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

    时间:2020-04-06 05:19: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嘉莉妹妹》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一部自然主义力作,作者大胆创新,勇于质疑并打破了美国文坛上的传统创作思想禁锢,他在《嘉莉妹妹》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嘉莉有悖与当时的主流文化中的“女性特质”意识形态,评论界认为嘉莉代表美国社会中的“新女性”。 作者对嘉莉的“堕落” 采取了“暧昧”甚至是矛盾的立场,作品中处处显现出男权主义的影子,从反主流意识到主流意识的回归, 德莱塞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嘉莉妹妹》 女性特质 新女性

    《嘉莉妹妹》是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作品,生活在世纪之交新旧思想交替时代的德莱塞忠于生活本来面目,勇敢面对社会和人生,他以惊世骇俗的反传统性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嘉莉妹妹》发表时美国文坛的创作主题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专门正面描写歌颂上层人物的生活,写那些带着微笑的生活,崇尚上等人的传统,崇尚上等人的道德规范的生活。而德莱塞却关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普通女性的辛酸处境以及她们的精神需求。

    一、反主流意识形态成分:时代新女性

    在十九世纪初,妇女的活动领域只有家庭这一狭小的领域,她们的生存价值就是“相夫教子”,打理家务,而自身的很小的一部分价值只能通过女性个体与父权制家庭之间的关联实现。可以说,家庭观念成为当时“女性特质”概念的核心,1880年~1920年间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将“新女性”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新女性”的崛起是对十九世纪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和质疑。德莱塞笔下的嘉莉妹妹的形象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兴消费文化和新女性崛起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塑造的,他在这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不仅具有超越自然主义流派的现代性,而且具有超越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性,我们可以从文本的阅读中找到相关的信息。

    在小说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嘉莉妹妹,一个纯真无邪的少女离开家乡,想在繁华的大都市芝加哥实现自己的梦想。到芝加哥后,她寄居于姐姐敏妮家,她所看到的不是富裕、时髦、舒适的生活。相反,她姐姐一家的贫穷,生活的枯燥使她失望,敏妮家的生活是以传统两性关系为基础的男性社会的缩影。嘉莉注意到姐姐嫁为人妇之后的巨大变化,“她现在才17岁, 虽然还硬健, 但已经是个形容消瘦的妇人, 她对生活的看法, 受着她丈夫的影响,对幸福和责任的见解越来越狭隘。”(德莱塞,2002:25) 嘉莉对姐姐敏妮的看法,正表明了德莱塞对传统家庭主流意识的不满。

    在嘉莉后来的生活当中,她遭遇了很多的挫折。最初,嘉莉也曾把满足物质生活富足的愿望寄托在男性身上, 通过努力,嘉莉由一个无知的乡村少女变成一个成功的女演员, 从一个听任男人摆布初到大城市的乡下女孩到一名自食其力、经济独立的“新女性”。嘉莉不再把命运委托与任何一个男人,拥有了独立的职业,随着经济上的独立,也随后实现了人格上的独立。嘉莉在不断升迁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力量,从而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对传统的“女性特质”观念的改写。

    正如当代评论家所认识到的那样,嘉莉“在作品中是被作为生活的强者而塑造的,她年轻、聪明、健康、美丽, 拥有着竞争的一切有利条件, 她能够在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敢于冒险和竞争,善于抓住机会,她理应成功,当然这种成功是典型的美国式的,需要美国的气候与土壤” (周明燕:212)。不可否认她的成功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在当时来看,她是敢于追求个性解放,积极抓住机遇,适应社会进步的女性,她与小说中她姐姐敏妮, 万斯太太,赫斯特渥的妻子,女儿等女性人物相比较而言可谓是真正的新女性代表了。尽管她的“堕落”遭到许多批评家的非议,但她身上闪现着“新女性”的种种特质,她是一个站在社会意识与传统道德变革的浪尖上的一位女斗士。

    二、无法超越的主流意识:男权意识的影子

    德莱塞处理人物的方式或多或少体现了女性观中无法超越主流意识形态的因素,在塑造嘉莉这一“新女性”形象时,作者想极力超越当时的主流意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德莱塞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对于嘉莉,他时时流露出迟疑不决的道德立场,这使得《嘉莉妹妹》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文本。

    德莱塞女性观的矛盾性首先集中表现在嘉莉的形象塑造上。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嘉莉在摇椅中摇荡的意象是作者的女性观乃至其道德立场的一个恰当隐喻。同嘉莉一样,德莱塞的面前摆着两面镜子,一面是他自己的评判标准,另一面是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因而他在“漂亮的嘉莉”和“堕落的嘉莉”之间便难作取舍。如小说中所描绘,嘉莉“听到另一种声音,她在和那声音争辩,向它声诉,请它原凉”。 (德莱塞,2002:58)。

    德莱塞从事小说创作既是为其信念所驱使,也是出于他对人类本性的深切了解。他在塑造嘉莉妹妹这一形象时主要是围绕着人的基本的生理需求进行的,它淡化甚至取消了传统道德的尺度作用和谴责作用。“欲望”是德莱塞笔下嘉莉性格的主要驱动力,从这个方面,作者是在尽力使读者对嘉莉的种种行为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并没有安排嘉莉得到她想要的一切,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之后,她却感到更加空虚,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从而迷失了自己。直到作者在小说结尾处发出无奈的感慨:“啊,人生的纠葛!我们真看得不清楚。不是罪恶,而是向善的愿望,往往会导致错误的步骤。不是罪恶,而是善,往往会迷惑不惯思维的、多愁善感的人。”(德莱塞,2002:259)这样一个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德莱塞内心的矛盾挣扎,他想看到一个成功的快乐的嘉莉,但迫于当时主流价值观的压力,他采取妥协姿态,塑造一个“成功的失败者”。

    从文本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德莱塞很强烈的男权意识。在《嘉莉妹妹》中,他让每一位男性的出场都带有一定的男性特权。从帅气的杜洛埃到拥有巨才的赫斯渥,再到知识渊博的艾姆斯,他们的出场都使得嘉莉愿“以身相许”。与出身低微、无经济来源、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嘉莉相比,这些男人更容易使初入社会的嘉莉拥有强烈的好感,并且能常常博得女人们的欢心。嘉莉在初次见到杜洛埃时觉得他“一定是个幸福的人……他真是个男子汉。”见到赫斯渥她觉得他“本能上更强大”。与艾姆斯谈话中“她认为一个男人能够这样是很好的。” (P279)嘉莉不自觉地有一种男人高人一等的意识。在这一点上,德莱塞让嘉莉每一次都以一个男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这就体现了当时的主流思想,认为男人生来就优于女人,女人应为男人服务,女人应取悦于男人。

    同时,德莱塞似乎不能容忍男性在女性面前表现出的无能,从嘉莉的形象中我们还能很清楚地看到作家的厌女情节。在嘉莉事业蒸蒸日上时赫斯渥失去职业、地位、名誉扫地,他们状况如此鲜明之反差使读者看出德莱塞对“汉子形象”的哀叹。他反复强调赫斯握内心残存的一点海明威式的男子汉虽败犹荣的尊严,努力为他找回“往日的自信和独立自主的遗迹” 德莱塞没有使赫斯渥在女人,在这个曾是自己情妇的女人面前低下男人的头。他不愿求得一丝生的希望,而愿自己干零活、去讨饭度过艰难的日子。他决定不去打扰走红的嘉莉。作者在笔下努力为男人们找回自尊。甚至于德莱塞本人也曾认为嘉莉是赫斯渥挎下去的催化剂。这种人物处理方式或多或少体现了德莱塞女性观中无法超越主流意识形态的因素。

    三、主流意识的回归

    在《嘉莉妹妹》发表11年后, 德莱塞发表了另一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德莱塞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似乎在这部作品中暂时得以解决。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又回归于社会主流思想,他在这个“姐妹” 篇中塑造了一位颇具“女性特质”的理想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符合当时男性审美情趣,以“家庭天使”形象出现的珍妮。尽管是以情妇身份出现,但她对爱情忠诚,对家庭料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具有女性的温柔善良的美德,为帮助贫困的家庭而自我牺牲,为维护男性利益而作出又一次的自我牺牲。作为善与美的化身的珍妮正是当时社会所大加颂扬的,而《嘉莉妹妹》却是“女性特质”的另类诠释,具有悖于主流意识的“新女性”形象。对珍妮这个维持资产阶级“家庭神话” 的“家庭天使” 形象的塑造无疑代表了饱尝失败之苦的作家对主流意识形态所作出的一种妥协姿态。

    德莱塞出身于贫寒家庭,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为他日后积累创作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坎坷的人生旅程,丰富的社会阅历,使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德莱塞有了一笔与众不同的精神财富。男性作家渴望着“新女性”所代表的激进的社会文化变革,却对于自己心之所向的社会变革中蕴含的破坏性力量怀有深深的恐惧,这就是德莱塞女性观的两面性。

    从反主流意识到主流意识的回归,同时也反映出其内心的矛盾性。从今天观点来看,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完全是源于他永远超越不了各个时期文化背景对他的假定。宣扬保守的意识形态,维护主流的价值观念,一些评论家认为女性类型小说没有脱离通俗小说的模式,其存在和发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的认可和市场的接受程度,因此它迎合的仍然是主流意识形态,无法避免其大众性、模式性、保守性的写作规范。

    引用作品:

    [1] 鲍晓兰:“美国的妇女史研究和女史学家”,《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2] 周明燕:“重读德莱塞的两部小说”,《文学史重构与名著重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10—15。

    参考文献:

    [1] 蒋道超. 重读徳莱塞的《珍妮姑娘》[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5)

    [2] 蒋道超. 难以超越文化的假定[J]. 深圳大学学报,2000(5)

    [3] 许理化. 从《嘉莉妹妹》到《珍妮姑娘》看德莱塞思想变迁[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8

    [4] 林斌. 从嘉莉形象看徳莱塞的女性观及其内在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3(2)

    相关热词搜索:莱塞矛盾性内在妹妹女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