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许氏“鬼马喜剧”的社会映像]许氏喜剧

    [许氏“鬼马喜剧”的社会映像]许氏喜剧

    时间:2019-03-01 05:37:2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在七十年代的香港,许冠文、许冠英、许冠杰三兄弟以社会中小人物为原型,创作了多部叫好又卖座的都市喜剧,创造了不同于以往的粤语喜剧形式。自1974年第一部许氏喜剧《鬼马双星》创造了票房佳绩之后的十几年间,一系列的许氏“鬼马喜剧”是最初的港式喜剧模式,许氏喜剧中看似荒谬的笑料却是70年代香港社会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对香港70年代的历史背景,以及许氏喜剧的喜剧模式分析,揭示许氏喜剧电影中所承载的社会问题及其在香港电影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许冠文电影;社会意义;70年代的香港
      
      一、70年代的许氏“鬼马喜剧”
       (一)松散的段落式叙事
      许冠文的“鬼马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许冠文率先创造性地把市井俚语、快速的喜剧节奏、猥琐的男主人公等全新元素带入自己的喜剧电影。
      在叙事结构上,他的电影继承了港片结构松散的段落式叙事。比如,在《鬼马双星》、《摩登保镖》等片中,虽然都出现了紧张刺激又笑料百出的追出场面,但整体架构是由许多独立成章的故事组成。这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没有明显改变,故事发展上没有明显推进的段落性叙事,是许氏喜剧的一贯风格。
       (二)聚焦市井的表现主题
      许氏喜剧的主题选择多是对香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的表现。主角多是最普通的香港市民,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香港的草根文化,博得了市场了强烈追捧,获得了普通人的认同。如《鬼马双星》中的赌徒、《卖身契》中被媒体控制的演员、《摩登保镖》中的警卫,《铁板烧》中被老板压迫的厨师等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电影充满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对世事的理解和宽容,如其电影总给一些反面小人物于回头的机会。许冠文电影中的小人物虽然都不尽完美,甚至多少有些自私心态或夸张的怪癖,但归根结底在人物的本质上都回归到传统道德的行为模式中,体现出一系列例如勇敢、善良、朴实的特征。在细节的表现上,许氏电影虽然以夸张的喜剧元素为卖点,但也不乏生活的真实写照,让观众在嬉笑怒骂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半斤八两》中打工仔的生活。由许冠杰扮演的打工仔原在饮料厂上班,因工作偷懒被老板解雇,来到由许冠文开办的私家侦探社应聘。私家侦探社老板发给员工的薪水微薄不说,还处处苛刻员工的工资,许冠英开车碰掉了老板的车窗,老板立即拿出计算器将索赔款额加算出来,一脸憨像的许冠英为了保住工作值得接受。另外,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冠杰最初工作的饮料厂正是当时在香港家喻户晓的品牌“维他奶”的工厂,对工厂工人千篇一律的工作的细节表现都在表达着对70年代普通人的生活的关怀,处处让观影者产生一种亲切感。
       (三)夸张却有形可依的人物形象
      传统的正面人物除了拥有善良、勇敢、无私、聪慧等特征外,不但要身手不凡更要高大、潇洒、英俊,是社会道德的楷模。但在许氏喜剧中,这种高大美好的形象却完全被颠覆了。在电影《摩登保镖》最开始的画面中,大腹便便的队长便以极具颠覆力的形象占据了荧幕:满身肥肉的队长想拉臂力器却力不从心,骑单车又被戳到屁股。这样一个洋相百出的队长在训练学员的时候,也是偷工减料,学开车却不实际操作,而是用一些生活用品模拟化的训练学院,模式化的动作训练的结果必然使最后的驾照考试漏洞百出,处处洋相,索性连车也开到了海里。这些片断虽然有明显的夸张色彩,但却直指工业社会一味流水线生产所造成的可悲现实。
      在细节的表现上,许氏电影虽然以夸张的喜剧元素为卖点,但也不乏生活的真实写照,让观众在嬉笑怒骂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鬼马双星》以骗术和赌博为切入口,讽刺了当时社会日益猖獗的博彩业,“十赌九骗”是该片力求揭发的主要问题。片中,许冠杰输光了钱,落寞地走过香港的夜市大排档,看到破旧的电话亭,蘸着口水给大哥打电话,身后摆摊卖货的各有忙活儿,包括那龅牙的丑姑,那正是彼时香港人的街道风情,香港人的家室布置,香港人赌马赌狗掷筛子的乐子。细节表现都在表达着对70年代普通人的生活的关怀,处处让观影者产生一种亲切感。
      二、许冠文喜剧的社会映像
       (一)应运而生的许氏“鬼马喜剧”
      70年代是香港金融业、旅游业及房地产业兴起和迅速发展的时期,香港成为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从1964年到1973年,香港即使在工厂当工人的,薪水也高了百分之六十。其他行业,到了七十年代以后,发展的更快。”[1]经济腾飞给香港社会带来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同时对于普通港人来说更是心理状态的改变。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却承载着近千万人口的生存,在物产资源又不够丰富的自然条件下,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70年代,港人在这场浪潮中疲于奔命,作为社会的底层群众,他们不得不为生存而劳苦奔波。这一时期迷茫和焦虑自然成为香港社会的大众心理。作为长时间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工作的“打工仔”,逐渐积聚起一种对社会的怨恨情绪。在这种消极情绪的带动下,作为社会大多数存在的“打工仔”开始寻求发泄和自我安慰。另一方面,经济腾飞带来的物质生活的迅速提高使得“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五、六十年代电影的单纯教化作用,他们对电影提出了新的要求,把看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通过消费给观众提供娱乐消闲的功能。”[2]由此,香港电影开始摆脱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这一时期的香港喜剧片的兴盛成为了必然。
      另外,70年代的香港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战后在香港出生的一批青年人迅速成长,他们成为了70年代建设香港的主力军,这些人构成香港本土观众的主体。他们是在香港出生的一代,历史文化背景,审美趣味迥异以他们的父辈,新一代的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与他们相近的文化,娱乐性更强的文化。这时候,同样喜欢歌曲的许冠杰在乐坛走红,成为当时万千青少年的偶像。由许冠文许冠杰兄弟俩主持的电视节目《双星报喜》备受亲睐。他们的喜剧天分在这个类似对口相声的搞笑节目中得到充分发挥,大受观众欢迎,创下当年香港电视最高收视率。兄弟二人在电视节目中的成功,又为之后许氏鬼马喜剧的走红奠定了基础,许氏喜剧应运而生。
      (二)许氏喜剧中的“人文关怀”
      许冠文敏锐地捕捉到了香港人在70年代转型时期的心理,在他的电影中,香港城市形象包括摩天大楼、豪宅、跨国公司、夜总会,也包括妓女、非法移民、打工仔和流浪汉。许冠文电影语言上轻松幽默,虽稍有夸张,但不乏对现实社会的讽刺;故事情节看似嬉笑怒骂,但在表现主题上仍是以惩恶扬善的传统道德为其归宿的;人物形象虽都以滑稽的小人物为主,但他们在关键时刻都会表现出正义感和善良的传统道德。
      许氏喜剧更关注普通港人对电影的喜爱,更关注高票房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刻意打造玄奥的主题或精于形式的表现。他的电影更像是将诸如魔术、爱情、枪战、功夫等各具卖点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的大杂烩。这种不拘一格的喜剧模式更容易被普通港人接受,从而带来轻松愉快的观影效果。在这种反教化的气氛中,观众接受了许氏喜剧所传递出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许冠文电影并非是简单低俗的喜剧片的原因。
      结语
      许冠文电影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开创了香港喜剧电影的风格,除了继承传统的喜剧手法,也大胆尝试了新的喜剧表现方式,通过多种元素的杂糅创造出港式喜剧最初的风格。许氏喜剧的诞生,标志着香港喜剧电影的转型,许氏喜剧电影中流露出来的对社会底层的人文关怀对日后香港电影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 冷战与香港电影,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9年:14页。
      [2] 钟宝贤,香港百年光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映像喜剧社会许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