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沈从文的革命书写【沈从文小说中死亡书写策略探微】

    沈从文的革命书写【沈从文小说中死亡书写策略探微】

    时间:2019-03-01 05:36: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现代作家沈从文在小说文本中对死亡进行了大量书写,其在具体书写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客观冷静与幽默戏谑的叙述策略,甚至还能对死亡加以诗性观照和审美把握。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死亡;叙述
      
      死亡,是“最高的哲学问题也是最高的美学问题和艺术问题”,因此如何艺术的书写死亡即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著名作家沈从文即在小说中大量书写死亡,总体而言,沈从文遵循的是“好与坏都不要叫出来”的客观化叙事原则,其死亡叙事话语平静内敛,常于不动声色之中将人间种种的血腥、杀戮与残忍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其平淡自然,如《黔小景》、《山道中》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作家貌似零度叙事的背后,隐藏的却是他个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评判,我们应当透过文字表面的平静来关注作家内里的汹涌,从而把握作品的真实内涵。与此同时,作家还试图以幽默的笔调和戏谑的口吻来书写死亡故事,以冲淡作品的黯淡之感。因此,当他写到许多残忍血腥的场面“一支笔即再尖刻残忍也不能写下去”时,便以戏谑的口吻与幽默的笔调出之,但这“有意作成的乡村幽默,终无从中和那点沉痛感慨”,悲愤抑郁之情仍溢于言表。如《渔》、《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等。此外,作家还能对死亡加以诗性的观照与把握,其在书写过程中尽量避开对各种残酷狰狞画面的直接描绘,而于婉曲含蓄中娓娓道出死亡的故事,从而达到了一种审美的高度,具有浓郁的诗性色彩。如《月下小景》、《菜园》等。
      沈从文曾说“一写死亡就大哭大喊,没用”,“我就了解痛苦这个东西,不一定是大喊大叫”,“我看到了有几个人要死的时候,你问问他,他笑一笑,你好像比他大哭大喊使你还更加难过”,因此,信持这样观点的沈从文,在建构其死亡叙事话语时,十分冷静自然,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让叙事者一直保持着平静自然、淡定自若的心态,即使是在书写各种惨烈丑恶的画面时,情绪依然不起一丝波澜,在这里,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号,没有痛心疾首的指责,也没有血泪交加的控诉。但在这绝对的冷静与清醒中,留给读者的却是一份挥之不去的沉重与压抑,读者在这客观化的叙事话语中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饱满磅礴的激情与摧肝沥胆的悲愤。如《黔小景》中:
      ……这用绳索兜好的人头,为长久雨水所淋,失去一个人头原来的式样,有时非常象一个女人的头。
      ……同时还有些一眼看来尚未成年的小孩子,用稻草扎成小兜,担着四个或两个血淋的人头,用桑木扁担挑着。若商人懂得规矩,不必去看那人头,也就可以知道那些头颅就是小孩的父兄,或者是这些俘虏的伙伴。……这些兵士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奉谁的命令,杀了那么多人,从什么聪明人领教,学得把人家父兄的头割下后,却留下一个活的来服务?这都像早已成为一种习惯,真实情形谁也不明白,也不须过问的。
      在这里,作者以冷静客观的笔调来描写现实的狰狞和恐怖,但即使是这样惨酷可怕的场景,也并未引起人们的惊骇和恐惧,他们反倒觉得很平常,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场景早已司空见惯,他们已习惯于采取一种习以为常的麻木态度和一种浑浑噩噩的逃避态度来待之了。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反差中,人物心底的痛苦和叹息才跃然纸上,作家内心的悲愤和激越也才得以显现,从而达到了力透纸背、震撼人心的效果。
      同时,作家也能以幽默的语调和戏谑的口吻来叙说死亡。虽然死亡在一般作家看来,是个体存在的终结,是人类普遍的悲剧,但是并非所有作家皆在文本书写中对之采取一种严肃慎重的态度。在沈从文的诸多作品中,作家即以一种幽默嘲谑的表现手法来摹写荒诞恐怖的死亡场景,并将悲痛与幽默杂糅。在这有意作成的悲乐两极所形成的叙述张力结构中,虽然作者的本意是试图以外在的幽默来掩盖内心的痛苦,从而冲淡文本内容的残忍性,但这却在另一个意义上更提升了文本内容的深刻性、情感表达的形象性以及语言表述的艺术性。如小说《渔》中:
      两方约集了相等人数,在田坪中极天真的互相流血为乐,男子向前作战,女人则站到山上呐喊助威。交锋了,棍棒齐下,金鼓齐鸣,软弱者毙于重击下,胜利者用红血所染的巾缠于头上,矛尖穿着人头,唱歌回家,用人肝作下酒物,此尤属平常事情。最天真的还是各人把活捉俘虏拿回,如杀猪把人杀死,洗刮干净,切成方块,用香料盐酱搀入,放大锅中把文武火煨好,抬到场上,一人打小锣,大喊“吃肉吃肉,百钱一块”。凡有呆气汉子,不知事故,想一尝人肉,走来试吃一块,则得钱一百。然而更妙的,却是在场的另一端,也正在如此喊叫,或竟加钱至两百文。在吃肉者大约也还有得钱以外在火候咸淡上加以批评的人。
      在这里,本是极端残忍血腥之举,可沈从文偏偏以一种幽默的笔调和戏谑的口吻出之,表面上作者对这种现象似乎持一种猎玩和激赏态度,但是内里却对这种宗族械斗习俗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反思,在它身上所体现出的对生命的亵渎和践踏,实在令人发指。所以在作家貌似轻松戏谑的笔调背后,隐藏的却是其内心的沉痛感慨。
      此外,沈从文还能诗性地观照和书写死亡,在他的笔下,不只有对死亡血腥场面和事件的客观铺叙,更有对死亡事件的审美观照和把握。他以审美的目光来观照和表现死亡,主要遵循着有选择的表现的原则,在其许多小说作品中,作家有意避开对死亡时可怖场面和人物挣扎时狰狞面貌的直接书写,而于委婉曲折中体现出了对死亡的诗性观照。如《月下小景》中,傩佑和恋人真心相爱,却受到了当地处女禁忌习俗的阻挠与困扰,最后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纯洁美好的爱情,追求灵与肉的统一,终于服毒自杀。在这里,作家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渲染他们纯洁无瑕的爱情,而正因为这份感情的纯粹深笃,所以他们不惜以死来抗争,在他们眼里,死亡不过是到那个“只能走去不再回来的世界旅行”,而他们的爱情却会在死亡中获得永生的意义。所以,在这里,作家通过诗意叙事,突破了死亡的现实规约性,在美学意义上消解了生死两极的尖锐对立,从而达到了一种超越境界。所以他们面临死亡时,内心充满了欢乐:
      在这段文字中,死亡本身的恐怖以及它所带给人们的畏惧被消解了:死亡不再阴恶可怕,它已被作家诗意化了,人们在这个悲剧中发见的是优美,而非残酷。又如《菜园》,作家在叙述这个悲剧故事时不仅没让作品湮没在无尽的血泪中,反而以大量的笔墨来书写玉家悠游闲适、和平宁静的生活:夏天溪边纳凉,赏鱼观虾;冬天相坐浅酌,吟赏冬雪。后来儿子、儿媳归家,勤心种菊,生活依然和谐从容。可是灾难突如其来,儿子、儿媳惨遭杀害,原本平静安详的生活突然被撕裂,硬生生加入了许多不能承受的东西,最终女主人悬梁自尽,荒芜的菜园里只留下一片遗憾与叹息……在这里,本是一曲充满血泪的悲歌,可作家在叙写时,略去了对死亡时具体场面的描绘,虽没有哭天抢地的悲号,但那秋时开遍了一地的菊花却深切地传达出了女主人的心境,给人心灵以巨大震撼,确然达到了诗性观照的高度,具有浓郁的诗性色彩。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沈从文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 颜翔林,死亡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王亚蓉,沈从文晚年口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洪耀辉,客观铺叙,诗性观照――论沈从文小说的杀人叙事策略[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7)

    相关热词搜索:书写策略死亡从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