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浅论“文如其人”说法的缺陷性】 文如其人

    【浅论“文如其人”说法的缺陷性】 文如其人

    时间:2019-02-13 05:47: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文如其人”说法的形成缺乏理论的严密性论证,通过梳理前人言论可以发现其诸多不足。作家个性包含现实个性和创作个性,创作个性对于文章写作影响重大,导致文章风格难以和现实个性相一致,并且从道德层面而言,由于现实种种因素制约以及自身道德水平问题更是难以达到文如其人。然而,文如其人又是一种良好的价值倡导,值得推崇。
       关键词:文如其人;根源;作家个性;道德
       文如其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一个历久不衰、争论不休的话题,文如其人虽然说是老生常谈,然而要将其讲清楚又何其困难。千百年来,各朝各代的诸多文人骚客、学者名儒都曾或多或少地发表过自己对于该命题的看法,但是,当我们对于浩瀚的前人言论进行一番梳理即可很明显地发现,由于对该命题的讨论没有在一个统一的层面上,以致各执一端、众说纷纭。正是由于“文”和“人”这两个主题的内涵界定范围各有不同才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一、作家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复杂关系
       我国古代许多文学批评家对于作家个性与文学风格间的关系的理解存在着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有些一厢情愿。作家个性包括现实个性和创作个性,作家个性与文学风格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呈现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作家的现实个性,即作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气质、性情、修养,而作家的创作个性是作家在长久的自我修养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生活实践、生活感悟所形成的思想内涵、审美情趣。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他肯定会受其现实个性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依据其创作个性去提出自己的见解感悟。苏联文论家赫拉普钦科指出:“创作个性和作家作为一个人的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绝不是所有都能说明艺术家日常生活个性的特点的东西,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另一方面,也不是作为创作‘自我’的特点的一切,任何时候都与作家个性的实际特点直接相对应。”作家的现实个性决定了作家的品行、气质,而创作个性更多地是属于审美范畴领域,它是由作家的审美情趣、艺术理想、艺术修养等组成。文学创作时一种审美创作,因此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作家的现实个性必须转化为作家的创作个性,即进入审美范畴领域后才能影响其创作,因此,作家的现实个性并未能直接影响文学创作进而影响文章风格,它必须通过“审美范畴”这个过渡阶段才能发挥其作用。从文学创作理论角度来说,由于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作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创作方法形成了各种文学流派文学思潮,这大大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不断丰富文学这方宏阔的精神世界。当一个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他进入的是另外一番天地,扮演的是另外的角色,这些文学创作技巧犹如百家兵器、十八般武艺任其运用,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进入作家的创作个性中而影响其写作。现实情况往往是作家的现实个性与其创作个性差别甚远,作家在进入文学创作时他可以自由翱翔于另一方世界,利用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知,并且融合自己的文学积累,可以将世间万物置于笔端,可以上天入地,神游寰宇。文学创作表现的是自己的价值取向,很多人都有一个小话匣,里面藏着的是在现实世界中未敢言说或不变言说的话语,文学以开放的姿态包容了这些,但这些文字很有可能就只是一时之感或随性之说,难以和人的性格挂上钩。当现实个性与创作个性未到达一致时就会出现“文“和”人“相背离的现象,现实个性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作家在文学创作时将重心倾向于创作个性。其实,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有时也是一种自我精神愈合,作家也希望在文学的艺术天地里弥补现实的不足,它要求作家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诚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家,即使是意志薄弱的,却必须令人信服地描写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正是凭借这种十分发达的想象力,才能常常取得这样的效果:他描写的人物在读者面前,要比创造他们的作者本人出色和鲜明得多,心理上也和谐完整得多。”因此,只有当现实个性与创作个性高度吻合时,我们才能肯定地说“文如其热”,然而正是由于创作个性内涵的广博,现实个性往往是难以与其匹配而只是创作个性的一小部分,要达到文如其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文品与人品相背离
       对创作主体的道德要求一直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不可忽视而长盛不衰的话题,从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到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再到韩愈的“本深末茂”、“仁义之人,其言蔼如”等等,重视创作的道德修养,强调审美主体的心灵和精神素养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儒家独尊以后,我国古代社会的伦理化趋势日益凸显,对外强调宗法制度、尊卑礼俗,对内则要求个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尤其是具备良好的道德人格。当伦理观念无形中成为一种社会“集体意识”时,人们的期望视野就深深地打上了道德的烙印。从道德层面来说,文如其人是一种美好的价值追求,倡导我口写我心,要求文章体现作者真性情。然而,即使是在古代封建社会,“文”与“人”的分离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概叹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在此批评了潘岳的为人与其文风的背离。而在当今社会,文品与人品相背离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盛世中国,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功利之风,一片浮躁丑恶之心不可外扬,在文字的世界里尽可能地拿出一副让人喜爱的嘴脸,披着道德的外衣行丑陋之事。有的作家信誓旦旦说带着神圣感从事写作,要要为世道人心、为苍生、为国家、为民族进行创作。听起来境界何等高尚!可是他的为人处事,无不惟名惟利是图。作家立身处事与作品风格截然相悖,让人失望和愤懑。发生这种现象有其深层次原因,既有个人价值观念扭曲的主管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压力所迫。古往今来,文学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政治的影子,政治或者是干预文学的发展甚至是阻断文学的发展,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一个充满复杂关系的社会里是很难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生活下去的,现实有诸多无奈,或仕途不畅,或家庭不幸,又或者是感情不顺等等,这一切的一切磨练了人,也成为了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巨大源泉,文学成为一种价值倡导的工具,也成为一方精神寄托的净土,现实的复杂性可能使一个人道德沦丧,但是这不阻碍他在文学的世界里表现他的崇高。历朝历代,无论是变节的文人也好,还是坚贞的文人也好,在历史的洪流下个人显得何其渺小,有人理解为临阵倒戈,有人理解为能屈能伸,这都是个人的选择。当今的文坛确实有些很不让人满意的现象,然而,我笔者无意去表现自己多么地崇高,举出这些反面例子只是为了论证文难如其人这个客观事实。文学正是在和政治的互相交融的大背景下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并没有什么错。正是由于这么多的客观或者主管因素的限制才导致文难如其人。倘若我们仍遵循“文如其人”这样的逻辑思维,将作者的道德人格作为一个重要的重要的衡量标准,那么很容易出现因人废言的结果。
       三、总结
       “文如其人”的思想在批评实践中所形成的“知人论世”的原则为我们进行文学批评、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一条有益的途径,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文如其人是一种美好的价值取向,在现实世界中,古往今来,无论是从主观的作家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结合的复杂性来说,还是客观世界各种因素所限(比如政治高压等社会现实),要做到“文”与“人”都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历来关于“文如其人”也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它只能作为我们的一种参考,而不能作为一种严密的理论去进行文学批评的研究。虽然“文如其人”这一论说有其诸多不合理之处,但是,从道德层面角度来说,“文如其人”是一个很好的价值倡导理念,笔者也非常推崇“文如其人”,希望当今的作家能够摒弃几分烦躁,增加几分真性情,用自己的努力去净化当今文坛的污浊,实重拾大众对于文学的信心。做到文如其人也许前路漫漫,但我们仍应心存求索之心,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参考文献:
       [1]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韩敬注.法言注.中华书局,1992.
       [3]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
       [4]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 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文如其人缺陷说法浅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