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孟德芝:青春如线,绣出锦绣年华

    孟德芝:青春如线,绣出锦绣年华

    时间:2020-04-03 05:17:1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成都,7月的一个雨天,撑一把伞,小心地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慢慢走进古色古香的文殊坊内。不多时,便能见一座两层木楼,挂着“绣缘绣苑”的黑底金字招牌。檐角高高,雨水滴滴答答顺流而下,在石板上敲出欢快的旋律。

    走进绣坊,楼下绣品铺子里眉清目秀的妹妹正在招呼客人。我们一提起孟德芝老师,她便笑着为我们指路:“后面二楼,孟老师在绣坊里。”走到后院拾级而上,孟老师正在绣坊里指导学生画绣前的样子,一条鲤鱼惟妙惟肖,鱼鳞片片十分细致,“这一处不好用高光,显得死板。”

    见到我们,她笑着将我们引至办公室,“不好意思,办公室有点乱。”不大的办公室里除了一个摆满奖杯奖状的展示柜外,成捆的绣线绣布层层叠叠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我对展示柜产生了兴趣,细细数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但孟老师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2012年,她率领33名绣娘用109天绣出的高3.4米、宽7.5米的《秋色高原》,现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

    恍然如梦

    孟老师递给我一本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德芝》的精美画册,她的自序,标题就叫《圆梦》。

    孟,梦,孟老师向我描述的第一个梦,却是一个老师梦。

    身为蜀绣传承人的孟德芝,出身于刺绣世家,她是在母亲的绣架绷子旁长大,耳濡目染,自然也爱上了刺绣。从小学时,她就在母亲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坐在绷子前穿针引线,小小的绣花针握在小小的手中,带着五颜六色的缤纷丝线,在丝缎上跳跃起舞,仿佛海中遨游的鱼儿,自由欢快。

    虽然深爱刺绣,年幼的孟德芝却有着一个当老师的梦想。孟德芝在成都六中高中毕业,她是文科快班学生,学校七十多名考生里只有她和一个同学两人上了录取分数线。可那时的高考是先填志愿后考试,考下来后科目分数有高有低,所填的志愿难免错失。最终她未能被录取,落榜了。

    品学兼优却又性格倔强的她没有采纳家人复读再考的建议,毅然进入了成都蜀绣厂,师从工艺美术大师肖福兴,更规范系统地学习刺绣技艺。

    “太神奇了,那么小的绣花针在师傅那里得心应手,居然能绣出那么精美的作品!”她至今难忘师傅那双握小小绣花针的男人的手,“是师傅的教诲,使我在蜀绣艺术人生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传统的手艺匠人,普遍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让这些灵气十足的徒弟们在师傅的护航下,像雁群中的小雁一般,飞得更高更快。这,就是传承。

    她记忆里最深刻的,是一次厂内学工技艺评比,她绣出的单面绣山茶花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获得五元钱的奖金。孟德芝欣喜非常,不仅因为自己的绣工得到大家的认可,更因为她似乎又找到了自己的目标,破碎的梦想被她用手中细小的绣花针密密缝起,重现华章。1979-2005年,26年青春岁月在千针万线中流过,在一匹匹从素白变得富丽堂皇的绣品上滑过,她从一个学徒,成长为技艺精湛、熟练掌握蜀绣针法,尤其擅长异色绣、异形绣的刺绣专家。1991年她领衔制作了巨幅双面绣《九寨沟熊猫》,作为四川省人民政府赠送给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礼品;1992年她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寻梦追梦

    如果没有意外,孟德芝大抵会在蜀绣厂勤勤恳恳工作数十年,再带上一个年轻且灵气十足的徒弟,生活得和自己的母亲一样平稳。但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每个人前进,孟德芝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2005年,成都蜀绣厂改制,全厂职工买断工龄下岗,各奔东西。很多绣工从此放下了手中的绣花针,另谋出路。中年下岗,孟德芝几乎眼前一黑,家庭的重担、儿子的学费……“我有刺绣技艺,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孟德芝一咬牙一跺脚,创业!

    这年的冬天,好像比往年的冬天更加寒冷刺骨。她一边教学生一边做绣品,为了联系业务,在寒冷的北风中走遍了蓉城的大街小巷;为了按时完成第一批订单,她和学生夜以继日一个多月;为了宣传蜀绣,她随民间艺人到山区表演,扛着绣架绷子走十几里山路;为了节省费用,姐妹们轮流做饭,凑钱度过下岗后的第一个春节。

    媒体对她进行了采访报道,她对蜀绣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2006年黄忠社区服务中心免费为她提供了两间工作室,创立了“绣工培训基地”,并提供创业基金协助建立公司。后来在文殊坊“民间工艺品主题街”开街时,一家公司出资帮助她建立了“梦苑蜀绣”精品商场,去年改名为绣缘绣苑。几年来,孟德芝在全国各地建立起4个培训基地;有70多名专兼职员工,其中绣工50多名,基本上建成了集创作、教学、生产、经营蜀绣工艺品为一体的经济实体,走出了一条在市场经济中恢复和发展蜀绣事业的新路。

    圆梦时刻

    对孟德芝而言,2012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她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样是这一年,她完成了自己最满意的一幅作品。

    2012年初,人民大会堂人大常委会大厅的过道墙壁上,准备镶嵌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刺绣作品,将挑选蜀绣、苏绣、湘绣和粤绣四大名绣中优秀制作团队创作这一组作品。孟德芝带领的蜀绣团队获得了这一次难得的机会,负责“秋天”主题,要将一幅秋意盎然的高原雪山摄影作品《秋色高原》用蜀绣表现出来。可以说是要用针线“画”一幅作品。

    这幅《秋色高原》非常壮观,远景为蓝天下的高山雪景,蔚蓝的天空下,皑皑白雪覆盖着起伏的高山,气势恢宏;近景为一望无际的秋日草原,金灿灿的花草和树木斑斓绚丽,浑然一体,层林尽染的画面呈现出祖国西南高原秋色的壮美,意境深远。为了尽可能绣出同原作一样的色彩效果,孟德芝专门到苏州去购买了1200多种色彩的蚕丝。由于作品的色彩很丰富,很多颜色杂驳在一起产生色差,配色十分困难。她和33名绣娘只好先做一些配色的试验,然后再绣制。为了充分表现画面,她最后决定采取乱针绣和蜀绣传统平针绣结合的手法。蜀绣一般不采用乱针绣,大量采用乱针绣给刺绣增添了很大难度。作品必须于7月中旬送往北京,时间紧,但孟德芝仍然坚持了极高的要求,只要稍微绣得不好,就剪掉重绣。在109天中,孟德芝团队每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最终,这幅作品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美术界的好评,被业界誉为“传世之作”。

    梦归何处

    囊括了众多荣誉,孟德芝却并没有停下脚步。她还有一个梦想,她期盼蜀绣能够世代相传,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项美的艺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进来,将新的理念融入传统技艺。

    她在实践中摸索新的培养模式,改变传统“师带徒”传艺模式,广收徒、分梯次培养、自然淘汰,逐步形成初、中、高级培养梯队。她还积极推动蜀绣走进学校,走进社区。2008年汶川地震后,孟德芝在绵竹、都江堰举办“板房绣娘”培训,为灾后重建作出重要贡献。今年,孟德芝的工作室还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准备在学校开设蜀绣专业,进行专业化培养。孟德芝还鼓励和推荐自己的学生到中央美院等高等学府进修,培养画技,学习配色。

    同时,响应国家扶贫战略,孟德芝组织学生前往四川茂县、理县的山区,免费办蜀绣培训,教导当地群众学习蜀绣技艺,指导他们将蜀绣和羌绣、彝绣相融合,进行自主创业。“2018年冬天,我和几位绣娘到山区培训,走了好几里山路,到地方时已经是傍晚,正好赶上当地停电。当地人很热情,在坝子里燒起篝火,大家一起围在篝火前刺绣,那烟大得直熏眼睛……”听起来并不愉快的体验,孟老师的语气却极为轻松,说得津津有味。每次出去办这种公益培训,短则三五日,长的延续一周半月,孟老师从不抱怨,关心的只是能不能更好地推广蜀绣,改善当地绣工的生活。

    这些年来,孟德芝先后招收了100多名学生,有6位已被评为成都市工艺美术大师,4位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虽然孟德芝的社会活动多了,但她仍然坚守在创作一线,不断绣出一幅幅精美作品,向青年一代传授精湛的刺绣技艺。

    “盼蜀绣桃李遍天下,盼蜀绣技艺世代相传,盼蜀绣再创辉煌……”以青春作线,时光为布,千针万线凝结成对蜀绣的热爱。孟德芝凝目远望,她仿佛能听见针线在丝帛纹理间穿行的声音,让数千年的技艺再次发出低沉的咏叹……

    相关热词搜索:锦绣年华青春孟德芝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