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国民党军割据“金三角”30年_

    国民党军割据“金三角”30年_

    时间:2019-02-20 05:37: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大陆全面溃败。在解放军的乘胜追击下,部分国民党军残部经云南逃入缅甸,苟延残喘。他们在缅甸割据一方,形成了一个“国中之国”,对抗缅甸政府军,武装窜扰云南,走私贩毒,煽动叛乱,成为缅(甸)老(挝)泰(国)“金三角”地区一支具有重要影响的武装力量。由于缅甸的抗议和联合国的介入,台湾当局撤离了大部分国民党残军。但仍有部分人拒绝撤退,长期进行武装贩毒。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民党残军才选择归顺泰国政府,成为泰国的合法公民,结束了他们几十年的漂泊流亡生涯。
      
      “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
      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向盘踞云南的国民党军队发起总攻。1950年2月24日,云南解放,国民党溃军逃到缅甸。国民党第8军237师709团少将团长李国辉,带领2000人逃往缅(甸)老(挝)泰(国)“金三角”地区。经过原始森林时,李部减员近一半。在缅甸小勐棒一带,李国辉与国民党第26军93师278团副团长谭忠带领的1000余人会合,成立了一支“中华民国复兴部队”,李国辉任总指挥,谭忠任副总指挥,成为一支孤军。缅甸政府对这支驻扎在小勐棒的异国部队深感不安,给李国辉下了最后通牒,要他带领部队在10天之内退出缅甸,否则将派大军围剿。李国辉走投无路,只得背水一战,出人意料的是,缅甸政府军居然惨败。战败之后,缅甸政府不得不与李国辉议和。经过几场谈判,缅甸政府最后同意李国辉率部转移到靠近泰国边境的勐撒,“复兴军”在“金三角”终于站住了脚。
      这则消息传到台湾后,立即引起蒋介石的高度关注。蒋介石召见了第8军军长李弥(李国辉等人曾都是他的部下),批评他“为什么把这样一支会打仗的部队扔在缅甸”。之后,蒋介石任命李弥为“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和“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命令他返回缅甸,召集部队,准备“反攻大陆”。李弥随后带着蒋介石的命令从台北飞回缅甸,准备在缅、老、泰三国交界处建立“反共抗俄救国军滇南边区第一纵队”。1950年秋,李弥在泰、缅边境会见了李国辉,责令他交出指挥权。李国辉被迫交出军权,由李弥掌握。从此,“金三角”的“小李(国辉)将军时代”宣告结束,“老李(李弥)将军时代”开始了。
      从台湾到缅甸的李弥带来了原国民党第39师师长、抗战时期武汉卫戍区司令段希文。1949年,段部在广西被解放军歼灭后,段希文只身一人经广州到香港,后被李弥招募到“金三角”,历任军区司令、第5军军长等职。1951年5月起,李弥受台湾“国防部”的命令,在美中央情报局的支持下,发动了两次对云南边境的大规模军事窜扰。对此,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军区司令部组织了追剿。两次作战先后进行了50余天,李弥的部队被歼549人。受到挫败后,国民党残军于7月底全部退出国境,退缩至缅北果敢至三岛一线。
      李弥两次窜扰云南边境失败后,把部队集中在云南境外的几个基地上,分兵四处抢占地盘,迅速占领了缅甸萨尔温江以北地区以及缅甸东北部的科康、佤邦、景栋三个省,控制了这些地区的鸦片和贸易,收纳赋税,收缴公粮,当地民族土司、头人不得不依附残军。
      台湾还派遣军官和特工700余人到缅北,充实残军。1951年11月,李弥在靠近泰国边境的勐撒修筑了江腊机场。此后该地与台湾架起了空中走廊,C-47型运输机每周两次由台湾飞到勐撒。美国还以M1型步枪、五○口径轻机枪、反坦克炮、高射炮等武器装备了8000名新兵。到1953年1月,国民党残军已发展到1.85万人,编为1个总部、1个指挥部、3个军区、4个师、16个纵队,活动地区北至缅甸昔董、南至那县,西至勐苏、勐畔土司管辖区,东至老挝勐信,南北长达530公里,东西宽280公里。
      为了培养人才,李弥还开办了一所“反共抗俄军政大学”,轮训下级军官,并在东南亚各地招收学员,学员最多时曾达2000余人。这所大学招收的学员里,有一位名叫坤沙(中文名字叫张奇夫)的少年,后来成为“世界第一毒枭”,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一直控制着“金三角”的毒品制造与流通。
      国民党残军第一次从缅甸撤军
      国民党残军退入缅甸时,缅甸联邦共和国刚刚宣布独立,对国内尤其是边境地区的控制能力较薄弱。缅甸政府对这批非法入境的国民党军残部十分担忧,从一开始便采取军事和外交双管齐下的方式,力图将这批不速之客驱逐出境。他们调集军队发动的历经两个月的大其力战役,最后以缅甸军队的惨败而告终。无奈之下,缅甸方面又将重心转到外交舞台上。由于缅甸政府在1949年12月16日便宣布承认新中国,并于1950年6月8日与新中国正式建交,与国民党政府断绝了外交关系,所以只能通过美国政府与台湾方面交涉。1950年7月,缅甸政府请美国政府向台湾施加压力,让国民党军残部或缴械接受安置,或立即撤离缅境,否则将向联合国提出控诉。当时的美国政府认为,留在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军在军事上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而且在舆论上还会有利于共产党阵营的宣传。如果听任他们滞留缅甸,缅甸政府将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去对付他们,不能全力对付境内的共产党游击队和克伦族反叛武装。这样一来,不但会威胁到缅甸内部的政治安定,而且会影响整个东南亚的安全局势。
      接到缅甸政府的请求后,美国助理国务卿腊斯克先后于7月7日和7月25日两次约见台湾当局驻美代表顾维钧,要求台湾当局命令缅北的国民党军残部向缅甸政府缴械。李弥等人以不可能向承认中共政权的缅甸政府缴械为由,拒绝撤军。7月28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又致信顾维钧,重申撤军的要求。与此同时,缅甸政府决定将国民党部队残部入侵缅甸的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迫于美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压力,台湾当局于8月3日致电李弥,命令其在8月14日前将国民党军残部撤出缅北,进入云南从事游击活动。缅甸方面对此表示满意,并决定不再向联合国提出控诉。8月23日,国民党军残部撤离驻地大其力,撤往泰缅边境的勐撒地区。次日,缅甸政府军进驻大其力。
      然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却给李弥所部以喘息之机,使他们得以在滇缅边境存活并重新活跃起来。李弥将撤出大其力的国民党残军分为两部分,分别设置在缅北两处遥相呼应,以抵御缅甸政府军的进攻。1953年3月,缅甸政府军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代号“旱季风暴”。这是“金三角”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英国籍指挥官丹尼斯上校指挥3万余名外国雇佣军,团团包围住国民党残军。由于兵力悬殊,李弥指挥的左翼部队处境十分危急。国民党残军内部有人建议投降,遭到李弥的拒绝,全军拼死顽强抵抗。不久,谭忠率领的右翼部队消灭了正面进攻之敌,立即领兵赶到左翼增援。在国民党部队前后夹击之下,外国雇佣军溃败,丹尼斯上校自杀。
      缅甸政府见依靠外国雇佣军围剿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只好采取怀柔的方式进行抚慰。缅甸许多有名的土司、政府要人纷纷将国民党军官招作女婿,李弥部队的参谋长钱运周就娶了大土司刀栋西的女儿。这样一来,李弥更加不可一世。一次在曼谷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个澳大利亚女记者问李弥:“李先生,您是云南省主席,外面称您为云南王,您打算什么时候返回省会昆明?”李弥得意忘形地说:“我要做云南王不大容易,但要做缅甸王却易如反掌!”此语一出,缅甸舆论大哗,学生上街抗议,缅甸政府出动军警镇压。
      1953年初,缅甸政府向联合国控诉台湾国民党军队侵略缅甸领土,危害缅甸主权与安全,并向联合国提供了大量国民党残部侵犯缅甸主权的照片、文件、实物。4月23日,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国民党残部撤回台湾或居住在指定的禁区内。尽管美国政府千方百计地把提案搁置,但在大量的物证面前,美国政府被迫利用它的影响于5月23日在曼谷召开美、泰、缅、台湾“四国军事委员会”会议。经过一个月的谈判,会议决定在缅甸的国民党残军全部撤往台湾。随后,蒋介石下令李弥从“金三角”撤军。
      在“撤军”过程中,国民党残军内部发生了分歧。李弥不愿撤退,不愿自己辛苦打拼下来的地盘白白丢失,认为撤回台湾没有发展前途,故对执行军令推三阻四。李弥手下的云南籍将领也不愿撤走,认为离开了这片土地,他们将与生养自己的故土远隔千里。但柳元麟等蒋介石嫡系军官则是“撤军令”的积极执行者。从1953年11月7日到1954年6月3日,陆续有6000余人撤到台湾,其中还包括部分家属。撤回台湾的人员除少数身壮年轻的编入台湾特种部队外,大部分都安置在台湾花莲。最终有1万余人不肯撤走,仍然滞留在缅北。蒋介石对此大为恼火,自此不再重用李弥,将其架空,让柳元麟担任实际上的总指挥,加强对剩余残军的掌控。1954年底,残部的番号改为“云南反共志愿军”。
      残军实力因此遭到大大削弱,柳元麟也不再轻易对云南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反攻。每当台湾方面要求上报战绩时,他就以小股特务频繁袭扰边境,以此向上峰搪塞邀功,暗地里休养生息,保存实力。
      残军走私贩毒引起公愤
      1960年1月,缅甸总理吴奈温将军访华,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了《中缅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和《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此外,中缅双方还秘密达成联合行动协定――扫灭国民党的残余部队。11月22日,解放军开始越境进入缅甸,开始了代号为“湄公河之春”的军事行动。国民党残军节节败退,解放军协助缅方收复了被蒋军盘踞了10余年的3万余平方公里、近30万的人口区,保障了中缅联合勘定国界线任务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中缅友好关系的发展,扩大了新中国的政治影响。
      解放军占领了江腊机场,国民党残军被迫向老挝、泰国边境方向撤退。缅甸政府宣布:“湄公河之春”行动胜利结束,战役取得重大战果。其实这场丛林战,解放军由于经验不足,未能达到分片合围、全歼敌人的预定目标。“湄公河之春”联合军事行动结束后,解放军奉命撤回中国,撤退到老挝的国民党残军又有了短暂的喘息之机。
      早在进入缅北初期,国民党残军就意识到鸦片贸易的重要性。当时,李国辉就分出一部分士兵组织马帮贩运鸦片,以获取军需。国民党部队在“金三角”开创了“以毒养军,以军护毒”的先例。“湄公河之春”行动之后,他们虽然不能再回到缅北根据地,但很快就在“金三角”处的又一个较小范围内构建了一个毒品王国。这些残军部队成了这个毒品王国中的黑恶势力,他们收税放贷,走私鸦片,武装押运毒品过境等,使“金三角”的毒品业越做越红火。
      国民党残军贩毒越来越嚣张,不但成为缅甸政府的心腹大患,也引起了老挝和泰国政府的强烈不满。老挝政府随即联合缅甸和泰国政府,于1961年底向联合国大会提出抗议,强烈要求台湾当局撤回“金三角”的残军部队。台湾当局又一次受到了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国的强烈谴责,连美国也公开批评台湾。联合国再次做出决议,要求蒋介石政权将滞留在“金三角”的国民党部队全部撤回。蒋介石也认为,这些残军部队在“金三角”的所作所为是在给党国丢脸,加之反攻大陆的时机已过,遂下决心撤回“金三角”残军部队。
      1962年3月5日,时任台湾空军总司令的赖名汤飞往泰国曼谷,在泰国政府和军方的支持下执行撤军计划。赖名汤首先会见了“云南反共志愿军”总指挥柳元麟。柳元麟命令所有部队做好撤往台湾的准备,但部队中的军长师长等高级军官没有人愿意赴台。部队官兵中大都已经在“金三角”成家,有的成了当地华侨,更不愿意去台湾。柳元麟对赖名汤直言相告,愿意撤台的人数可能很少。赖名汤一连5天在老挝、泰国、缅甸三国交界的丛林中,耐心劝说国民党残军官兵服从撤台命令,但是响应者极少。赖名汤只好宣布:不愿撤台留下的,今后一切活动及后果自己负责。最终,柳元麟总部及下属第1、2、4军部分官兵撤回台湾,第3军军长李文焕所部仅一千多人,他本人并非正规军人出身,考虑回到台湾保不住军长的职位,便以路途遥远为借口拒绝回台。第5军军长段希文虽然是军人出身,曾多次返台见过蒋介石,他本人愿意遵从命令撤回台湾,但部属多是云南人,且已在“金三角”地区成家,多不愿意去台,因此也没有撤退。
      对段、李抗拒命令的行为,台湾当局非常恼火,台湾“国防部”发言人声称,撤军已告完毕,“反共志愿军”番号已经取消。此后,留在缅泰丛林的段希文、李文焕所部5000余人重新返回“金三角”,开始了“金三角”历史上的“段、李时代”。
      投靠泰国政府
      未撤回台湾的另一部分残军由“云南反共志愿军”副总指挥兼第1军军长吕维英率领,变成了一支雇佣军,到老挝帮助老挝政府围剿反政府武装。不久,老挝国内形势发生变化,左中右三派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吕维英的雇佣军,雇佣军伤亡大半,吕维英只好离开部队回到了云南。雇佣军另一个头目张苏泉率一百多名残兵加入了坤沙(张奇夫)的贩毒组织“�邦革命军”,张苏泉被封为参谋长,成为坤沙的得力助手,外界合称他俩为“二张”,称呼“�邦革命军”为“张家军”,这支队伍逐渐发展成为缅甸乃至亚洲最大的贩毒组织。
      由于解放军进入缅北地区追剿,段希文率第5军逃进了泰国北部边境,把军部设在一个叫密梭罗的小山村中,改名美斯乐。第3军则在李文焕的带领下来到泰北清迈的唐窝安营扎寨。第3军和第5军部分官兵及家属1500余人向泰方缴械,被泰国移民局以“难民”身份安置在泰北7个村寨。1964年,在“金三角”重新站稳脚跟的国民党残军部队召开联席会议,讨论了形势和重返缅甸的可能性,研究联合作战方案,划定各自作战区域,确立各自势力范围。随后,段、李所部打通了萨尔温江走私通道,将各种走私品运送到老挝、泰国和缅甸以及周边国家。
      从1966年10月起,台湾当局曾多次争取段希文、李文焕所部回台。蒋介石、蒋经国两次亲自召段希文、李文焕到台湾,商谈第3军和第5军统一事宜,原则上同意恢复对这些部队的补给,但未作具体承诺。1969年5月,蒋经国亲赴泰国,商谈改编,提出要兵不要官等苛刻条件。段、李召开骨干会议研究后,认为台湾方面条件太苛刻,旨在瓦解其部队,一致决定拒绝台湾的条件,不接受改编。1970年1月,台湾“国家安全局”局长周中峰、情报局局长叶翔之再赴泰北,进一步劝说段、李接受改编。段、李从两次撤台的部队的遭遇和本身利益出发,怕改编后丢掉老本,但又想得到台湾的补给,内心非常矛盾,因此反复讨价还价,始终不同意改编。段、李多年乞求台湾补给无望,又无法再“反攻大陆”,遂宣布“放弃反攻大陆,不与大陆为敌”,与台湾断绝关系,投靠泰国政府,向泰国国王称臣。
      从1970年2月至10月,段、李与泰国军方经过6次会谈,于10月17日正式达成协议,同意残军老弱官兵和家属6000余人迁入泰北山区,与早年安置的“难民”居住在一起,每人分给土地。当时,泰国政府为了对付帕当山游击队,就在这批残军中招募了一批军官,训练泰国军人。段希文被任命为“泰北人民武装自卫队总指挥”,并在帕当山战斗中立下大功,多次受到泰国国王的接见。1975年,中泰两国建交。泰方为防止对中国的刺激,将泰北地区的“难民村”改名为“自立村”,意即村民要自力更生,依靠正当职业发展经济,独立防卫。
      1980年,“自立村”由最初的7个发展为13个,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里的村民及其后代人数己逾4万人,但居住在村寨里的不足3万人,因为许多人都是在附近城镇出生,并且已经取得泰国国籍,可以自由移居泰国其他地方。泰国军方设有“三二七部队”,专门负责管理13个“自立村”,白天由陆军数人把守村口,检查出入证件,晚上由“自立村”自卫队负责治安。
      1980年6月18日,残军领导人段希文病逝。泰国国王亲自发唁电追悼,遗体上覆盖泰国国旗,其中有一副挽联这样概括段希文的一生:“扬威异域,树立风范,领导中原豪士,开荒拓土,孤忠撼中外,功勋永铭照佛国;创立会馆,惠泽同乡,相率南诏健儿,兴学建教,桃李满天下,楷模常留在人间。”
      曾经盘踞在“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军残部就这样随着世界形势变化,以不同的方式分别融入了当地社会。
      (责编:王 容)

    相关热词搜索:割据国民党金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