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托起奥运首金的,是那沉甸甸的亲情]亲情抵万金

    [托起奥运首金的,是那沉甸甸的亲情]亲情抵万金

    时间:2019-02-27 05:31:2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08年8月9日,陈燮霞在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首金的消息传出,笔者立即赶往广州市番禺区榄核镇大坳村采访她的父亲陈细泉和母亲梁金辉。当天下午和晚上,陈细泉夫妇激动地用自家种的龙眼招待前来采访的众多记者,述说着他们和冠军女儿的故事……
      
      青春年少的岁月,
      艰难里充满着温情
      
      1983年1月8日,陈燮霞出生于广州市番禺区榄核镇大坳村。这是个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被甘蔗地和香蕉林包围的小山村。出生后,有人根据她的生辰八字,说她五行缺火。于是,她的父亲陈细泉就想到了“燮”字,给她取名为“燮霞”。
      陈细泉高中毕业,是村里公认的“文化人”、“高才生”。让女儿的名字中带个“燮”字,便是他的得意之作。当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这个生僻又难写的汉字,会给女儿日后的生活带来许多小麻烦,因为许多人写错、读错她的名字。
      陈燮霞倒是从来没有埋怨过自己的名字难写。上学前,父亲就手把手地、一笔一画地教会了她写“燮”字。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艰难中却总是充满着亲情的温馨。陈燮霞青春年少的岁月就是这样的――艰难却被温情包围。
      陈燮霞有一个比她大4岁的哥哥。父亲陈细泉靠务农养活一家4口,生活清贫而简单。陈燮霞比她的小伙伴们更调皮,却也比伙伴们更懂事。她年龄很小时就帮母亲做家务活,或到甘蔗田里帮爸爸做农活。9岁前的陈燮霞,命运与周围的小伙伴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在父亲的记忆中,当时陈燮霞的独特之处有两个,一是爱笑,二是力气大。但“力气大”这种天赋并非来自父母的遗传,陈细泉夫妇都是普通又普通的农民,身上看不出一点适合举重的基因。于是,陈细泉就“自我解嘲”说:“她爷爷力气大得很,远近闻名,这是‘隔代遗传’。”
      9岁的时候,陈燮霞的命运开始改变。那是1992年7月,陈燮霞正在村边的小学里读书,番禺区业余体校的举重教练黎炳明到学校挑选“举重苗子”。陈细泉听说后,觉得这是个让女儿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赶到学校,远远地站着观看。200多个小学生在操场上做着动作,等待着教练的挑选。结果,陈燮霞在200人里脱颖而出,被教练选中。黎教练问陈燮霞愿不愿意到体校练举重,陈燮霞说:“不知道,要问爸爸。”那时的她,对举重毫无概念。
      
      于是,陈细泉就跑到黎教练面前“推销”女儿:“她从小就力气大,现在能用大板车拉甘蔗,300多斤,比她哥力气还大。拉车时都是她在前面拉,她哥在后面推……”在陈细泉朴素的意识中,女儿到体校锻炼,既有教练管着,又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总比在家里种田强。
      黎炳明教练笑了,说:“阿霞的上下身比例、肩宽、肌肉含量、骨骼质量都很好,耐力、爆发力、柔韧性也都让人满意,是个练举重的好苗子。只要你们支持,她会成才的!”
      就这样,不久后陈燮霞到体校报道了。
      但只过了一个星期,艰苦的训练就让陈燮霞撑不住了。她找到奶奶诉苦说:“太苦了,浑身疼,不想去了。”陈细泉却坚持不松口,说:“你必须回去,这是个机会,你不回去就可能永远也走不出这个小村子!”
      陈燮霞又回到了体校。妈妈心疼女儿,不忍心让女儿去受苦,经常偷偷哭。于是,陈细泉就不赞成妻子去看女儿,怕她看到女儿训练的场景,心软受不了。
      父亲心硬,母亲心软。但父母心里同样装满了对女儿的爱。
      陈燮霞在体校训练,除了交学费外,还要交伙食费和杂费。而当时陈细泉一家每个月的收入只有四五百元,女儿的开销对这个家庭构成不小的压力。陈细泉开导家人和女儿说:“被教练选中了,开始训练了,就不能半途而废,再苦也要坚持下去,家里再难也要支持!”
      在番禺体校的日子里,陈燮霞每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每到女儿该回家的时候,为了节省车费,陈细泉都会骑着自行车去接女儿。回家的路很长,中途还要搭轮渡过一条河。跨山涉水,自行车上编织着令人感动的亲情画卷;而年少的陈燮霞也明白,自行车上同时担载着沉甸甸的寄托。
      于是,懂事的她不再提退学回家的事,训练越来越努力。“她特别能吃苦,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小伤痛,她都坚持练。有时候别人都休息了,她还在加班加点。”后来教练这样评价她。
      
      
      身在北京,最牵挂的是远隔千山万水的父母
      
      1995年,12岁的陈燮霞被黎教练推荐到广州伟伦体校集训,最终被伟伦体校录取,开始在钟成灿教练的指导下训练。进入伟伦体校后,陈燮霞一两个月才能回一趟家,与父母、哥哥团聚的时间更少了。而她的花费更大了,给家庭带来的负担更重了。陈细泉只得借钱供女儿上学,几年间借了一万多元的“巨债”。当然,为了不影响女儿训练的情绪,陈细泉一直对女儿隐瞒着借钱的事,从来没向陈燮霞提过。
      在父亲的支持下,陈燮霞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训练中。但波折总是有的。那一天,陈细泉心血来潮,兴高采烈地带着妻子梁金辉到广州看望女儿。但一节训练课还没看完,梁金辉就心疼得忍不住了,说:“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受这种训练,太苦了!再说,你看别的举重运动员大多又矮又肥壮,女孩子练成这样以后怎么嫁人?算了,把她领回去吧!”
      陈细泉当即反对妻子的意见,他解释说:“我问过教练了,阿霞属于小级别选手,体型上不会改变多少。她已经练了好几年了,就要坚持,让她继续练下去吧……”陈细泉的解释,虽然没有完全打消妻子的顾虑,妻子却也不再反对。
      日复一日,陈燮霞坚持训练,父亲一如既往地支持她,母亲一如既往地心疼她。他们都知道,练举重是陈燮霞改变人生的一个机会,但如何改变,能改变多少,他们就一无所知了。那时他们的意识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奥运会”这三个字。
      90年代末,陈燮霞的举重生涯终于进入了新的境界。1998年,八一举重队的教练到广州伟伦体校物色人才,看中了陈燮霞,陈燮霞得以进入八一队。1999年7月1日,陈燮霞以优异的成绩在八一队“转正”,留在了北京。这时她的身份是军人,国家一级运动员。另外,陈燮霞每月有了数百元补贴,再也不用父亲给她寄钱了。
      留在了北京,陈燮霞回家的机会更少了,更想家了。2000年,利用一次放假的机会,17岁的陈燮霞得以回到家中。吃着妈妈做的可口饭菜,看着屋外的香蕉林,享受着家乡特有的温馨气息,陈燮霞的身心完全放松了下来。结果是,她睡得很香,第二天赖床不起。而她的家人们多年来习惯了五六点就起床,下地干活,吃饭……看到女儿赖床,陈细泉就唠叨她快点起来。陈燮霞继续“耍赖”,并撒娇说:“爸爸,你已经10年没背过我了,如果你答应背我下楼,我就起床。”陈细泉笑了,答应了,陈燮霞趴在爸爸的背上也幸福地笑了。陈细泉背着女儿在楼梯上吃力地走着,多么温馨又多么动人的父女情!
      
      这样温馨团聚的画面少之又少,因为自1999年正式进入八一队后,九年来,陈燮霞只回了三次家,连续9年没能回家过春节。当然,回家少不等于沟通少,按照爸爸的要求,陈燮霞每个月至少给家里写一封信,每星期至少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另外,虽然补贴并不多,但陈燮霞省吃俭用,把钱省下来给家里,用于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2005年,她一下子给了爸爸2万元,用于家里房子的装修。
      
      亲情托起奥运首金,孝顺女仍思回报父母
      
      相对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让陈燮霞痛苦的是,她的成绩始终不突出。按说,她身体素质、动作速度、技术都很好,心理意志也稳定,该早出成绩才对。可到了2003年,她20岁的时候,高手如林的环境使她仍难有出头的机会。一般来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运动高峰期是在19岁到20岁。20岁的陈燮霞面对着并不理想的成绩,失望的情绪在内心弥漫是正常的,她有了放弃的念头。
      
      心志一旦退却,行动必有反应。陈燮霞虽然没有真的放弃,可低沉的情绪让她的训练态度大不如前。就在2003年,她因为“旷训”受到了纪律处分,甚至有被开除军籍的危险。她在番禺的启蒙教练黎炳明得知情况后,打电话开导她:“你身体条件好,不坚持下去就可惜了。你现在不出成绩,是因为你身体发育得迟。只要坚持下去,将来一定会出成绩的!”
      陈细泉也给女儿打了电话,严厉地说:“你不想练了,回家又能做什么,难道要像爸爸妈妈这样天天种地?你已经练了11年了,你自己和家里都付出了很多,决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下去!”随后,陈细泉要求女儿给教练和政委写检讨书。
      就这样,在父亲、启蒙教练和八一队教练张菊华的开导、要求下,陈燮霞的心态有了转变,那个天天笑容满面、乐观开朗的陈燮霞又回来了!自此,随着身体的“继续发育”,她的举重成绩稳步提高,潜力开始显现。
      2006年,陈燮霞如愿以偿地入选国家举重队,成绩提高更为迅速。随即,在经历了14年的默默无闻后,她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首次爆发,在2006年的全国举重冠军赛上,她赢得了自己的首个全国冠军。面对突破,她没有太多欣喜,除了要争取更大成绩外,她首先想到的是要报答父母。利用赛后回家探亲的机会,她把父母接到了北京旅游,并用4天的时间带父母游览了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这是陈细泉、梁金辉夫妇“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获得了自己的首个全国冠军后,陈燮霞一发不可收拾:2007年的亚锦赛上,她夺得了自己的首个亚洲冠军,打破了挺举世界纪录;同年的世锦赛上,她一举夺得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冠军,为此她荣立了一等功;在2008年4月举办的全国举重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上,陈燮霞再得两金,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为进军奥运会打下了基础。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终于到了,在广州市番禺大坳村,陈燮霞的家人们围坐在电视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直播。陈燮霞哥哥的女儿莹莹,19个月大了,还从没有见过姑姑,但她已能学着爷爷的样子,咿咿呀呀地在电视前为姑姑喊:“加油!”在这个朴实的农家里,仍为陈燮霞保留着房间。陈燮霞的房间简单而随意,一张床,床角摆着她喜欢的公仔;一张书桌,桌上摆放着陈燮霞以前的获奖照片和奖杯……
      陈燮霞上场的时间就要到了。赛前,陈细泉曾这样回答电话采访他的记者:“我女儿只要尽力就行了,不管结果如何,她回家来,我都会把自己种的最甜的甘蔗、最甜的龙眼给她吃!”陈细泉夫妇关注着女儿,在北京的陈燮霞,同样牵挂着父母。
      
      陈燮霞上场了,在奥运会这种隆重的场合,她比赛时系在外面的竟是陈旧还有点破的比赛腰带。据说,她系这条腰带已经十几年了,这条腰带既见证着她百炼成钢的奋斗史,也见证着她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浓浓情结。8月9日上午,陈燮霞不负众望,一举拿下了奥运会女子举重48公斤级冠军,并以总成绩212公斤的成绩打破了奥运纪录。
      陈燮霞夺金后,既没有热泪盈眶,也没有激动地欢呼,而是“张牙舞爪”、吐着舌头,孩子般快乐地扑向了教练的怀抱。现场和电视前的无数观众,都被她独特却丰富的表情逗得忍俊不禁。这就是本色的陈燮霞,天生爱笑,单纯可爱。
      从1992年到2008年,陈燮霞练了16年举重,其中14年默默无闻,历经千番磨难,于2008年8月9日这一天终于修成正果。
      夺冠后,陈燮霞最想马上见到的人是爸爸和妈妈。正是父母的爱与支持,才让她走到了这一天。“我要穿着军装,拿着金牌,带着一等功勋章回家!”陈燮霞在电话里对爸爸说。
      陈细泉夫妇,则欣慰地等着女儿回家。他们那个十几年前在甘蔗田里帮干农活的懂事却又调皮的女儿,如今已是奥运冠军、正连级军人、一等功获得者!■
      
      编辑/禹门骄
      E-mail:jiaoren88@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托起沉甸甸亲情奥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