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飞走的,留下的和告别

    飞走的,留下的和告别

    时间:2020-03-24 05:18:5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电影 邦达尔丘克 《第九连》

    摘 要:2005年中俄两国政府启动“中俄文化年”活动,2006年被宣布为中国的“俄罗斯年”;2007年则是俄罗斯的“中国年”。电影成为文化年的重头戏。新一代中国导演得到紧邻俄罗斯观众认可的同时,当代俄罗斯电影也进入我国观众和研究者的视野之中。而俄罗斯新锐导演邦达尔丘克因为他的《第九连》首先成为我国观众和学者了解和研究当下俄罗斯电影的契机。 这当然不只是一部电影的成功,这里隐含着当代俄罗斯文化的转向和其与当今世界对话的方式。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当代俄罗斯电影显得陌生和遥远。人们看得更多的是好莱坞影片,几乎每一部好莱坞影片的发行都会飓风般扫荡全球,观众在对电影技术尖叫的同时却也感喟在商业和技术双重作用下电影艺术性的渐行渐远。对于上个世纪末的俄罗斯电影尤其如此。可以说,在苏联解体后最初的五年间俄罗斯电影基本处于低迷状态,人们别转头将目光转向好莱坞且一发不可收拾。当然好莱坞影片覆盖其他国家本土电影市场并不仅仅限于俄罗斯,所以也就不奇怪当俄罗斯出现《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守日人》《守夜人》和《土耳其开局》这样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新片的时候,俄罗斯国民不禁为之欢呼,国产电影终于又将观众拉回了自己的周围。2005年的《第九连》则将这种荣誉推到了巅峰。电影在公映不到半个月就拿下18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获得当年的俄罗斯电影学院“金鹰奖”和“尼卡奖”,并且获得当年报刊“金羊奖”。同时电影获得了总统普京的嘉奖,总统还与导演、剧组人员共同欣赏了这部电影。

    当辉煌已成往事

    我国观众对于当代俄罗斯电影虽然陌生,可是对于苏联电影却记忆犹新。那些烽火惨烈的战争片,那些飘落于莫斯科大街上的“不相信的眼泪”,发生在“办公室的故事”……都如同KTV房里能够找到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纪念碑。“苏联”浓浓的红色在今天的俄罗斯大街上愈来愈淡的同时,却在人们记忆的深处渐渐融开,变成了大小不一、浓淡各异和形状诡谲的红色水彩。

    十年弹指一挥间,苏联时代永远进入了历史深处。不过有趣的是由著名苏联导演梁赞诺夫拍摄于1976年的《命运的嘲弄》每年都会在新年前夜的电视台上重播。30年来年年如此。这自然是内容但更是形式,俄罗斯人愿意回忆过去,回忆成了最具形式美的东西,生动亲切。而《第九连》应该是当下俄罗斯人这种情绪的一种体现,人们在回忆里讲述着的却是今天人们的情感。

    电影由苏联著名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①的儿子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俄罗斯国内亲切地称他为“小邦达尔丘克”。费多尔·邦达尔丘克1967年出生于莫斯科,是俄罗斯新锐导演。同时是音乐制作人、设计师、演员。他的父亲当年将目光锁定在俄法战争和卫国战争,而他却把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献给了阿富汗战争②,当然也是献给了自己的父亲。1994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去世,拍摄一部纪念父亲的战争片成为小邦达尔丘克的愿望。后来他决定把战争的背景选定阿富汗战争,主人公则是他的同时代人。曾有记者问邦达尔丘克为什么选择阿富汗战争,他回答说这是关于他们一代的命运。③电影是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改编的,同时电影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公映本身也表明人们对于战争的复杂情怀。

    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始终认为用胶片记录生活的片断这是非常重要的。哪怕这种拍摄只拥有几个观众也是幸运的。④不过命运垂青了他,《第九连》不仅拥有了自己国家的观众,而且拥有了世界观众。影片在克里木拍摄。故事选择的是阿富汗战争行将结束前的几个月。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英雄的战争,注定将是战争的碎片。

    从苏联电影到今天的俄罗斯电影,战争片一直占有相当的比例,但是苏联时期卫国战争的敌人是明确的——德国法西斯,而今天在俄罗斯很多导演对阿富汗战争和车臣战争有着浓厚的兴趣,这里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更加复杂,即一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关联,时代拉住了谁的衣襟,想挣脱都成为不可能。《第九连》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场无意义的战争。故事发生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前夕的雨夜,一批新兵依依惜别家人奔赴阿富汗的战场。七个年轻人作为志愿军开赴阿富汗战争前线,被编入了有名的“第九连”,即所谓的“惩戒连”,因为这个连队的新兵基本是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问题青年”。这里再一次延续了俄罗斯文化中的“边缘人”形象。但是这种“边缘人”不是俄罗斯19世纪文化中的“多余人”或者是“地下人”,因为后者主要是承担俄罗斯文化代言人的知识分子形象,而电影中的“边缘人”则是真正意义上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人,他们不是那些可敬的人,不懂得审时度势,谨小慎微。他们只是一群消散于人们视野之外的年轻的孩子,所以电影选择了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场对外战争——阿富汗战争,选择了一个无意义的、不值得守护的高地和一群承载了莫名使命的“问题青年”,内部张力已经十分明显,因为我们知道,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喜欢追问“意义”的民族来说,这场战争不能产生意义,它成为意义的跳板,而这些年轻的孩子从跳板的顶端跌落下来。接下来导演所选择的言说方式则成为电影是否成功的焦点。

    细节决定胜负

    我国音像市场上在宣传这部片子时将之称为“俄罗斯的兄弟连”,事实上俄罗斯式和美国式的对战争的解读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今天的电影技术上追求最大化已经不是问题,今天的电影,与其说是看导演讲一个什么故事,还不如说是看他“怎样讲解一个故事”。美国和俄罗斯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使得导演在个人的艺术阐释上即“如何讲述一个故事”也迥然不同。

    电影情节由新兵入伍、接受魔鬼般训练、出征、坚守3234高地、迎接战地新年直到战争结束等几个常规的情节构成。和电影中残酷的战争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柔软的内心。或许导演在这里存心讲述一个有着浓厚俄罗斯人文质地的故事。⑤因为导演深知,影像,即便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虽然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但是观众往往接受得快,遗忘得也快,那种热情甚至不会等到离开电影院就会冷却下来。但是电影中所贯穿的情绪却会久久地摄住观众的心——每每回忆,弥足珍贵。

    几个在战争喘息的间隙拍摄的镜头值得一提:战士在生死未卜前盼望家里的来信;脸上有疤、脾气暴躁的训练官希望德日果能够为自己画一幅画像遮盖住脸上的疤痕,寄给未曾谋面的姑娘。

    退伍老兵送给柳特的护身符保护了这个勇敢的年轻人,但是接送老兵的飞机却被流弹击中;胆小的瓦洛佳第一次杀了人,脸色苍白,浑身颤抖。

    影片中年轻人用罐头向阿富汗农民换取火柴一幕惊心动魄。这里导演刻意地表现了不同民族,尤其是阿富汗穆斯林和俄罗斯文化之间的不相兼容,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和完全陌生的生活,不是这些年轻人所能了解的生活,但是在战争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无论是俄罗斯年轻人还是孱弱的阿富汗老人却被推到了代表自己国家对话的语境之中。只是这种对话的悲壮在于他们依然采用了人类最初互相认知和信任的手段——交换彼此需要的东西。在没有所谓文明和现代化之前人们不就是用这种简单的商品交换来完成最初的进化的吗?于电影这种影像艺术来讲或许每一个光影镜头都是直白和具有感官刺激的,但是镜头背后导演言说的思想却是迷人的。邦达尔丘克正是用这样的艺术处理感染了每一个观众。

    1988年1月8日在阿富汗霍斯特城3234高地,清晨的战争间隙,天空湛蓝、重峦叠嶂,自由的空气充盈世间。德日果第一个起床拿着画板来到山头,突袭的敌人打死了德日果,鲜血染成了最后一幅画。战争结束的时候只剩下了柳特一个人,3234阵地坚守住了。可是他们期待的大部队不会来到这个战场了,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3234阵地的坚守没有一点必要。导演在这里将观众引入到了影片之外,引发的则是观众对于战争的思索。

    电影中的对白更像是诗歌,有时候直白、有时候充满了深情——“服役是一个美梦,甚至你都不想醒来”;“你们在这里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不是艺术家,什么也不是,你们甚至不是人”;“回到塔什干去吧,那里温暖”……相对于战争的直截和残酷电影语言则带上强烈的俄罗斯人文色彩,对年轻生命的怜悯是导演主要表达的情绪。

    电影本身的情节性不是很强烈,而且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角,没有主次之分。这一点或许和好莱坞大片是不同的,尽管电影当中有名演员,但是由于每个人物鲜明的个性和各自的作用使得他们在影片中的地位是一样的。同时这里导演隐藏了自身对于传统爱国主义的讨论,即便是对战争本身的怀疑也没有以咏叹调的模式道出。导演试图要说明战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或者说邦达尔丘克像现代的大多数新锐导演一样,希望隐藏在流动的镜头后面讲话。战争最残酷的地方或许就在于人们如何忘记了第九连的存在。忘记了这个所谓的“惩戒连”里的“问题孩子”。这里所体现得或许正是俄罗斯民族中所特有的对“被损害”的人的怜悯。对于一个像邦达尔丘克这样的新锐导演来说则尤其难能可贵。或许我们也可以展望,正是这样的民族关怀可以让新一代导演继续走下去。

    《第九连》的魅力,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恰好是它对细节的处理和影片暗含的隐喻。一部电影要真正的取胜,需要更多的细节和隐喻来帮助导演完成自己的艺术阐释。正如电影中很难确定主人公一样,观众几乎无法说出究竟哪个情节是主要情节,又在哪里有了预设,在哪里达到了视觉的巅峰,又在哪里落下了帷幕。甚至这种对细节情感的把握也延续到了影片之外,必须融入观众的解读才能将故事叙述完美。⑥从这个意义上说邦达尔丘克也成功找到了解读当代人心灵的切入口。所以投资巨大、回报巨丰的《第九连》永远是每个普通观众内心深处的“小片”,而不是天马行空、横亘一时的“大片”,是当代俄罗斯电影的里程碑。导演深知,当代俄罗斯电影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的概念,同时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验和创新的作用。无疑,《第九连》的实验和创新是成功的。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田洪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5级博士生,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① 谢·邦达尔丘克:苏联时期著名导演,曾经执导的托尔斯泰的巨作《战争与和平》,获得第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还执导过《一个人的命运》《静静的顿河》等影片。

    ② 苏联入侵阿富汗:是苏联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对外战争。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南下战争的最后挽歌。苏联于1979年底入侵阿富汗,战争于1988年结束。

    ③ 邦达尔丘克本人在1985年入伍,只是因为偶然的因素没有参加阿富汗战争。

    ④ 当《第九连》取得成功后,费多尔在回答媒体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⑤ 读者只要回忆一下苏联时期的战争片就可以了解好莱坞和俄罗斯电影文化的差异。

    ⑥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很多观众从电影院里走出来都是默默的,好像他们不是从电影院这样一个公共场所里走出来,一种真实的感觉就是他们每个人都失去了身边至亲的人。

    相关热词搜索:飞走告别留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