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及思考

    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及思考

    时间:2020-05-14 05:20:1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具有双重性,既要调整历史遗留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又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供求关系变化的新特点以及国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重组的趋势进行结构升级为目标的结构优化调整。在我国向新型工业化社会迈进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高新技术开发应用速度缓慢制约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速度。我国虽然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先进国家相比,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远远跟不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资本和劳动的调整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以资本和劳动调整为前提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是人类社会计算机信息时代出现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产业的新型工业经济形式。与传统工业经济形式相比,新型工业化经济呈现出下面几个特征:第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人的智能素质成了新型工业化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第三,信息处理与传播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第四,是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化经济;第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以上特征证明,新型工业化经济形式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低耗高效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标志着以物质资源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工业经济的衰落。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格局是供给结构低度化与需求结构高级化。在这种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惟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消耗资源的方式转变为技术开发为先导的方式,可以在资源消耗不增或增加不多的前提下实现供给结构产业的优化与升级,而且带动需求结构的优化升级。而新型工业化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在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高效率地实现经济质的提高和量的增加。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经济的题中之义。新型工业化经济要求摒弃那种单纯依靠外部投入的产业,代之以依靠科技进步、知识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我国经济中积淀的矛盾,无论是资源短缺还是结构不合理,均可以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从资源方面看,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资源比较贫乏的一个大国,人均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下,我国的自然资源正急剧减少。以资源的储量而言,45种主要矿产中目前已有十多种矿产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如果中国按美国人均消费资源进行消费,那么我国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将在两年内耗尽,森林将在4年内伐完,煤在85年后的烧光。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国资源利用率又极为低下,如煤炭利用效率仅20%,发达国家在60%以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20%,发达国家已达70%。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最终解决由资源短缺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如果以“铁杵磨针”的方式消耗资源,不仅我国资源不能承受,整个地球资源也不能承受。从结构方面看,我国产业结构多年来严重失衡。这一方面是资源约束所致,另一方面是产业之间的科学技术水平差异所致。在当代社会经济中,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于产业之间的科学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即使没有资源供给约束,也由于相关产业之间的科学技术水平差异导致供给结构的失衡。一是上游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数量满足不了下游产品的需求;二是下游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低,不能充分吸收、消化上游产业的高质量产品。要么粗放经营,造成浪费;要么吸收不了,导致“过剩”,如果产业之间科学技术水平差异过大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就谈不上经济增长的质量,更不可能使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相对落后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才能缩小产业之间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二、三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且二、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得到较大的升级与优化。然而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接踵而至,我国的三产的发展仍然是低层次、粗放式的。目前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虽然近几年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农业基础仍然很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仍需要改善。由于人均耕地少,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普遍。据统计,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6年仅增长5.2%,低于前两年的增长速度。另外,农民收入增长慢,限制了农民扩大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能力。占人口总数70%、劳动力总数55%的农民收入提高缓慢,制约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工业水平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从1952年至2005年这50多年,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其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1%提高到了42.3%,就业人数也从6.0%提高到了23.5%,但目前仍有许多不足。首先,工业水平低,表现为: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知识、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低;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落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没有统一的市场体系,地区工业结构严重趋同。其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表现为:在我国多数领域,工业产品结构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市场相对饱和的低加工和粗加工产品过剩。市场潜力较大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不足;我国己形成了多层次的需求结构,也要求提供不同层次的工业生产资料,然而目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分层次、多样化、各具特点的工业生产体系远未形成。

    (三)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5%以上。200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8%,吸纳就业人数33.7%。虽然较1952年、1978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还是过低。这主要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片面强调实物生产,对服务业不重视,甚至人为扼杀,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畸形,十分薄弱。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极大,提高第三产业

    的比重,加快其发展,提高其层次,性,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环节。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思考

    进入21世纪,世界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我们必须迎接全球化和新经济的挑战,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在“十一五”期间按上述方向和重点调整好我国产业结构,需在如下五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力政策措施:

    (一)推出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各业的政策措施

    我国农村目前多以联产承包方式分散经营。这种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确实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时至今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规模经营,这对于普遍使用农业机械及现代化科学生产经营手段,节约农业劳动力是十分必要的。虽然近些年来已提倡农村各业进行专业经营,出现各种种植、养殖大户,但一方面为数不多,另一方面规模也不够大,主要因为农村产业组织形式没有创新和缺乏有力的政策措施的支持。“十一五”期间为使第一产业能尽快升级,一要认真总结联产成包以来农村产业组织的经验教训,大力鼓励扩大各种产业组织形式;二要在财政、税收、信贷、技术服务等方面制定出有效政策措施予以支持。

    (二)制定出第二产业支援第一产业或工业支援农业的政策措施

    在工业化初期以至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农业支援工业主要是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一万面,为工业提供廉价原材料;另一方面,靠大量购买工业产品实现。今天,在市场经济下国家不再可能用价格杠杆,工业支援农业主要应该用财政税收政策手段:一方面以减税方式鼓励工业提供大量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物美价廉的,目前城市基本趋于饱和、农村尚有厂泛市场的家用电器及日常生活用品;另一方面增加非农产品税,用以增加农田水力建设投资。

    (三)鼓励第三产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教育、信息等优质服务

    这既有利于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又能为推动农村产业优化做好服务工作。国家对在科技、教育、信息等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服务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和奖励。

    (四)国家财政金融要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像工业化初期加大工业基础建设投入一样,各级政府和政策性银行都应拿出足够的财力对农田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进行必要的投资。特别要把贫困落后边远地区作为投资重点,务使在最短时期内改变面貌。

    (五)彻底解除城乡之间的户籍封锁,实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进城市,充实第三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尽量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四个现代化早日实现。为此,必须彻底改革计划经济期间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这样才能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不同规模的城镇从事第三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小城镇基础建设的主要力量,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主要后备军。只有大量的农民由农村走进城市,由农民变成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我国才能最终完成起飞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实现我国工业的现代化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者单位系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产业结构工业化紧迫性及进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