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近住女与槛外人]槛外人

    [近住女与槛外人]槛外人

    时间:2019-02-12 05:36:1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妙玉 近住女 槛外人   摘要:历来红学家们之所以多批评妙玉庸俗、虚伪,不大守佛门清规,原因是把她作为一个虔诚的尼姑来要求的,该文正是从佛教入手,界定妙玉的真实身份,再从文本细读中,提出权贵所不容的不是妙玉而是妙玉的父亲等方面,还妙玉本来的面目,以期更客观地剖析妙玉这一人物形象。
      
      前 言
      
      在《红楼梦》{1}第十七至十八回,林之孝家的对王夫人所做的介绍,可以看出妙玉的祖上不是一般的读书仕宦之家,妙玉是因“自小多病”,找了许多替身儿都不中用的情况下,才遁入空门,方才好了。有的评论者认为妙玉出家的因由是她父母迷信,我们觉得曹雪芹这样写,体现的是佛教讲因果,她出家实际上应该是因果的关系,不全为身体,身体只是出家的一个借口!妙玉究竟何时出家,文本中没有确切的交代,但她在蟠香寺已与邢岫烟做了十年的邻居,来到长安都中才十七岁,入大观园时十八岁,据此推算,足见她出家时最大不过七八岁乃至更小,由此可见,妙玉被迫入住寺庙时,年龄尚小。而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妙玉是唯一生活在佛门净地的女子,其身份也是最难确定的一位。
      
      一、妙玉没有出家
      
      (一)妙玉是带发修行的近住女。妙玉的父母可能因为考虑女儿将来大了,病好了,再接妙玉回家,所以让她带发修行。妙玉身份难确定之处,首先就是她带发修行的问题。现代佛教里也有带发修行的,大部分是居士,不是尼姑,但在信阳的灵山寺却是有带发修行的,是修头陀的。出家剃发,舍去装饰,示与世俗不同之意。去饰则身净,不为男悦则心净,身心清净,易于入佛。第六十三回,从邢岫烟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第一句应该说妙玉是居士,就是信仰佛教却没有剃度,吃斋念佛的人,第二句话说非男非女,只有出家僧人才没有性别之分,像目前在寺院里的尼姑也叫师父,如果叫师太她们就很不高兴,佛经里的观自在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观音就是非男非女身。这样说来妙玉应该是有了戒律约束的人。
      那么,妙玉究竟是不是出家人呢?从佛教徒等级的分类来对照,妙玉不是出家人。世界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在回答“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时明确指出:“从本质上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权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层次上说,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教徒便有男女的九种等级,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沙弥及沙弥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佛制由沙弥尼至比丘尼之间的必经过程,但又是被中国佛教久已遗忘的一种名称。此阶段为时两年,目的是在察验女子曾否怀孕,以及能否习惯出家的生活。至于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在等级之中,任一等级乃至异类的傍生,也可受持菩萨戒的。”{2}从以上佛教徒等级分类来看,妙玉显然只是“近住女”,是住在寺庙里的在家女子,所以她没有剃度,只带发修行。
      从妙玉的受戒来看,她的言行表现也不是出家人。根据佛的制度,出家人最起码要严格遵守十戒,那么,何谓“十戒”呢?“八戒”指的是佛门八条戒法,据《中阿含经》卷五十五、《俱舍论》卷十四等,分别为: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不食非时之食(正午过后不吃饭)。而十戒,就是将“八戒”之中的第七戒拆为两戒,另加上不蓄金银财宝一戒,则是出家僧侣的基本戒律,刚入佛门的未成年的僧尼都必须遵守{3}。
      而妙玉的许多言行都破了这些戒律,正如曹立波教授所言:“贾府的主子们历来锦衣玉食,生活讲究,妙玉与他们相比却没有丝毫的逊色。雕漆添金的茶盘,梅花上收集的雪水,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茶具等,作者以沏茶之水、品茶之杯的稀奇罕见,表现妙玉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品位都非同一般。”{4}修行的主要功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大门,而妙玉仅饮茶就如此讲究,可见她还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六根不净了。
      而在第七十六回,妙玉听见贾母带着家人在凹晶馆赏月,又吹的好笛,也出来玩赏清池皓月,后来听到湘云和黛玉联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绝妙好辞,妙玉不仅对此评论还积极参与,一挥而就,写了一首较长的五言诗递与黛玉和湘云,妙玉的表现违背了出家人不观听歌舞的戒律。除此之外,出家人除衣、钵、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须用品外不蓄私财,而妙玉却拥有一套珍贵的茶具;出家人世法平等,而贾母和刘姥姥等人到栊翠庵饮茶,妙玉在茶具上有区别,不同的人所用的茶具不同。更不用说,她把众人丢到一边,单请黛玉与宝钗去喝体己茶了;出家人与人为善,苦度众生,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却是极为恶劣的,妙玉准备把刘姥姥用过的茶杯搁在外面,宝玉会意,知道妙玉嫌脏不要了,便请求把茶杯送给刘姥姥好卖些钱度日,妙玉却言词激烈:“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出家人要过着清净而俭约的生活,妙玉却享受着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的服侍;出家人不关注俗人的日常琐事,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而妙玉却在宝玉过生日时,飞帖祝寿,在贾母生病时去探视,尤其在宝玉丢玉时,还为他扶乩。
      总之,妙玉以上的言行,都不是一位六根清净,一心向佛的尼姑所为!也违背了出家僧侣的基本戒律――十戒,因此妙玉没有出家,当然也就没有还俗之说,她最多是受“八戒”约束,住在寺庙里修行的在家女子,称“近住女”。
      (二)妙玉是不用学经文的“槛外人”。妙玉虽只是近住女,她没有出家,但佛家的经典与教义却早已将她塑造成了一位虔诚的释子。妙玉入住寺庙时,当时大约只有七八岁,她聪明伶俐,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强,记忆力也很好,师父让她记诵的经文她早已烂熟于心了,所以林之孝家的说她经文也不用学了,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也可能是她师父因为妙玉近住女的身份,对她读经没有像对其他出家弟子要求那样严格,尽管如此,但佛门对妙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她不愿涉足纷乱的红尘,栊翠庵夏天花草繁茂,冬天红梅怒放,妙玉在这样的幽境中,品茶,弹琴,过着野鹤闲云般的生活。尽管她与大观园众女儿的年龄相仿,但她很少参与她们的活动。同时,因妙玉的师父还“极精演先天神数”,受道教的影响,妙玉也喜读庄子的文章,一部古典诗歌史就只留下了范成大“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两句好诗,故自称“槛外人”、“畸人”。
      也正是佛家的这种超尘的宁静安详与道家的清净无为的思想,使妙玉在潜意识中给自己的角色定位错误,也就是说,她把自己等同于一个出家人,佛门净地的教规是一根无形的绳索,在约束着她行事。另外荣国府所有的人包括宝玉在内也把妙玉当尼姑看待,宝玉不敢亲近妙玉,他用最礼敬的眼光关注着妙玉,在妙玉面前也不敢有所造次,他对妙玉的“情”应归入他那无所不包的“泛爱”中,是一种尊重与欣赏,而妙玉对宝玉的情感表露,主要体现在品茶、乞梅、贺寿、观棋、听琴等情节中,表现了妙玉与宝玉若即若离而又微妙复杂的关系,她的表达方式既不是黛玉的张扬与醋意,也不是湘云的爽快与明朗,她这种真真假假,遮遮掩掩,正表现出妙玉作为青春少女的“槛外人”和从小受清规戒律影响的近住女这双重身份下的内心矛盾冲突,唯其如此,方显得尤为真实可信,可悲可怜可叹!
      
      二、谁究竟不被权贵所容
      
      在第63回,宝玉过生日,妙玉飞帖祝寿,在拜帖上下别号“槛外人”,宝玉不知怎么回帖,不敢请教宝钗,怕她批评怪诞,就去请教黛玉,路上碰见了邢岫烟,邢岫烟帮助宝玉解决了这个难题,并向宝玉作了这样介绍:“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由邢岫烟的介绍,可推测以下信息:
      (一)蟠香寺是妙玉的家庙。地处苏州吴县玄墓山的蟠香寺,可能是妙玉的家庙。妙玉只是住在寺院修行的在家女子,她的一应花销都得由家里提供,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更何况妙玉还需要两个嬷嬷和一个小丫头服侍,这两个嬷嬷和一个小丫头的开销寺庙里更不会提供,这笔开支都得妙玉家里支出。惜春在栊翠庵里修行,只有紫鹃一人去侍候,由此可见,妙玉的家庭背景胜过荣国府,荣国府有栊翠庵、水月庵等好几座家庙,而像妙玉这样的家庭有座家庙是合情合理的。
      为什么说蟠香寺可能就是妙玉的家庙呢?因妙玉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而苏州玄墓山的蟠香寺离苏州很近,邢岫烟说妙玉在蟠香寺修炼,她家赁的是妙玉庙里的房子,也就是说可能就是妙玉家庙里的房子;妙玉的师父因兼容佛道之术,“精演先天神数”而闻名于世,其弟子之多自不必说,独带妙玉到长安朝拜“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这就反映了妙玉在蟠香寺的特殊地位,很可能,妙玉的师父就是当年受妙玉父母供奉的家庙的主持,也是妙玉父母把女儿托付给她,并安排与丫鬟服侍,妙玉生活在蟠香寺,就像惜春在栊翠庵里一样,她们都是在自己家庙里带发修行。
      (二)权贵所不容的是妙玉的父亲。妙玉师父的临终遗言,让妙玉“衣食起居不宜回乡”,有很多研究者认为妙玉不得返乡的原因,正是邢岫烟所说的妙玉“不合时宜”而为“权势不容”。但很有可能“不合时宜”而为“权势不容”的人,不是妙玉,而是妙玉的父亲。文本中尽管没有直接叙述妙玉当年在蟠香寺的生活情况,但我们可以由妙玉在栊翠庵的生活来推知一二,栊翠庵地处大观园,而妙玉除了与惜春下棋谈经,偶有走动外,几乎足不出庵,荣宁二府里有年轻风流的公子哥如贾琏与贾蓉之流,也有对女性尊重呵护、惯在女孩面前屈意俯就的宝玉,但妙玉并没有与他们发生过什么情感纠葛,由此,可推知妙玉当年在蟠香寺也是过着野鹤闲云、远离红尘的清静生活。试想,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子,与师父待在寺庙里一心颂经,能和权贵们有什么冲突?因妙玉出生仕宦之家,她的父亲可能为官;由妙玉的孤僻冷傲,蔑视权贵,来推测她的父亲可能是一位刚正不阿,不甘受权势所驱使的人物,后来也许被权势们倾轧,才导致妙玉“父母俱已亡故”的原因。
      当妙玉父母亡故后,蟠香寺作为妙玉的家庙也失去了衣食的供给,妙玉的师父可能因为曾受到妙玉父母的厚待或受妙玉父母之托,带着妙玉远离了苏州这个是非之地,流落到了京城。妙玉师父圆寂时,不让妙玉回苏州原籍,这也可能是疼爱女儿的父母,为了不再让女儿受那些权贵们的报复,临终前对妙玉师父的交代。
      不幸的是妙玉后来虽然病好了,也只能以近住女的身份跟随师父栖息寺庙,事实上,她只是一位学佛之人,就像王夫人,所不同的是王夫人是在家修行的居士,而妙玉是在寺庙里修炼的近住女,她虽随时都可以回到红尘之中,但因父母双亡,无家可归,后来师父也圆寂了,为了生存,不得不进了栊翠庵。
      
      结语
      
      曹立波教授从妙玉的容貌、才情及结局这几方面,全面地做了评论,并得出如下的结论:“综而述之,妙玉堪称贾府众芳中最为特殊的人物之一,她身为尼姑,却时时透露出小姐的影子;她蔑视权贵,却不得不依附于贾府;她身在佛门,却又不自觉地心系红尘。”如果从近住女的身份入手,再结合妙玉出身权门的身世背景,以上这些矛盾就可迎刃而解了。
      
      作者简介:李光翠,硕士,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讲师;杜宏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在读博士,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教师。
      
      ①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②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③ 屈小强:《西游记之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④⑤ 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第96页。
      (责任编辑:古卫红)

    相关热词搜索:外人近住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