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试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冲突

    试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冲突

    时间:2020-04-22 05:20:3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剧中的主人公所代表的不同宗教群体,阐释了剧中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宗教的斗争。而夏洛克——剧中的犹太高利贷者,代表了无数受迫害的犹太人,也必然成为基督教与犹太教斗争的牺牲品。

    关键词:基督教 犹太教 夏洛克 矛盾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威尼斯商人》(1596)是莎士比亚最杰出的喜剧之一。四百多年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和赞誉。不论是文学评论家、史学家、还是研究宗教的学者,都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其原因除了莎翁在这部作品里展现出的文学魅力之外,还有就是作品所表现出的更深层的宗教之间的矛盾。

    《威尼斯商人》的剧情主要是围绕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的矛盾展开的,两个戏剧人物之间的关系成为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关系的缩影,而基督教徒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一个商业发达、法制严明的自治城市。剧中人物则鲜明地分成以安东尼奥、巴萨尼奥、鲍西娅等为代表的多数派和夏洛克这一少数派。而代表矛盾双方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双方信仰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宗教。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尖锐矛盾即表现为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根本对立。

    在剧中代表基督徒的安东尼奥、巴萨尼奥、鲍西娅等人,他们慷慨乐助、仁慈好义、美丽聪明,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剧中处处赞扬基督徒的“高尚”和“仁慈”,就连在戏剧结尾处,在法庭上安东尼奥还是以大度、宽容的姿态请求公爵向夏洛克“开恩”:

    “只要他能够让我接管他的另外一半的财产,等他死了以后,把它交给最近和他女儿私奔的那位绅士”。

    一个欠债的人却要接管债权人的一半财产,而且还是开恩,可见作者塑造的这些正面人物的“高大”形象。安东尼奥是维护基督教的典型代表,他的慷慨“低息放债”,“以一磅肉作借债抵押”是作为一个基督徒的选择,为了正道而不计后果。他本着“基督精神”为友借贷,表现了基督徒“宽容”和“仁爱”的美德。巴萨尼奥,在挑选彩匣子情节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恪守基督徒行为原则的威尼斯人:

    “你眩目的黄金,米达斯王的坚硬的食物,我不要你;你惨白的银子,在人们手中来来去去的下贱的奴才,我也不要你;可是你,寒怆的铅,你的形状能使人退去,一点没有吸引人的力量,然而你的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

    而他在选中铅匣得到鲍西姬爱情信物指环后所说的话也体现了他的忠诚奉献。

    “我的精神是在一种恍惚的状态中……一切的一切都混和起来,化成白茫茫的一片模糊。要是这指环有一天离开这手指,那么我的生命也一定已经终结;那时候您可以放胆地说,巴萨尼奥已经死了”。

    而夏洛克却因为是犹太人,笃信犹太教而经常被辱骂和迫害的情节也贯穿全剧: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我的亏蚀,挖苦我的盈余,侮辱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我是一个犹太人。”

    “只因我是一个犹太人”这句话充分表达了犹太人在当时所处的真实的历史情境,也为一切惩罚、蔑视、虐待、屠戮做了最充分的注解。“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您把唾沫吐在我的胡子上,用您的脚踢我,好像我是您门口的一条野狗一样。……”以至于安东尼奥在有求于夏洛克,向他借三千块钱时,仍然对他傲气十足、盛气凌人。安东尼奥的朋友、仆人也都时时对夏洛克群起而攻之,骂他是“犹太狗”、“豺狼”、“魔鬼”。萨莱尼奥称夏洛克为“这是人世间一头最顽固的恶狗”。当他看见夏洛克过来便很自然地说:“……免得魔鬼打断了我的祷告,因为他已经扮成一个犹太人的样子走来了”。这种民族与宗教的歧视波及到夏洛克所有的生存空间,就连夏洛克的仆人朗斯波特·高波也愤然说道:

    “我的主人是个十足的犹太人。给他礼物!还是给他一根上吊的绳子吧!……我要是再继续服侍这个犹太人,连我自己都要变做犹太人了”。

    代表法律权威的公爵在法庭宣判时更不忘乘机宣扬基督教的优越:

    “让你瞧瞧我们基督徒的精神,你虽然没有向我开口,我自动饶恕了你的死罪……”。

    在《威尼斯商人》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听到从基督教优越感中派生出来的这类辱骂犹太民族和犹太教义的话,显然这不是针对夏洛克一个人的,基督教社会对夏洛克的歧视,是以对整个犹太民族的歧视作为背景的。剧中的夏洛克不是一个孤立的犹太人个体,在威尼斯广场,当夏洛克答应借钱,下场之后,安东尼奥不无讽刺地说到,“这个犹太人快要变成基督徒了,他的心肠变得好多了”。这一段台词,将犹太人与基督徒的对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剧中,仿佛只有基督徒,才会心肠好,而犹太人只有变成基督徒心肠才会变好。在威尼斯街道上,当另一个犹太人杜伯尔上场时,萨莱尼奥说道:

    “又是一个他(指夏洛克)的族人来了,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三个像他们这样的人,除非魔鬼自己也变成了犹太人”。

    而萨莱尼奥的这几句话,则将犹太人与魔鬼等同起来。这两段话已不单单指夏洛克个体,而是泛指整个犹太民族,基督徒对夏洛克所表现出来的厌恶、憎恨、排斥并非仅仅针对夏洛克个人,它所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非犹太民族中强烈的反犹排犹情结。

    夏洛克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主要因为当时的社会和宗教背景。夏洛克这个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犹太民族卑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剧中人物夏洛克是中世纪西欧作为“客民”、“异教徒”、“放贷者”三位一体的犹太民族的人物化抽象。他们是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他们是异教徒,遭到基督教的排斥和仇视;他们是放贷者,虽然为社会所必须但却为人们所不齿。由于宗教、历史的原因,犹太人在实际生活中遭到的歧视和迫害是触目惊心的。犹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混合着血与泪的民族历史。

    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犹太教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根据基督教的宣传,犹太人是基督教的死敌。因为基督教徒认为是犹太人出卖、杀害耶稣,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面,这是多么大的仇恨。他们认为整个犹太民族是“与撒旦沆瀣一气的民族”。中世纪西欧对犹太人有着强烈的宗教偏见,基督教创始人把犹太人的《圣经》称为《旧约》,而将基督教增添的部分称之为《新约》,言下之意为,上帝抛弃了犹太人,与犹太人订约的事已成为过去,而现在上帝已与基督教订立新约。《新约》中一些无端攻击犹太人的不实之辞显然加深了普通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憎恨,成为中世纪基督社会仇视犹太人的一大根源。犹太教徒与基督教徒之间的这种宿怨存在于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促使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1594年,伊丽莎白女王的大臣爱塞克斯伯爵为获得女王专宠,谎称御医犹太人洛佩斯要暗中陷害伊丽莎白女王, 洛佩斯因此被逮捕并遭到严刑拷打,但在法庭上他还是矢口否认了谋害女王的罪名,可是没人相信。这个犹太医生最后死于宠臣的诬陷。而这件事则显示出16世纪欧洲对犹太人的偏见与歧视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宗教则永远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处于当时社会主导地位的基督教规定基督教徒不准从事金融放贷业。基督教会鄙视放债业,认为这是“肮脏”的行当。但是在法律上,却准许犹太人操此行业。这是因为为了维持社会正常的经济活动需要借贷,而犹太人非基督教徒, 最适合干这种当时被视为最下等、最肮脏、最可鄙却又不可缺少的行业。然而,犹太人从事贷款的活动实际上成为基督教统治者补充国库和个人财富来源的手段。马克思写到:

    “中世纪已经留下两种不同形式的资本,它们是在极不相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成熟的,而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期到来以前,就被当作资本了,这就是高利贷资本和商人资本。”

    而剧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冲突正是高利贷者与新兴资产阶级、高利贷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对立和斗争,这种物质利益上的冲突也正是当时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个缩影。16世纪末期的欧洲,商业资本家代表了当时进步的社会势力。同高利贷资本比较,商人资本能发挥金钱的流通作用,不仅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且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受到社会舆论的称赞。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不仅使广大人民深受其害,而且严重威胁靠借贷的商业资产者的利益,受到人民和工商业资本家的普遍反对。

    夏洛克的职业是当时欧洲犹太人的最普遍的职业。犹太史学家普拉格在他的《前揭书》中写到:“犹太人并非因为放债才遭受人们的憎恨,而是因为遭受憎恨才走上放债之路”。在英语中,犹太人一词“Jew”的含义同时还有“高利贷者”、“吝啬鬼”、“奸商”等贬损含义。历史上,犹太民族最初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古代犹太民族的生存范围大约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之间的迦南地区(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后定居为农业民族。在成为“巴比伦囚徒”之后(公元前604-前562年)的漫长的历史岁月里, 犹太人散落在世界各地,一直过着“寄居”的生活, 到罗马帝国时代晚期,由于宗教原因,犹太人逐渐脱离了农业,他们几乎从事过其他民族所从事的一切职业。但11世纪以后,伴随着意大利的崛起,欧洲各地城市的普遍复兴,作为弱小的异族群体,犹太人无法与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西欧各国商人主要是意大利商人竞争。 随着基督教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和迫害加剧,犹太人的经济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小。在众多领域受到排挤的犹太人为了生计开始转向放贷业。因而,与其说是犹太人选择了放贷业,不如说是放贷业选择了犹太人。

    然而财富的积累丝毫没有提高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当基督教在欧洲成为统治宗教势力以后,便开始对犹太人进行了种种迫害。在对犹太人的排斥与迫害的手段中,剥夺犹太人的信仰,强迫其改宗,是惩罚所谓“异教徒”的最常使用的手段之一。中世纪西欧不遗余力地鼓励犹太人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有些教会人士甚至认为“犹太人的皈依是耶稣即将回来的标志,或者说耶稣正在等待这一时刻”。而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有着古老宗教传统的犹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为残酷的惩罚。在戏剧的结尾处,作者也通过法庭审判,真实地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犹太民族的历史境遇:堪称基督教道德与智慧典范的鲍西亚在法庭上根据威尼斯法律,给夏洛克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企图残害威尼斯公民”而将他的财产全部剥夺,并且必须立即改信基督教。夏洛克彻底失败了,最后也未能赢回自己的尊严。即使有法律和约书,也毫无作用。犹太人是异邦人,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而靠智慧和劳动创造的财富不一定属于自己。夏洛克只能败诉,无奈地接受基督教当局的宣判。

    《威尼斯商人》准确再现了中世纪犹太人悲惨的历史境遇,深刻揭示了基督徒与犹太人关系的本质。莎翁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全剧在基督徒们“皆大欢喜”的笑声中以喜剧收场,但喜剧形式的大结局并未能掩盖住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激烈争斗的实质,而夏洛克的遭遇也正是整个犹太民族两千多年流亡和寄居生活的一个缩影。夏洛克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的根源是社会矛盾造成的。在今天,莎士比亚的喜剧仍然能给那些是崇尚自由、追求平等的人们以启示。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2] 李江:《〈威尼斯商人〉与中世纪西欧的犹太人问题》,《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39期。

    [3] Norman F Cantor.The Medieval Reader[G].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4.

    作者简介:陈绍英,女,1978—,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法、语言测试,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威尼斯商人冲突宗教试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