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线墨针笔竞风流

    线墨针笔竞风流

    时间:2020-04-02 05:21: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很少有一座城市像苏州这样和刺绣结下了如此深厚的缘分,也很少有一种手艺像苏绣一样赋予了一座城市如此灵秀精致的形象;也很少有一项手艺赋予了一个地方女子如此聪灵巧娴静的气质。虽然当今苏州的绝大多数女子都已经不再刺绣,但很多世人对苏州女子的传统印象,仍然是她们娴静地坐在花窗前,舞动针线,在绷架上绣制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一、苏绣的历史渊源

    苏绣因苏州而得名,但苏绣之名却始于明代,而苏绣也不只存在于苏州,长江两岸的江苏地区包括上海的一部分地区的刺绣都归属于苏绣的范畴。在传说与文献记载中,苏州刺绣的起源与吴文化的发端还有着渊源。传说太伯奔吴前,吴地百姓还处在“断发文身”的原始状态中,不喜欢穿衣裳,而喜好在裸露的身体上刺上蛟龙的纹样,入水捉鱼摸虾游泳嬉戏。身为周王室成员饱受中原礼乐熏陶的太伯自然觉得这习俗太不成体统,于是要大兴礼乐教化吴民,其中之一就是要他们穿上衣裳,但怎么才能让老百姓高高兴兴穿上衣服呢?传说太伯的女儿女红很聪明,就在衣服上刺绣上百姓平时文身时的蛟龙等图案,这样百姓纷纷效仿,学起了刺绣,也穿起了刺绣的衣裳。这虽然是个无法考证真实与否的传说,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地刺绣的历史之悠久,也反映了刺绣产生于服饰需要。

    此后,刺绣就一直与吴地的服饰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说苑》记载春秋时的吴国贵族“绣衣而豹裘”。宋代,朝廷在苏州设有“绣局”,苏州刺绣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苏州地区发现的最早的苏绣实物就是宋代刺绣作品:1956年3月从虎丘塔出土的宋代刺绣经帙和1978年4月从瑞光塔出土的宋代刺绣经袱。这两幅绣品针法有散套、抢针、齐针、辫子股、斜缠、接针等,已显示出配色和谐、绣面平服、丝缕合理、不露针迹的苏绣特色。在宋代,苏州刺绣开始商品化,很多人以此谋生,相关行业开始集中,刺绣也给苏州这座城市打上了它的烙印:苏州城出现了“绣线坊”“绣衣坊”“绣衣坊巷”“绣锦坊”“锦绣坊巷”等坊巷名称。在商品绣兴起的同时,在苏绣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也出现了,那就是艺术绣与实用绣分离,当时已有了刺绣欣赏品,据明代苏州人张应文《清秘藏》中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遂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喋之声,佳者较画更胜”。苏州刺绣艺术品开始与绘画紧密结合,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自此之后,苏绣就与书画等其他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明代苏州刺绣有了长足的发展,“精细雅洁,称苏州绣”,苏州刺绣从此以独有的江南韵味和清丽容颜为四方所称赞。苏州刺绣品出现了宫货绣、商品绣和闺阁绣之分。宫货绣专为宫廷所用,极尽富丽工巧,明代开始苏州成为宫廷日用绣品的主要产地。与此同时开始出现专门生产商品绣的绣庄,绣品开始大规模生产。正德年间昆曲在苏州昆山兴起,随之而来,戏服业的兴盛带动了苏州绣业发展。受明代“吴门画派”影响,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闺阁绣绣画范本主要以文人画为主,代表了明代苏绣的最高水平。

    清代苏州刺绣得到广泛流传,“家家有绣绷,户户在刺绣”。商品绣成为行业,并形成了绣庄业、戏衣业、零剪业三个行业公所,行业更为细化,苏州因此获“绣市”之称。道光年间有苏州女子丁佩总结刺绣技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刺绣专业著作——《绣谱》。清代,苏州刺绣技艺开始向四方传播,与湘绣等其他地方绣种相互学习交流,并进一步丰富了苏绣的艺术内容。

    清末民初,苏州人沈寿创制了仿真绣,由于作品在国际获奖,使中国刺绣名闻海外。其晚年口述的《雪宦绣谱》对历代苏绣技艺进行了有条理的经验总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绣名家杨守玉,创制了新的苏绣绣种——乱针绣,丰富扩展了苏绣的题材与内涵。

    建国后,苏州刺绣研究所等单位集中了大量的人才,对苏绣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研发新的技艺,拓展题材与艺术表现力,使苏绣在短短的五十多年里,出现了大批佳作和刺绣名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但近20多年来,随着现代化的迅猛推进,苏绣也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面临着从业人员减少、青年人才减少的困境,苏绣的生产也随之而在缩减。但苏绣艺人们却坚持着创新的精神,在艺术上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二、苏绣技艺不断被丰富提高

    从苏绣的传承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自明代以来苏绣就没有停止她的创新步伐,而在20世纪以后,苏绣更从多种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使它的内容不断地丰富深厚,形成了完整的技艺体系。

    苏绣从产品用途上,分为实用绣与艺术绣两大种类。艺术绣发展至今已成为苏绣的主要品类,并且也最能够体现苏绣的艺术特点。

    艺术绣从门类上分为人物、山水(风景)、花鸟(动植物)等科目。在这些大的科目之下,又细分为不同的类目与具体的对象。比如花鸟分为动植物两大科目,而动物又分为鸟兽鱼虫等科目,鸟类中的鹦鹉、孔雀、画眉等,兽类中的猫、虎、犬等,鱼类的锦鲤、金鱼等,虫类的蝴蝶、蜻蜓等都有着专门的绣法。

    绣法是表现刺绣物体的形象与特征的方法,包括正确掌握针法运用、轮廓形状、丝理转折、线条粗细、虚实排列以及镶色等因素,这几个因素都与绣品效果息息相关,在运用中要密切配合。

    苏绣发展至今,经过无数人的总结,绣法日益精细与科学,就以苏绣传统题材猫的绣制为例,首先选定针法,绣猫要运用的针法有施针、散套、接针、滚针、鸡毛针等。绣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准确掌握猫的毛丝丝理,而这其中首先要掌握中心线。刺绣顺序一般按照毛丝覆盖的最下层开始绣制,即趾→腿→胸→腹→背→尾→头→眼→耳→鼻→嘴→须→眉。画龙的关键在于点睛,而猫绣制的成败在于猫眼是否传神,所以猫眼的绣制有着细致的绣法:首先将猫眼要大致分为眼白、眼黑、瞳孔、高光点、眼眶等五个部位。通常先绣眼白:用淡蓝、淡果绿等色线一丝,以集套针自眼眶边缘绣起,在眼角处色线较深。接着绣眼黑:丝理和眼白一致,呈放射状,以深于眼白的色线,分层加色,眼黑的边缘处,色线略深,以增强眼黑的球形感。眼黑绣完后,以白线绣出高光点,再在上面加绣瞳孔线。绣时注意瞳孔线应平行,视线方向一致。最后绣眼眶,以褚红色线一丝,用滚针由内至外,由深到淡绣二至三圈,一般是眼角处稍阔,近上下眼皮的地方狭一点,在最外圈的丝理可与头部毛丝相联系。由于猫眼的部位较小,施加的色彩丰富(十多种色线),所以丝线宜细(一丝或半丝),针脚宜短,排列宜匀,丝丝相嵌,前后呼应。

    绣法的核心是针法的运用,针法就是针与线的运用技巧,苏绣发展至今,形成了齐针、抢针、套针和乱针等9大针法类别、40多种具体针法。其中齐针是苏绣的基础针法,也是苏绣长久以来的传统针法,其他针法大多在齐针的基础上来进行变化。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苏绣的主要绣法是以齐针为基础的平绣,这种针法与绣法

    使苏绣呈现出“平、齐、细、密、匀、光、和、顺”的视觉特点。“平”是指绣面平服熨贴;“齐”是轮廓边缘齐整;“细”是用针纤巧,绣线纤细;“密”是线条排列疏密一致;“匀”是皮头均匀,排列有序;“光”是光彩夺目,色泽高雅;“和”是色彩调和,浓淡相宜;“顺”是丝理圆转自如。

    但是20世纪30年代,丹阳正则女校的老师杨守玉受到素描的启发而创制的乱针绣为苏绣的针法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乱针绣突破了苏绣务求针脚齐顺的审美追求,以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的手法绣制。近观针迹,给人杂乱无章的直接印象,似乎颠覆了苏绣传统针法的平顺,所以被称为乱针绣。但却顺应绣制对象的肌理、线条与明暗等特点,所以似乱不乱,乱中有序。因此一幅好的乱针绣作品需要艺人认真研究绣制对象的肌理与明暗等。乱针绣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初期主要用于绣制素描、油画等西方题材,后来被艺人灵活运用,也用于绣制国画等传统题材。

    在乱针绣的实践基础上,杨守玉的学生任嘒闲,创制了“虚实乱针绣”,将中国画的虚实留白、西洋画的素描明暗融合在一起,具有运针洒脱、疏密有致、借底留白和线条简洁的独特艺术风格。任大师运用虚实乱针绣,创作了数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刺绣佳作。

    苏绣发展至今,针法的创新与演进仍在不断进行。而苏绣艺人在绣制作品时,并不会拘泥于平绣或乱针绣的束缚,而是根据绣制对象灵活运用各种针法,以达到更为传神的艺术效果。

    苏绣的绣法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就是双面绣了。双面绣的创制与不断演进,堪称为建国后苏州手工艺不断进取的典范。

    双面绣是在同一刺绣底料上,通过一次刺绣的过程,绣出正反两面同样花纹形象的刺绣方法。苏州民间早有“两面光”“除结斑”的绣法,但仅为一些纹样简单、针法单一的图案绣品,绣工亦较粗糙。1955年李娥瑛在刺绣研究所开始从事双面绣研究,与同伴合作参加以散套针绣制的第一幅双面绣《五彩牡丹》。此后苏绣艺人又先后创制出双面异色绣(双面图案相同,色彩不同)、双面异样绣一样绣(图案色彩都不相同),而双面绣中最为人所惊叹的是“双面三异绣”:正反两面不仅异样、异色,针法也不相同,亦称双面全异绣,它不仅考验着绣制者的功力、艺术素养,而且还需要正反两面绣制者的密切配合,绣制难度极高,但也因此而取得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乱针绣与双面绣反映了苏绣的创新精神,精微绣则将苏绣的精细入微的审美追求发挥到了极致。精微绣的尺幅都很小,但在方寸之间,绣制出《丽人行》《阿房宫》等比原作缩小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仅有黄豆大小,被称为“寸人豆马”,但尺幅虽小,神韵不减,无论人物或动物都栩栩如生,山水也尽得原作气势。这样令人感觉匪夷所思的艺术效果的取得就在于艺人高超的技艺。苏绣艺人有着劈丝的绝技,一根细细的丝线,可以在苏绣艺人的手中被劈为64分之一,用如此细微的丝线来绣制精微绣和猫眼、鱼尾等细微之处,在有限的尺寸内赋予了作品以无限的艺术表现力。

    苏绣所用的线材,除了丝线外,还有金银丝、毛发等。而以人的头发替代丝线的“发绣”,利用头发黑、白、棕自然色和细光、柔软的特性,在素色底料上刺绣,线条流畅,犹如中国画的白描,别有神韵。

    三、苏绣艺术大师

    苏绣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那些蕙质兰心、冰雪聪明的江南女子。明代后期,松江女子韩希孟绣艺精湛,且有着很好的艺术素养,以文人书画为刺绣稿本,创作了一批极具文人审美趣味的刺绣作品,被称为画绣。韩希孟绣艺得到了同乡也是当时大书画家董其昌的赞赏,董其昌亲自为其绘制用作刺绣底稿的画作。韩希孟也因绣艺与名士的嘉许而名重一时,四方出重金求其绣作。韩希孟遂传授技艺于家人,也有不少贵族女子拜韩希孟为师学习画绣。其师承到清代仍代有相传,因韩希孟夫家居所号露香园,因此其所开创的贵族女子画绣流派也被称为露香园绣。

    清代末年,又一位聪慧的女子为苏绣艺术打开了新的天地。她就是出生于苏州木渎的沈寿,沈寿(1874-1921)原名沈云芝,号雪宦。1904年沈寿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满意,赐“寿”字,遂易名为“沈寿”。同年,沈寿受清庭委派远赴日本进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绣和绘画艺术。在日本沈寿观摩了大量的西方绘画作品与摄影作品,深受启发,由此认真钻研学习西方艺术理念。将西画关于透视、光线明暗等理论技巧的应用运用于刺绣,绣制的物体人像极具立体感,因此达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被称为“仿真绣”。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苏州刺绣艺术精湛,并赠沈寿金表一块。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1915年,沈寿绣的《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得一等大奖。除了这些耀眼的荣誉与成就,沈寿还是一位杰出的刺绣理论家与教育家。她晚年著有《雪宦绣谱》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刺绣理论与技法。1911年回国后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1914年,在实业家张謇的邀请下,任江苏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她治校严谨,教学有方,培养了大量的刺绣人才,对近代苏绣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至今苏绣的很多艺人还是沈寿的再传弟千。

    由沈寿带领着走向新纪元的苏绣,在20世纪迎来了一个群芳争艳的时代。众多苏绣艺人以对苏绣的无比热爱与聪明才智,为苏绣艺术这幅绚烂的长卷不断添上眩目的光彩。20世纪30、40年代,在杰出的刺绣艺术家杨守玉的言传身教下,朱凤、任嘒闲等一批杰出的苏绣大师在丹阳正则女校成长起来,并在建国后成为苏绣艺术传承的中坚力量,培养了大批的刺绣艺人。

    至今,苏绣已经出现了李娥瑛、顾文霞等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苏绣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至今,已有李娥瑛、顾文霞、赵红育等5位刺绣艺人被命名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李娥瑛、顾文霞两位大师都已年过80,但凭着对苏绣的由衷热爱与高度的传承责任心,至今仍在带徒授艺,以高超的技艺与高尚的品德而享有盛誉。

    李娥英,女,1926年出生,10岁随母学习刺绣。1954年参加苏州市文联刺绣小组后,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1955年开始从事双面绣研究,与同伴合作参加以散套针绣制的第一幅双面绣《五彩牡丹》屏,此后为双面绣的不断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于1965年,她首创在尼龙绡底料上绣制苏绣艺术品,提高了双面绣的艺术水平。作品先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收藏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等奖项。21世纪初,她将平生所绣制的128幅作品无偿捐赠给苏州博物馆。她主编的《苏绣技法》《苏绣针法汇编》等书,总结苏绣的针法与绣法,培养大批人才。2006年她被文化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今仍在编写有关苏绣技法书籍,并无偿带徒授艺。

    顾文霞,女,1931年出生,从小随母亲学习刺绣。擅长绣小猫、金鱼、花鸟等传统题材。代表作品有《大白猫》《小猫》和《白猫戏螳螂》,被称为“猫王”,代表作品双面绣《花猫戏蚱蜢》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收藏。复制的《万历帝衮服》,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1985年后,她负责筹建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重点进行刺绣文物的复制研究工作。2001年建立顾文霞大师工作室。2006年她被文化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今仍在带徒授艺,为苏绣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四、苏绣的艺术特点

    很少有一项手工艺像苏绣这样永葆着青春,虽久远而不苍老,在岁月的沧桑中幻化着美丽的容颜,却始终保持着清秀高雅的江南气韵与精致灵秀的水乡气质。从苏绣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绣自宋代以来就一直与书画等其他造型艺术紧密结合,并从中汲取着营养,从而使自身的表现手段不断丰富,表现力不断扩展,提升着自身的艺术境界。

    很少有一项手工艺像苏绣这样如水般灵动多变,随物赋形,并且给予所承载的物像水一般灵秀的气韵。苏绣发展至今,由于针法与绣法的丰富与完备,已经达到了无所不能绣的境界,不仅尽得所绣的书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作品的原有神韵,甚至达到了更胜于原作的效果。杰出苏绣艺人所绣的花鸟山水具有以假乱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她们所绣的玻璃器皿、出土青铜器、玉雕等,常常让观者误以为是玻璃、青铜器、玉雕等的摄影作品。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很少有一项手工艺像苏绣这样,让人忘记了她的本来面目,而陶醉于她所赋予新的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之中。

    刺绣就是针与线的运用艺术,而那些冰雪聪明的苏绣艺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绣作上画尽众生百相,写尽世间美丽。

    相关热词搜索:风流线墨针笔竞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