉一定是属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她冷冷的表面下是一片脉脉情怀。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黛玉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宝钗性情宽厚,通情达理而又善解人意。薛蟠因调戏柳湘莲被对方设计毒打,薛姨妈想诉诸王夫人捉拿柳,宝钗却劝其放弃,免得让人误以为薛家仗势欺人。宝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她理解湘云的苦衷,主动接去了袭人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做东,宝钗因怕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抱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湘云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她体贴苦命的香菱,薛蟠外出做生意时主动接让香菱到大观园居住。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宝钗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但宝钗的性情是热中有冷。不但表现在对金钏、柳湘莲和尤三姐的冷漠上,即便是对湘云黛玉等的关心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封建道德的要求,无论对谁并无特别私厚。当黛玉对她的关心表示感激时,她却淡淡地说:“这也不值什么,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想来她这些行为的出发点是博得人人满意,人人称颂,实际仍是她圆浑处世的表现,却让人感到她的“任是动人也无情”。也许这也是曹雪芹让她吃“冷香丸”的象征意义之一吧?
      人类中间永远存在着把握现实功利和追求艺术境界两派,一个人自己也常可能陷入实际福利和意境憧憬的矛盾中。钗黛两种典型,正是《红楼梦》作者根据这种客观事实所创造出来的对称对举的形象吧。所以红学家王昆仑先生说:“注重现实生活的人们,你去喜欢薛宝钗吧;倾向性灵生活的人们,你去爱慕林黛玉吧。”②
      
      ①俞平伯: 《红楼梦辩》,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版。
      ②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三联书店1983年版。
      
      参考文献:
      [1]马瑞芳.马瑞芳趣话《红楼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蒋和森等.名家图说林黛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俞平伯等.名家图说薛宝钗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周汝昌等.红楼冷眼魇红楼 [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5]闫红.误读红楼[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6]周思源.周思源正解红楼十二钗 [M].北京:中华书局,2006.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林黛玉薛宝钗孤标傲世藏愚守拙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